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章 先秦:人本生态思想之奠基 5
第一节 人与天、地、外物之关系 7
第二节 先秦儒家“节用”的内涵及其生态依据 14
第三节 利用生态资源的主要原则 17
第四节 生态资源的管理和控制 19
第五节 生态资源的分配 23
第二章 两汉之一:生态现象之政治化 27
第一节 灾异和“灾异说” 27
第二节 西汉理论形态的“灾异说” 32
第三节 西汉政治实践中的“灾异说” 38
第四节 东汉的“灾异说”、“祥瑞说”与生态现象之解读 41
第五节 从“灾异说”大行到“祥瑞说”大行过程与原因之探讨 46
第三章 两汉之二:务实的生态思想与举措 51
第一节 西汉关于生产与消费的思想及其对生态的潜在影响 51
第二节 西汉的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思想 57
第三节 东汉民生政论的生态阐说 60
第四节 东汉乡村农政中的生态思想 63
第五节 东汉诗意栖居与生态伦理 66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资源的利用、保护和研究 69
第一节 生态平衡理论的个案阐说 69
第二节 改变原来的生态格局以利民生的两种方式 73
第三节 山泽的归属和资源的保护 76
第四节 始兴的动植物学和人工化的生态 80
第五章 唐代:灾祥观和动物伦理观的新变 87
第一节 灾祥观的新变 87
第二节 动物保护实践及其思想意义 92
第三节 动物灾害的应对 95
第六章 宋代之一:自然资源开发及其经验和教训 100
第一节 山泽资源开发及其危机警示 100
第二节 水利事务中的生态思维 105
第三节 陈旉《农书》中的生态思想 110
第七章 宋代之二:动物保护及其全新的阐说 114
第一节 宋代的动物保护 115
第二节 放生和放生碑记等的生态思想 121
第三节 放生等动物保护实践的理学化阐说 125
第八章 宋代之三:蝗灾应对和灾异观之变化 132
第一节 蝗灾应对实践普遍突破“灾异说” 133
第二节 对“灾异说”从笃信到质疑 137
第三节 对“灾异说”的理论突破 139
第九章 元代:务实的生态思想及其实践 142
第一节 灾异观与蝗灾应对 142
第二节 关于人和动物关系的理论和政策 145
第三节 农业政策中的生态思想 148
第四节 三种农书中的生态思想 150
第十章 明代之一:动物伦理思想之大盛(上) 158
第一节 “节杀”与“戒杀” 158
第二节 “仁爱”之“爱”与“爱惜”之“爱” 163
第三节 “万物一体”与“大体”、“小体”之辨 168
第十一章 明代之二:动物伦理思想之大盛(下) 175
第一节 杀生与人类的感情和伦理 175
第二节 杀生是否具有合理性? 182
第三节 关于放生的争论 192
第十二章 明代之三:农林生态思想之发展 199
第一节 蝗灾应对 199
第二节 创建科学的农林生态系统 203
第三节 改造农林生态环境 205
第十三章 清代之一:动物伦理思想之发展 209
第一节 关于“用物”的正当性 209
第二节 动物保护思想与实践 216
第三节 应对有害动物诸策略 225
第四节 动物伦理与社会伦理之关系 233
第五节 几种主要的放生观 243
第十四章 清代之二:“灾祥说”与生物灾害应对 265
第一节 以“灾祥说”制约当道 266
第二节 清代“灾祥说”的两大特点 268
第三节 “灾祥”的“理”和“数” 273
第四节 应对生物灾害之举措(上) 277
第五节 应对生物灾害之举措(下) 285
第十五章 清代之三:关于耕地、人口、粮食的理论和实践 297
第一节 清代拓展耕地之必要性 297
第二节 海田之拓展 301
第三节 湖田之开发 310
第四节 山地之开垦 315
第五节 洪亮吉的人口思想 325
第六节 包世臣的粮食和人口思想 331
结语 337
后记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