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二章 科研选题 8
第一节 诺贝尔奖得主选题的类型及特点分析 8
一、接续推进型 9
二、热点追踪型 11
三、导师指定型 13
四、标新立异型 15
五、否定谬误型 17
六、资料启发型 19
七、合作参与型 20
第二节 诺贝尔奖得主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22
一、需要性原则 22
二、科学性原则 23
三、创新性原则 25
四、前沿性原则 26
五、价值性原则 27
六、可行性原则 29
第三节 科学研究的类型与选题 30
一、基础研究的选题原则 31
二、应用研究的选题原则 32
三、开发研究的选题原则 33
第四节 科技发展的周期与选题 34
一、科技发展的周期 35
二、科技发展周期对选题的影响 35
第五节 社会因素对选题的影响 36
一、国际因素 37
二、国家因素 37
三、单位(科研机构)因素 42
第三章 观察(实验)方法 44
第一节 诺贝尔奖观察成果的成功模式 45
一、偶然机遇模式 45
二、验证(否证)假说模式 46
三、假说预测模式 48
四、创新设计模式 49
五、差异对比模式 51
第二节 观察方法的基本原则 52
一、客观性原则 52
二、全面性原则 52
三、典型性原则 52
四、灵活性原则 52
五、重复性原则 53
第三节 计算机辅助观察方法 53
一、计算机辅助观察方法的客观性问题 55
二、计算机辅助观察方法中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56
第四节 “观察渗透理论”与观察的客观性 57
一、科技史案例的启示 58
二、认识论角度的分析 61
三、方法论层面的思考 63
第四章 诺贝尔奖成果研发成功的模式 65
第一节 理论创新领域 65
一、通过接续研究获得更深入成果 65
二、运用逻辑分析形成重大理论 67
三、运用非逻辑思维取得重要理论 67
四、建立唯象理论提出重要成果 68
五、运用哲学思维建立重大理论 69
第二节 科学发现领域 69
一、利用简单设备独特思路成功 69
二、分析常见现象发现深刻规律 70
三、借助理论指导成就重大发现 72
四、深入分析数据差值获得成果 74
五、自制独特仪器实现创新实验 75
六、通过敏锐思维抓住理论矛盾 76
第三节 技术发明领域 78
一、科学发现导致重要直接应用 78
二、全新发明实现过去技术设想 79
三、运用独特设计思路开发技术 80
四、依据理论成果研发重大发明 81
五、改进已有技术形成重大创新 83
六、应用已有设计攻克技术难关 84
第五章 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新型科学方法 86
第一节 基础研究领域 86
一、重整化方法 86
二、唯象方程法 88
第二节 技术(实验)领域 89
一、两侧相干趋稳法 89
二、双程序差值比较法 90
三、判决性实验方法 91
第六章 科学理论中的方法论问题 92
第一节 诺贝尔奖得主构建理论的原则 92
一、公理化原则 92
二、解释性原则 93
三、预言性原则 95
四、自洽性原则 96
五、定量性原则 98
六、层次性原则 99
第二节 诺贝尔奖得主构建理论的方法 99
一、公理化方法 100
二、补充深化法 101
三、经验建构法 103
四、优选比较法 103
五、移植借鉴法 104
六、唯象描述法 105
第三节 自然界的层次性与理论的发展 106
一、自然界的层次性和理论相对性 107
二、科学理论的层次性 107
第四节 理论与科学语境的缺失和进化 109
一、科学语境缺失及其哲学解读 110
二、准科学语境和非科学语境 113
三、科学语境的进化及其方式 116
第七章 诺贝尔奖得主科技创新的特点 119
第一节 科研创新的内涵 121
一、科学创新的本质 121
二、技术创新的特征 123
第二节 诺贝尔奖得主科研创新的特点 124
一、兴趣浓烈、好奇心强 124
二、深入前沿、选题新颖 125
三、不惧权威、大胆创新 126
四、思路独特、注重分析 126
五、重视应用、关注推广 127
六、多产高产、研究不辍 127
第三节 诺贝尔奖得主的创新思维方法 128
一、诺贝尔奖得主创新思维的特点 129
二、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启示 138
第四节 社会因素对科研创新的影响 145
一、诺贝尔奖评选规则 146
二、科研课题申报 147
三、科研成果评价 148
四、科学道德修养 148
五、政府干预 149
六、科研竞争 150
七、成果转化 152
八、人才管理 152
九、科研国际化 153
十、就业因素 154
十一、获奖者分布规律 155
参考文献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