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土壤》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松林主编;赵传良,龚永新,曹宜全等副主编
  • 出 版 社:502印刷厂
  • 出版年份:1999
  • ISBN:
  • 页数:27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土壤形成、分类和分布 1

第一章 土壤形成条件 1

第一节 地貌 1

一、地貌基本轮廓 1

二、地貌主要特征 1

第二节 气候 4

一、光照 4

二、气温 6

三、降水量 7

第三节 植被 7

一、植被概况 7

二、主要植被类型 8

第四节 母岩和母质 8

一、地质条件 8

二、主要成土母质类型 8

第五节 水文 11

一、水系分布状况 11

二、水资源 11

三、水质 11

第六节 土壤地理背景的基本特征 13

第七节 人为作用 14

一、人为活动促进土壤培肥、熟化,持续利用 14

二、不合理利用引起土壤退化 15

第二章 土壤分类 17

第一节 土壤分类的原则 17

第二节 土壤分类系统划分的依据 17

第三节 土壤分类系统及土壤命名(附宜昌市土壤分类表) 19

第三章 土壤分布规律 33

第一节 土壤的水平分布 33

第二节 土壤的垂直分布 34

第三节 土壤的中域分布 34

第四节 土壤的微域分布 38

第二篇 土壤类型各论 43

第一章 红壤和黄壤 43

第一节 土类概述 43

一、分布与面积 43

二、形成条件和特点 43

三、一般性状 44

四、利用和管理 47

第二节 红壤 50

一、主要亚类 50

二、土属状况 50

第三节 黄壤 54

一、主要亚类 54

二、土属状况 54

第二章 黄棕壤和棕壤 62

第一节 土类概述 62

一、分布与面积 62

二、形成条件和特点 62

三、一般性状 66

四、利用和管理 68

第二节 黄棕壤 68

一、主要亚类 68

二、土属状况 69

第三节 棕壤 81

一、主要亚类 81

二、土属状况 82

第三章 石灰(岩)土和紫色土 87

第一节 土类概述 87

一、分布与面积 87

二、形成条件和特点 87

三、一般性状 93

四、利用和管理 95

第二节 石灰(岩)土 97

一、黑色石灰土亚类 97

二、棕色石灰土亚类 98

三、红色石灰土亚类 99

第三节 紫色土 100

一、主要亚类 100

二、土属状况 101

第四章 潮土和山地草甸土 109

第一节 土类概述 109

一、分布与面积 109

二、形成条件和特点 109

三、一般性状 113

四、利用和管理 113

第二节 山地草甸土 114

第三节 潮土 114

一、主要亚类 114

二、土属状况 115

第五章 水稻土 120

第一节 土类概述 120

一、分布与面积 120

二、形成特点 120

三、发生层次的发育 121

四、利用和管理 121

第二节 主要亚类 122

一、淹育型水稻土 122

二、潴育型水稻土 122

三、潜育型水稻土 124

四、沼泽型水稻土 124

五、侧渗型水稻土 124

第三节 土属状况 124

一、浅红黄壤性泥质岩泥田(11a) 124

二、浅红黄壤性酸性结晶岩泥田(11b) 125

三、浅黄棕壤性第四纪粘土泥田(11c) 126

四、浅黄棕壤性红砂岩泥田(11d) 127

五、浅黄棕壤性泥质岩泥田(11e) 128

六、浅黄棕壤性酸性结晶岩泥田(11f) 129

七、浅紫泥田(11g) 130

八、浅灰紫泥田(11h) 130

九、浅石灰(岩)性水田(11i) 131

十、浅潮土田(11j) 132

十一、浅灰潮土田(11k) 133

十二、红黄壤性第四纪粘土泥田(12a) 134

十三、红黄壤性泥质岩泥田(12b) 134

十四、红黄壤性石英质岩泥田(12c) 136

十五、红黄壤性酸性结晶岩泥田(12d) 137

十六、黄棕壤性第四纪粘土泥田(12e) 138

十七、黄棕壤性红砂岩泥田(12f) 139

十八、黄棕壤性泥质岩泥田(12g) 140

十九、黄棕壤性石英质岩泥田(12h) 142

二十、黄棕壤性酸性结晶岩泥田(12i) 143

二十一、紫泥田(12j) 143

二十二、灰紫泥田(12k) 145

二十三、石灰(岩)性水田(12l) 146

二十四、潮土田(12m) 146

二十五、灰潮土田(12n) 148

二十六、青泥田(13a) 149

二十七、灰青泥田(13b) 150

二十八、烂泥田(13a) 150

二十九、灰烂泥田(13b) 151

三十、黄棕壤性第四纪粘土侧渗泥田(15a) 152

三十一、黄棕壤性泥质岩侧渗泥田(15b) 153

第三篇 土壤基本性质和肥力特征 155

第一章 土壤主要理化性质 155

第一节 耕土耕层和林地表土层土壤质地 155

一、土壤质地分类面积 155

二、影响土壤质地的因素 155

三、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157

第二节 土壤容重 157

第三节 土壤酸碱性 158

一、土壤酸碱性的分级面积 158

二、影响土壤酸碱性的因素 158

三、土壤酸碱性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158

第四节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158

一、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分级面积 158

二、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162

第二章 土壤养分状况 163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 163

一、土壤有机质 163

二、土壤全氮 166

三、土壤碱解氮 169

第二节 土壤磷素 174

一、土壤全磷 174

二、土壤速效磷 176

第三节 土壤钾素 180

一、土壤全钾 180

二、土壤速效钾 180

第三章 土壤微量元素 189

第一节 土壤微量元素的概念、材料和方法 189

一、土壤微量元素基本概念 189

二、土样采集与分析 189

第二节 土壤中的锌 190

一、土壤全锌含量 190

二、土壤有效态锌的含量分布 190

三、山地土壤有效态锌的迁移富集特点 190

四、影响土壤有效态锌含量的因素 193

五、主要农作物施用锌肥肥效 197

六、土壤施锌肥效益分区 204

第三节 土壤中的锰 208

一、土壤代换态锰的含量 208

二、影响土壤代换态锰含量的因素 209

三、锰肥肥效 212

第四节 土壤中的铜 212

一、土壤有效态铜的含量 212

二、影响土壤有效态铜含量的因素 213

第五节 土壤中的硼 213

一、土壤水溶态硼的含量 213

二、影响土壤水溶态硼含量的因素 216

三、硼肥肥效与合理施用 218

第六节 土壤中的钼 218

一、土壤有效态钼的含量 218

二、钼肥的肥效 220

三、钼肥施用技术 222

第七节 土壤中的硅 226

一、水稻土有效硅的含量 226

二、硅肥的肥效 226

三、硅肥的主要作用 229

四、合理施用磷硅肥 230

第四章 高产土壤的肥力特征 233

第一节 高产水稻土的肥力特征及培育 233

一、高产水稻土的肥力特征 233

二、高产水稻土的培育 234

第二节 高产棉田土壤的肥力特征及培育 235

一、高产棉田土壤的肥力特征 235

二、高产棉田土壤的培育 235

第三节 高产旱粮土壤的肥力特征及培育 236

一、高产旱地土壤的肥力特征 236

二、高产旱地土壤的培育 237

第四节 高产优质柑桔土壤的肥力特征及培育 237

一、高产优质柑桔土壤的肥力特征 238

二、柑桔生产中存在的土壤问题 240

三、高产优质柑桔土壤的培育 243

第四篇 土地资源与粮食保证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46

第一章 土地资源及其评价 246

一、土地资源构成 246

二、土地资源特点 247

三、土地资源评价 247

第二章 耕地资源与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52

第一节 耕地与粮食的动态变化 252

一、耕地与粮食生产的发展变化 252

二、不同县(市)之间的变化 254

三、人口、耕地与粮食的态势 255

四、近十年来粮食增长滞缓的原因 256

第二节 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257

一、保护耕地和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257

二、改造中低产田,挖掘土壤增产潜力 259

三、有机肥与化肥及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提高土壤肥力 260

四、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261

五、农林牧复合经营 262

第三章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 264

第一节 分区的原则依据和命名 264

一、分区的原则和依据 264

二、分区系统和命名 264

第二节 分区概述 265

一、宜东北远安、当阳山前丘陵黄棕壤、水稻土开沟治水护林保土区(Ⅰ) 265

二、宜东南当阳、枝江垄岗平原黄棕壤、灰潮土粮棉高产培肥土区(Ⅱ) 266

三、宜西北远安望家、宜昌分乡低山石灰(岩)土、黄棕壤营林植草发展牧业土区(Ⅲ) 267

四、峡江低山河谷紫色土、黄壤茶园柑园保土培肥土区(Ⅳ) 268

五、宜东南低山丘陵红壤、黄壤改土增肥土区(Ⅴ) 269

六、宜西中山山地黄棕壤、石灰(岩)土治水治土培肥土区(Ⅵ) 271

七、宜西高山山地棕壤林药多经防渍土区(Ⅶ) 273

主要参考文献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