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综述 1
一、中国目前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界定 1
二、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评述 2
三、基本思路和主要观点 25
四、研究的创新性尝试 26
五、研究方法 27
六、尚待完善之处 28
第二章 低碳经济下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国际路径及政策 29
第一节 美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及政策分析 29
一、美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 30
二、美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与政策 35
第二节 日本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及政策分析 38
一、日本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 39
二、日本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与政策 42
三、日本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 44
四、一点反思——从政府主导到市场导向 45
第三节 欧洲新能源汽车发展分析——比利时汽车业的启示 47
一、比利时新材料汽车的发展 48
二、欧洲其他典型国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52
第四节 其他主要汽车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及政策 54
一、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概述 54
二、各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回顾 54
本章小结 56
第三章 低碳经济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及政策 57
一、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概述 57
二、中国目前主要的新能源汽车种类简述 59
第一节 中国三大汽车基地新能源汽车发展分析 63
一、一汽集团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及战略 64
二、东风集团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及战略 67
三、上汽集团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及战略 71
第二节 主要城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及政策 74
一、上海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及政策 75
二、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及政策 77
三、湖北省汽车长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及政策 80
四、其他城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及政策 85
第三节 中国主要新能源汽车公司发展分析 86
一、奇瑞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及战略 86
二、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及战略 87
三、其他车企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及战略 88
第四节 新能源汽车发展及政策实证分析 89
一、2009~2014年武汉市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调研 89
二、2013~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实证调研 97
本章小结 102
第四章 低碳经济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及政策比较 104
第一节 低碳经济下国际新能源汽车发展概述 106
一、各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概述 106
二、主要汽车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比较 108
第二节 低碳经济下各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与政策比较 113
一、政策推动下主要汽车国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113
二、各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简析 114
三、中美新能源汽车政策比较 117
第三节 低碳经济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及政策比较 120
一、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比较 120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分析 128
三、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路径简析 130
四、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分析 134
本章小结 141
第五章 “绿色中国梦”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144
第一节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 144
一、产业结构升级下吉利新能源汽车的跨国发展 145
二、产业结构升级下上海市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149
三、产业结构升级下湖北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151
四、产业结构升级下其他主要地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155
第二节 基于诺思制度经济学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制度思考 157
一、诺思制度经济学简述 157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制度借鉴及政策因素思考 159
第三节 基于制度因素的主要汽车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分析 163
一、美、日、欧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制度思考 163
二、其他主要汽车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制度因素思考 165
第四节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其他经济学分析 167
一、基于资源经济学 167
二、基于克鲁格曼的贸易发展战略理论 168
本章小结 176
第六章 问题、启示及对策 177
第一节 中国新能源汽车存在的问题 177
一、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78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存在的问题 184
第二节 低碳经济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启示及路径分析 187
一、低碳经济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背景 187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国际启示 189
三、低碳经济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路径探讨 193
四、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的一点思考 196
第三节 以新能源汽车为契机实现中国的绿色发展 200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中国名副其实新能源汽车的根本 201
二、以新能源汽车为契机发展真正意义上的节能环保汽车,实现中国的绿色崛起 202
第四节 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蛙跳效应分析 203
一、钻石模型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蛙跳效应 203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蛙跳效应分析 205
三、政策建议 207
本章小结 209
附录 210
武汉市新能源汽车政策调查问卷 210
长春市新能源汽车发展调查问卷 212
湖北省襄阳市新能源汽车发展调查问卷 214
参考文献 216
后记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