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气候变化立法研究 以减缓适应及其综合为路径》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廖建凯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0206542
  • 页数:26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研究气候变化法的基础理论以及我国气候变化相关立法现状的基础上,参考国外气候变化立法经验,得出了我国宜选择“综合型”的气候变化立法模式和构建“一体两翼四向型”的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的结论。对于我国气候变化立法的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总序 1

导论 1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

二、研究现状及不足 6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10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 11

第一章 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概论 15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15

一、气候变化的定义 15

二、气候变化的影响 16

三、气候变化的原因 19

第二节 应对路径:减缓、适应路径及其综合 22

一、减缓路径及其考量因素 22

二、适应路径及其考量因素 25

三、减缓、适应路径及其综合之必要性与可行性 29

第三节 气候变化政策工具:减缓与适应之手段 34

一、气候变化政策工具的内涵及其分类 34

二、对外气候变化政策工具及其利弊分析 38

三、对内气候变化政策工具与政府的责任 42

四、气候变化政策工具的选择及法定化 44

第二章 气候变化法的缘起与建构 47

第一节 气候变化法的缘起与定位 47

一、能源法不足以回应减缓气候变化的需要 48

二、气象法不足以回应适应气候变化的需要 52

三、环境法不足以回应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 55

四、气候变化法:已有法律之拓展与提升 59

第二节 气候变化法的基本范畴阐释 60

一、气候变化法的内涵 60

二、气候变化法的范式 63

三、气候变化法律关系 67

第三节 气候变化法的体系构建 71

一、减缓性气候变化法的内涵及构成 71

二、适应性气候变化法的内涵及构成 74

三、综合性气候变化法的正当性分析 78

第三章 我国气候变化立法需求分析 85

第一节 我国气候变化立法的外部压力 85

一、源自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责任的压力 86

二、源自主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立场的压力 91

第二节 我国气候变化立法的内部需求 104

一、我国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 105

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108

三、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115

第三节 我国气候变化立法现状分析 121

一、我国气候变化法律体系及主要内容 121

二、我国气候变化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127

第四章 国外气候变化立法比较借鉴 132

第一节 “分散型”气候变化立法考察 132

一、欧盟的气候变化立法 132

二、德国的气候变化立法 138

第二节 “融合型”气候变化立法考察 146

一、美国的气候变化立法 146

二、韩国的气候变化立法 152

第三节 “综合型”气候变化立法考察 155

一、日本的气候变化立法 155

二、英国的气候变化立法 162

三、菲律宾的气候变化立法 175

第四节 国外气候变化立法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179

一、立法模式比较 179

二、法律制度比较 182

第五章 我国气候变化法的价值与目标 185

第一节 我国气候变化法的价值取向 185

一、秩序价值:“安全性”与“可预测性”之统一 185

二、正义价值:“自由”与“平等”之统合 191

三、效率价值:“效率”与“效益”之兼顾 197

四、价值体系的内在结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 202

第二节 我国气候变化法目的的选择 206

一、维护生态系统稳定 206

二、保障人身财产安全 209

三、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212

四、各目的的价值倾向及内在联系 214

第三节 我国气候变化法原则的确定 216

一、减适并重原则 216

二、共同参与原则 219

三、协调发展原则 222

四、各原则的价值倾向及内在联系 225

第六章 我国气候变化立法完善之构想 227

第一节 我国气候变化立法模式选择及体系建构 227

一、选择“综合型”立法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27

二、建构“一体两翼四向型”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的理由 230

第二节 综合性气候变化法的设计 233

一、综合性气候变化法的目的与原则 233

二、综合性气候变化法的管理体制 236

三、综合性气候变化法的基本制度 237

第三节 减缓性气候变化法的完善 245

一、减排性立法的完善 245

二、增汇性立法的完善 248

第四节 适应性气候变化法的完善 250

一、增强社会适应性立法的完善 250

二、增强生态系统适应性立法的完善 253

结论 256

主要参考文献 258

后记 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