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
1.1 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 1
1.1.1 层次 1
1.1.2 协议 2
1.1.3 服务 4
1.2 网络体系结构的标准化 6
1.2.1 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的必要性 6
1.2.2 标准化组织及主要工作 7
1.3 ISO/OSI RM 9
1.3.1 ISO/OSI RM分层原则 9
1.3.2 开放系统互连环境 9
1.3.3 数据封装与解封 12
1.4 TCP/IP协议简介 13
1.5 ISO/OSI RM和TCP/IP比较 15
1.6 IEEE802标准系列 17
1.6.1 局域网的特点 17
1.6.2 IEEE802标准系列 17
1.6.3 LAN参考模型和实现模型 18
1.6.4 LAN层次结构 20
1.6.5 IEEE802.3 21
1.7 网络体系结构的发展 22
思考题 23
第2章 网络实用程序与服务器构建 25
2.1 网络适配器的安装 25
2.1.1 网络适配器安装 25
2.1.2 网络适配器属性 26
2.2 TCP/IP协议配置 27
2.3 Windows网络实用程序 29
2.3.1 ping 29
2.3.2 netstat 31
2.3.3 ipconfig 32
2.3.4 arp 34
2.3.5 tracert 35
2.3.6 route 35
2.3.7 nbtstat 36
2.3.8 net 37
2.3.9 nslookup 39
2.3.10 netsh 44
2.3.11 ftp 48
2.3.12 Telnet 50
2.4 WWW和FTP服务器构建 50
2.4.1 客户端/服务器模式 50
2.4.2 常用网络服务器 51
2.4.3 WWW服务器构建 51
2.4.4 FTP服务器构建 54
2.4.5 常用客户程序 56
思考题 57
第3章 TCP/IP协议分析实验 59
3.1 局域网中常用的协议栈 60
3.2 局域网数据链路层的帧结构 60
3.2.1 IEEE802.2 LLC PDU结构 61
3.2.2 IEEE802.3帧结构 62
3.2.3 Ethernet V2帧结构 63
3.2.4 IEEE802.3帧和Ethernet V2帧实例 64
3.3 IP协议栈 65
3.3.1 网际层协议 65
3.3.2 地址解析协议 68
3.4 TCP协议栈 71
3.4.1 传输控制协议 71
3.4.2 用户数据报协议 76
3.5 协议分析实验 78
3.5.1 实验目的 78
3.5.2 实验内容 78
3.5.3 实验环境 78
3.5.4 实验步骤 78
思考题 80
第4章 网络传输介质与应用实验 81
4.1 概述 81
4.2 电话用户线路 82
4.2.1 通信介质 82
4.2.2 介质连接器 83
4.3 同轴电缆 83
4.3.1 50Ω同轴电缆 83
4.3.2 75Ω同轴电缆 84
4.4 双绞线 85
4.4.1 分类 85
4.4.2 结构化布线系统 86
4.4.3 介质连接器 88
4.5 光纤 89
4.5.1 光在光纤中的传播 90
4.5.2 多模与单模光纤 90
4.5.3 光缆 91
4.5.4 光源 92
4.5.5 光纤接插件 92
4.6 介质组网 93
4.6.1 网络适配器 93
4.6.2 同轴电缆组网 94
4.6.3 双绞线组网 96
4.6.4 光纤组网 97
4.7 双绞线制作实验 97
4.7.1 实验目的 97
4.7.2 实验内容 98
4.7.3 实验设备 98
4.7.4 实验步骤 98
思考题 100
第5章 综合布线系统测试实验 103
5.1 综合布线系统测试必要性 104
5.2 综合布线系统测试标准 104
5.3 测试连接方式 105
5.3.1 基本连接方式 105
5.3.2 通道连接方式 105
5.3.3 永久链路方式 106
5.4 双绞线的测试参数 108
5.4.1 长度 108
5.4.2 传输延迟和延迟偏差 109
5.4.3 衰减 109
5.4.4 脉冲噪声 109
5.4.5 特性阻抗 110
5.4.6 串扰 110
5.4.7 额定传输率 112
5.4.8 衰减串扰比 112
5.4.9 回波损耗 113
5.4.10 总能量值 113
5.5 Fluke DSP-4300线缆测试仪简介 113
5.5.1 DSP-4300组成 113
5.5.2 DSP-4300技术指标 113
5.5.3 DSP-4300的其他功能 115
5.5.4 DSP-4300结构及功能 115
5.5.5 主机旋转开关的功能 119
5.6 Fluke DSP-4300 应用实验 121
5.6.1 实验目的 121
5.6.2 实验内容 121
5.6.3 实验设备 121
5.6.4 实验步骤 121
思考题 126
第6章 交换机及应用实验 127
6.1 交换机概述 127
6.2 交换机原理 128
6.2.1 透明网桥 128
6.2.2 交换机的交换方式 131
6.2.3 交换机的特性 131
6.2.4 交换机的分类 132
6.3 虚拟局域网 133
6.3.1 VLAN技术 133
6.3.2 VLAN功能 134
6.3.3 划分VLAN的方法 134
6.4 中继技术 135
6.4.1 中继工作原理 135
6.4.2 VTP协议 136
6.5 生成树协议 136
6.5.1 STP功能 136
6.5.2 STP工作原理 137
6.6 以太网链路聚合 138
6.6.1 链路聚合功能 138
6.6.2 链路聚合的优点 139
6.7 锐捷RG-S2100系列交换机 140
6.7.1 锐捷RG-S2126S交换机简介 140
6.7.2 锐捷RG-S2126S交换机接口 140
6.7.3 交换机的管理方式 141
6.8 交换机配置与VLAN划分实验 143
6.8.1 实验目的 143
6.8.2 实验内容 143
6.8.3 实验环境 143
6.8.4 交换机配置模式及常用命令 143
6.8.5 实验步骤 146
6.9 交换机冗余链路配置实验 149
6.9.1 实验目的 149
6.9.2 实验内容 149
6.9.3 实验环境 149
6.9.4 实验步骤 149
思考题 153
第7章 路由器及基本配置实验 155
7.1 路由器的功能和特性 155
7.2 路由器对IP数据包的处理过程 157
7.3 路由算法与路由协议 158
7.3.1 路由算法 158
7.3.2 路由协议 158
7.4 路由器的物理结构和组成 160
7.4.1 硬件结构 160
7.4.2 软件组成 161
7.5 路由器的管理方式 162
7.6 访问控制列表技术 162
7.7 网络地址转换技术 164
7.8 锐捷R1700/R2600/R3700系列路由器 168
7.8.1 锐捷R1700/R2600/R3700系列路由器简介 168
7.8.2 锐捷R1700/R2600/R3700系列路由器外部结构 168
7.9 路由器基本配置实验 171
7.9.1 实验目的 171
7.9.2 实验内容 171
7.9.3 实验环境 171
7.9.4 实验步骤 172
7.10 NAT与IP访问控制列表实验 180
7.10.1 实验目的 180
7.10.2 实验内容 180
7.10.3 实验环境 180
7.10.4 实验步骤 180
思考题 184
第8章 三层交换技术及应用实验 187
8.1 以太网交换技术概述 187
8.1.1 CSMA/CD 187
8.1.2 网桥与交换机 188
8.1.3 路由器 188
8.2 基于二层交换机+路由器的VLAN间通信过程 189
8.3 三层交换机工作原理 191
8.3.1 两种三层交换技术原理 191
8.3.2 两种三层交换技术比较 194
8.3.3 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通信过程 195
8.4 流交换技术实现 196
8.4.1 NHRP 196
8.4.2 标记交换 197
8.5 锐捷RG-S3760交换机 198
8.6 基于二层交换机+路由器实现VLAN间通信实验 199
8.6.1 实验目的 199
8.6.2 实验内容 199
8.6.3 实验环境 199
8.6.4 实验步骤 200
8.7 基于三层交换机的VLAN间通信实验 202
8.7.1 实验目的 202
8.7.2 实验内容 202
8.7.3 实验环境 202
8.7.4 实验步骤 202
思考题 204
第9章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与应用实验 205
9.1 距离矢量路由协议简介 205
9.1.1 DV路由协议的特点及工作原理 205
9.1.2 DV路由协议的路由选择问题 206
9.2 路由信息协议 208
9.3 RIPv2路由配置实验 210
9.3.1 实验命令简介 210
9.3.2 实验目的 210
9.3.3 实验内容 210
9.3.4 实验环境 210
9.3.5 实验步骤 211
思考题 221
第10章 OSPF路由协议与应用实验 223
10.1 LS路由协议 223
10.2 OSPF概述 224
10.2.1 OSPF特点 224
10.2.2 OSPF原理简述 224
10.3 OSPF基本概念 225
10.3.1 OSPF区域与路由器类型 225
10.3.2 路由器ID 225
10.3.3 Hello报文协议 226
10.3.4 邻居与邻接关系 227
10.3.5 网络类型 228
10.3.6 指定路由器和备份指定路由器 229
10.3.7 LSA通告扩散 229
10.3.8 LSA主要类型 231
10.4 OSPF算法描述 232
10.5 OSPF报文结构 232
10.6 OSPF协议验证与互连 234
10.7 单区域OSPF协议应用实验 235
10.7.1 OSPF相关命令 235
10.7.2 实验目的 236
10.7.3 实验内容 236
10.7.4 实验环境 236
10.7.5 实验步骤 237
10.8 多区域OSPF协议应用实验 246
10.8.1 实验目的 246
10.8.2 实验内容 246
10.8.3 实验环境 246
10.8.4 实验步骤 247
思考题 248
第11章 防火墙技术与应用实验 251
11.1 防火墙技术 251
11.1.1 包过滤技术 251
11.1.2 应用网关 252
11.1.3 代理服务 252
11.2 防火墙的体系结构 253
11.2.1 分组过滤型 253
11.2.2 双宿主主机型 253
11.2.3 屏蔽主机型 254
11.2.4 屏蔽子网型 255
11.3 防火墙功能 256
11.3.1 包过滤规则 256
11.3.2 网络地址转换 257
11.3.3 端口映射 257
11.3.4 路由 257
11.3.5 入侵检测 258
11.3.6 防火墙的功能特点及发展 258
11.4 锐捷RG-WALL 60防火墙简介 260
11.4.1 RG-WALL 60防火墙结构 260
11.4.2 RG-WALL 60防火墙默认参数 261
11.4.3 RG-WALL 60防火墙功能简介 261
11.5 防火墙应用实验 261
11.5.1 实验目的 261
11.5.2 实验内容 261
11.5.3 实验环境 262
11.5.4 使用串口登录防火墙 262
11.5.5 RG-WALL 60防火墙管理系统 264
11.5.6 防火墙安全策略设置 267
11.5.7 系统监控功能 270
思考题 271
第12章 无线局域网技术与应用实验 273
12.1 无线局域网概述 273
12.1.1 无线局域网的优点 273
12.1.2 无线局域网的组成 274
12.2 无线局域网协议802.11 275
12.2.1 IEEE802.11体系结构 275
12.2.2 IEEE802.11中服务集概念 275
12.2.3 IEEE802.11中的物理层 276
12.2.4 IEEE802.11中的MAC子层 277
12.3 IEEE802.11系列标准 280
12.3.1 IEEE802.11b 280
12.3.2 IEEE802.11a 281
12.3.3 IEEE802.11g 281
12.3.4 IEEE802.11n 283
12.4 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性 284
12.4.1 非法接入无线局域网 284
12.4.2 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286
12.5 WLAN的应用模式 287
12.6 无线局域网应用实验 289
12.6.1 实验目的 289
12.6.2 实验内容 289
12.6.3 实验环境 289
12.6.4 TP-Link AP安装与配置 290
12.6.5 无线网卡的配置 295
思考题 299
参考文献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