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原理 2 致病机理与控制(原著第3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S.J.弗林特等著;刘文军,许崇凤主译;高福,吴建国主校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122195357
  • 页数:426 页
图书介绍:原著是一本关于病毒学研究的专著,既有病毒学研究的哲学指导思想,又有方法论,以专题的形式组织编排病毒学知识,图文并茂、简洁明了地介绍了复杂的生物学现象、实验和原理,选材密切追踪科学前沿又保持原理性,是一部系统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的病毒学著作。原著详述了病毒在寄主体内的增殖过程、反应机制以及如何分离宿主病毒的内容;涵盖病毒复制的关键步骤和原理,阐述了病毒与宿主的作用机制和致病机制,并附有案例说明。结合目前全球禽流感的研究现状,本书将有助于国内相关科研人员对新发和潜在的动物性病毒疾病进行研究。

1易感宿主的感染 1

1.1 引言 1

1.2 简述病毒致病研究的历史 1

1.2.1 微生物传染源 1

1.2.2 最早发现的人类病毒 2

1.2.3 病毒致病机制研究的黄金年代 3

1.2.4 新千年与病毒致病机制研究 4

1.3 感染的基础 4

1.3.1 一系列不幸事件 4

1.3.2 感染的起始 7

1.3.3 病毒的侵入 8

1.3.4 成功的感染必须调节或逃避宿主的防御 12

1.3.5 病毒的传播 13

1.3.6 病毒对器官的侵害 19

1.3.7 病毒的嗜性 22

1.4 展望 25

2人群的感染 27

2.1 引言 27

2.2 病毒致病机制 27

2.2.1 统计学 30

2.2.2 流行病学 31

2.2.3 排毒 33

2.2.4 病毒感染的传播 35

2.2.5 地理与季节 36

2.2.6 病毒的毒力 39

2.2.7 宿主对病毒性疾病的易感性 47

2.3 展望 50

3病毒攻击与宿主防御的抗衡:早期作用 52

3.1 引言 52

3.1.1 初级的物理和化学防御 53

3.1.2 感染的第一个重要时刻 53

3.2 固有细胞防御 54

3.2.1 单个细胞如何探测来自外界的入侵 55

3.2.2 受体介导病原相关分子的识别 56

3.2.3 细胞因子是固有细胞防御的初级产物 61

3.2.4 干扰素:早期预警和起作用的细胞因子 64

3.2.5 细胞凋亡(细胞程序性死亡) 74

3.3 敌对的细胞质:其他的固有防御 79

3.3.1 自噬 79

3.3.2 表观遗传沉默 79

3.3.3 RNA沉默 80

3.3.4 胞嘧啶的脱氨基作用[Apobec(载脂蛋白B剪接复合物)] 80

3.3.5 Trim蛋白(三重相互作用基序)蛋白 81

3.4 展望 82

4免疫防御 87

4.1 引言 87

4.1.1 天然和适应性免疫反应 88

4.2 天然免疫反应 89

4.2.1 一般特征 89

4.2.2 哨兵细胞 89

4.2.3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92

4.2.4 补体 94

4.2.5 炎症反应 97

4.3 适应性免疫应答 99

4.3.1 一般特征 99

4.3.2 适应性免疫系统的细胞 102

4.3.3 适应性免疫:来自于携带不同的抗原受体的淋巴细胞的行为 104

4.3.4 抗原递呈与免疫细胞的活化 108

4.3.5 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113

4.3.6 抗体应答 117

4.3.7 免疫系统与脑 121

4.4 免疫病理学:免疫反应过度引起的机体损伤 122

4.4.1 免疫病理损伤 123

4.4.2 病毒感染导致的免疫抑制 126

4.4.3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126

4.4.4 自身免疫病 126

4.4.5 异源T细胞免疫 128

4.4.6 使免疫系统“短路”的超抗原 128

4.4.7 自由基介导的机制 129

4.5 展望 129

5感染模式 135

5.1 引言 135

5.2 生活周期和宿主防御 136

5.3 生长的数学与感染模式的相关性 136

5.4 急性感染 139

5.4.1 定义和必要条件 139

5.4.2 急性感染倾向于被控制和清除 140

5.4.3 抗原变异为急性感染提供了选择优势 141

5.4.4 急性感染是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 143

5.5 持续性感染 143

5.5.1 定义和必要条件 143

5.5.2 无效的固有或天然免疫应答可促进持续性感染的发生 144

5.5.3 通过调控适应性免疫应答使持续性感染持久存在 144

5.5.4 削弱免疫监视可能导致持续性感染在组织的建立 148

5.5.5 当免疫系统细胞被感染时可能发生持续性感染 148

5.6 两种引起持续感染的病毒 149

5.6.1 麻疹病毒 149

5.6.2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151

5.7 潜伏性感染 151

5.7.1 一般特征 151

5.7.2 单纯疱疹病毒 152

5.7.3 EB病毒 158

5.8 慢发性感染:Sigurdsson的遗产 161

5.9 顿挫性感染 162

5.10 转化感染 162

5.11 展望 163

6人体免疫缺陷病毒致病机制 166

6.1 引言 166

6.1.1 世界范围内的问题 166

6.2 HIV是一种慢病毒 167

6.2.1 HIV的发现和鉴定 167

6.2.2 H I V复制周期典型特征和辅助蛋白的作用 171

6.3 胞内靶蛋白 177

6.4 传播途径 178

6.4.1 病毒传染源 178

6.4.2 传播模式 179

6.4.3 传播机制 180

6.5 感染过程 181

6.5.1 病毒表型和感染的免疫细胞指标 181

6.5.2 感染应答的多样性 183

6.6 细胞免疫系统功能障碍的原因 183

6.6.1 CD4+ T淋巴细胞 184

6.6.2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184

6.6.3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185

6.6.4 B细胞 185

6.6.5 自然杀伤细胞 185

6.6.6 自身免疫 185

6.7 HIV的免疫应答 186

6.7.1 体液免疫应答 186

6.7.2 细胞免疫反应 188

6.7.3 小结:关键性的平衡 188

6.8 艾滋病病人中HIV-1复制的动力学 188

6.9 HIV对不同组织和器官系统的影响 190

6.9.1 淋巴器官 190

6.9.2 神经系统 190

6.9.3 胃肠系统 192

6.9.4 其他器官系统 193

6.10 HIV与癌症 193

6.10.1 Kaposi肉瘤 194

6.10.2 B细胞淋巴瘤 195

6.10.3 肛门与生殖器癌症 195

6.11 治疗和预防的前景 196

6.11.1 抗病毒药物和治疗方法 196

6.11.2 高活性的抗逆转录病毒的治疗 196

6.11.3 开发预防性疫苗以预防感染 197

6.11 展望 198

7转化和肿瘤发生 201

7.1 引言 201

7.1.1 转化细胞的特性 202

7.1.2 细胞增殖的调控 205

7.2 致癌病毒 208

7.2.1 致癌病毒的发现 209

7.2.2 转化细胞中的病毒遗传信息 214

7.2.3 病毒转化基因的起源和本质 219

7.2.4 病毒转化蛋白的功能 221

7.3 病毒癌基因产物激活细胞信号转导通路 221

7.3.1 病毒模拟细胞信号分子 222

7.3.2 细胞信号转导蛋白表达或活性的改变 225

7.4 病毒癌基因产物干扰细胞周期调控通路 231

7.4.1 由Rb蛋白引起的限制点控制的废除 231

7.4.2 病毒特异性cyclin的生成 234

7.4.3 cyclin依赖性激酶抑制剂的失活 235

7.5 转化细胞必定能生长和生存 235

7.5.1 促分裂信号和促生长信号的整合 235

7.5.2 转化细胞生存的机制 236

7.6 癌变所需的转化细胞特性的其他改变 241

7.6.1 免疫防御的抑制 241

7.7 人致癌病毒诱导转化和癌变的其他机制 242

7.7.1 非转导性、复合性致癌性逆转录病毒:具很长潜伏期的肿瘤发生 242

7.7.2 由肝炎病毒所致的癌变 244

7.8 展望 247

8疫苗 250

8.1 引言 250

8.2 疫苗的历史起源 250

8.2.1 天花病的历史回顾 250

8.2.2 大规模的接种计划非常有效 251

8.3 疫苗基础知识 256

8.3.1 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 256

8.3.2 疫苗刺激免疫记忆 257

8.3.3 基本挑战 260

8.4 制作疫苗的科学与艺术 261

8.4.1 基本方法 262

8.5 疫苗技术 273

8.5.1 大多数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依赖于佐剂的刺激免疫反应 273

8.5.2 免疫方式 275

8.5.3 免疫治疗 275

8.6 艾滋病疫苗的需求 276

8.6.1 挑战 276

8.6.2 主要事件 277

8.7 展望 277

9病毒病的防治 280

9.1 引言 280

9.1.1 矛盾?如此多的病毒知识,如此少的抗病毒药物 280

9.1.2 历史背景 282

9.2 抗病毒化合物的发现 282

9.2.1 抗病毒药物发现的新词汇 283

9.2.2 抗病毒化合物的筛选 283

9.2.3 抗病毒药物设计(designer antivirals)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药物发现 287

9.2.4 “R”和“D”之间的区别 288

9.2.5 已获批准的抗病毒药物举例 290

9.2.6 寻找新的抗病毒药物靶点 296

9.2.7 抗病毒基因治疗和反式显性抑制剂 299

9.2.8 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 300

9.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艾滋病 301

9.3.1 抗HIV药物举例 302

9.3.2 治疗持续感染与抗药菌株出现的综合问题 306

9.3.3 联合治疗 308

9.3.4 策略性地中断治疗 309

9.3.5 面临的挑战和得到的教训 309

9.4 展望 310

10病毒的进化和新发病毒 312

10.1 病毒的进化 312

10.1.1 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经典理论 312

10.1.2 病毒群体是如何进化的? 313

10.1.3 病毒的起源 324

10.1.4 自身基本特性既约束病毒进化,同时也驱动其进化 333

10.2 新发病毒 336

10.2.1 宿主与病毒相互作用的类型 337

10.2.2 传入新的宿主:生态中的基本问题 343

10.2.3 病毒生态位的扩展:自然选择的新发病毒简介 346

10.2.4 变异、重组以及重排扩大感染宿主范围 350

10.2.5 有些新发病毒是真正的新病毒 354

10.2.6 诊断病毒学相应诊断规范的改变 354

10.3 认识和可能性 355

10.3.1 传染性病原和公众认知 355

10.3.2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356

10.4 展望 358

附录A本书讨论的选择的几种动物病毒引起的疾病、流行病学及其致病机制 362

附录B特殊感染因子 388

引言 388

类病毒 388

卫星病毒 388

朊病毒和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390

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 391

术语 395

索引 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