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叙论 1
一 论文学 1
文学在历史上的意义 1
什么是文学 2
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 5
二 论文学史 7
什么是文学史 7
文学史的种种 8
中国文学史材料的搜集 9
第二章 太古至唐虞文学 13
一 文学的起原 13
文学起原说 13
神话与传说 14
东西文学起原之一辙 15
二 唐虞以前至唐虞 16
唐虞以前 16
唐代文学 17
南风与卿云 18
二典三谟 19
第三章 夏商周秦文学 21
一 夏商 21
贵族文学的确立 21
商汤革命影响于文学 22
采薇与麦秀 23
二 周秦 24
周初文学 24
诗经与孔子 24
左传诸子文学 26
南方赋家的勃兴 27
秦代文学 28
第四章 两汉文学 29
一 西汉 29
帝王作品 29
司马相如与司马迁 31
乐府之兴与古诗十九首 33
东方朔与小说 34
杨雄及其他作家 35
二 东汉 36
班氏兄妹 36
五噫和四愁 37
汉武故事的盛传 38
建安七子 39
第五章 三国两晋文学 41
一 三国 41
魏国文学 41
蜀中文学 43
吴地文学 43
二 两晋 44
颓废文人——竹林七贤 44
二陆三张二潘一左 45
史与小说 47
翻译文学 48
东晋诗人 49
子夜歌和懊侬曲 50
第六章 南北朝文学 53
一 南朝——宋齐梁陈 53
佛教思潮之侵入与翻译文学 53
谢颜鲍 54
竟陵八友及其他 56
南朝小说 57
昭明文选与批评文学 58
徐庾与陈后主 59
吴声歌曲与西曲歌 61
二 北朝——魏周齐 62
北方文学之特色 62
木兰诗与杨白花 62
邢魏与庾王 63
第七章 隋唐五代文学 65
一 隋唐 65
隋代文学改革一瞥 65
初唐四杰与珠英学士 66
陈张与文章四友 67
王孟高岑及其他 68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 69
大历十才子及其前后 71
元白与韩柳及其他诗文作家 73
三十六体及其他 75
佛教影响于文学 76
志怪书与传奇之盛 78
词的创作 79
二 五代 80
印刷术发明影响于文学 80
韦庄与蜀中词人 81
花蕊夫人 81
南唐二主与冯延己 82
陌上花开之佳话 83
第八章 两宋文学 85
一 北宋 85
西昆体和古文复兴 85
欧阳修及其他 86
三苏与江西诗派 88
晏氏父子柳耆卿及其他词家 90
二 南宋 92
语录与禅学 92
杨范陆与四灵及其他 93
通俗文学的初幕 95
辛弃疾与姜白石 97
诗话文选及文料 99
第九章 辽金元文学 101
一 辽金 101
辽国文学 101
戏曲的前夜 102
元遗山及其前之诗文作家 103
二 元代 104
四大诗文作家及其他 104
曲词代谢 105
关郑马白——北曲作家代表 106
西厢记与西游记 106
荆刘拜杀与琵琶 107
忠义水浒传与三国志演义 109
第十章 明清文学 113
一 明代 113
诗文的复古 113
永乐大典和八股文 115
词家与散曲家 116
西游记金瓶梅及封神 117
诚斋乐府与四声猿 119
安邦定国志与凤凰山 120
临川四梦 121
通俗短篇五大宝库 123
二 清代 125
桐城派与阳湖派及其前后 125
女作家之努力于弹词 128
诗坛鸟瞰 130
四库全书与金圣叹 133
长生殿和桃花扇与九种曲和十种曲 134
通俗小说四大派 136
昆腔与京剧 139
所谓词学复兴 140
聊斋志异子不语与阅微草堂 142
章实斋的文学论与文学史之创作 144
第十一章 现代文学与将来的趋势 147
一 现代 147
辛亥革命的前后 147
译界之王林纾 149
文学革命的先锋 151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 153
新诗坛的变迁 155
戏剧的三条路 157
新体小说 159
散文与杂志 161
翻译文学 163
整理旧文学的成绩 164
二 将来 166
无名作家的悲哀 166
开快车的时代 167
世界文坛的大势观 168
第十二章 结论 171
一 中国文学变迁大势 171
南北二派之消长 171
诗歌的演进 172
小说的发达 173
散文的变化 174
儿童文学和地方文学 174
二 作者的态度和希望 176
作书的动机 176
理想中的完美的中国文学史 177
将来的希望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