绪论 2
0.1 本书的目的 2
0.1.1 通信网络技术的动向 2
0.1.2 美国与日本的比较 2
0.1.3 本书的目的与适用对象 4
0.2 标准化机构 5
0.2.1 ITU-T 5
0.2.2 IEEE802 5
0.2.3 ANSI X3 6
0.2.4 ANSI T1 6
0.2.5 ISO 6
0.2.6 IETF 6
0.2.7 其他 6
第1章 数据的种类与特性 10
1.1 语音数据的特性 10
1.1.1 何谓实时性 10
1.1.2 电话语音的编码与传输 10
1.1.3 电话语音传输的实时处理 13
1.1.4 语音的压缩 13
1.1.5 静音检测 16
1.2 图像数据的特性 17
1.2.1 静止图像数据 17
1.2.2 静止图像数据的压缩 18
1.2.3 运动图像的压缩 22
1.3 编码数据的传输特性 27
1.3.1 电子邮件 28
1.3.2 文件传输 28
1.3.3 数据库访问 29
1.3.4 控制系统 29
1.3.5 编码数据的共性 30
1.4 数据传输的综合研讨 30
1.4.1 通过多媒体化的数据的融合 30
1.4.2 多媒体数据的传输 31
第2章 数据传输的基础技术 36
2.1 异步通信与同步通信 36
2.1.1 异步通信 37
2.1.2 同步通信 39
2.2 时钟恢复 40
2.3 传输通道的编码 44
2.3.1 传输通道的编码与时钟再生 44
2.3.2 传输通道编码的实例及其效果 46
2.4 网络的层次模型 54
2.4.1 网络体系结构的历史 54
2.4.2 协议与业务 56
2.4.3 各层的意义 58
2.5 循环冗余码校验(CRC) 63
2.5.1 利用CRC的猝发出错校验方法 63
2.5.2 CRC的特征 66
2.5.3 伪随机码 68
第3章 同步传输模式 72
3.1 何谓同步传输模式(STM) 72
3.1.1 同步传输模式的应用 72
3.1.2 同步传输模式的特征 73
3.1.3 同步传输模式的实例 76
3.1.4 同步传输模式的规格 76
3.2 STM多路复用技术 77
3.2.1 1.5 44Mbit/s接口 78
3.2.2 ISDN基本接口 81
3.2.3 多路复用装置示例 84
3.3 STM交换技术 88
3.3.1 STM交换机 88
3.3.2 呼叫控制 92
3.3.3 拥塞控制 95
3.4 与OSI参考模型的关系 96
3.5 网络同步 97
3.6 “同步传输模式”与“电路交换” 97
第4章 分组传输 100
4.1 何谓分组传输 100
4.1.1 何谓分组传输 100
4.1.2 存储转发 102
4.1.3 校验功能 104
4.1.4 分组多路复用 106
4.2 以太网 109
4.2.1 以太网概要 109
4.2.2 MAC子层 115
4.2.3 物理层 124
4.2.4 网桥 135
4.2.5 以太网交换机 144
4.2.6 快速以太网 149
4.2.7 与其他局域网的比较 154
4.3 网络层与传输层 158
4.3.1 网络层与IP 158
4.3.2 传输层与TCP 164
4.3.3 STM上的分组传输 175
4.4 分组传输模式小结 177
第5章 ATM 180
5.1 何谓ATM 180
5.1.1 与STM及分组传输在技术上的比较 180
5.1.2 ATM概要 182
5.1.3 ATM交换机的概要 186
5.2 ATM与流量 196
5.2.1 基本的思路 196
5.2.2 CBR 199
5.2.3 VBR 202
5.2.4 ABR与UBR 205
5.3 AAL的作用 209
5.3.1 分组传输的实现 209
5.3.2 STM的实现 212
5.4 信令 215
5.5 ATM的应用与效果 216
参考文献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