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一部被冷落的巨著 1
第一章 《全志》及其两个版本 27
Ⅰ.1.同类应时作品中的佳作 27
Ⅰ.2.两个版本的差异 30
第二章 主编与27位供稿人 37
Ⅱ.1.杜赫德的职业生涯 37
Ⅱ.2.供稿人的生平与活动 41
附件Ⅱ.1.杜赫德生平和活动与礼仪之争的关联 52
附件Ⅱ.2.为《全志》供稿的27位传教士名单 55
附件Ⅱ.3.27位供稿人的供稿数量表 57
第三章 时代背景 59
Ⅲ.1.反映在献词中的1735年 59
Ⅲ.2.陷入险境的基督教 61
Ⅲ.3.向中华帝国渗透 62
Ⅲ.4.欧洲对耶稣会传教政策的看法 65
Ⅲ.5.协调保教权 67
Ⅲ.6.礼仪之争偏离正轨 70
Ⅲ.7.《全志》认定的事端挑起者 81
附件Ⅲ.1.1700年书检批文 86
附件Ⅲ.2.孔子葬礼 1700年10月19日再次举行,致 89
第四章 制作工场 91
Ⅳ.1.谁干了什么?手稿与印制品的异同 91
Ⅳ.2.杜赫德是否对稿件作了违背作者原意的改动? 97
Ⅳ.3.编纂和出版过程 108
Ⅳ.4.审读人的作用 113
Ⅳ.5.送检 118
附件Ⅳ.杜赫德在世时刊登在《耶稣会士书简集》上的来自中国的信件 125
第五章 与学界的联系 131
Ⅴ.1.将地图纳入《全志》 131
Ⅴ.2.院士们的好奇心 138
1)1684年科学院提出的问题汇总 138
2)1689年莱布尼茨提出的问题汇总 147
Ⅴ.3.耶稣会士在科学院的会议上和出版物上谈论中国 150
Ⅴ.4.法兰西科学院的一位死对头 156
Ⅴ.5.科学上的审慎和大胆 160
附件Ⅴ.1684年科学院的问题总汇与《全志》中回应此总汇的相关段落 162
第六章 译文 175
Ⅵ.1.译文的功能 175
Ⅵ.2.译文题录 187
第七章 信仰与教派 263
Ⅶ.1.宗教类别 263
Ⅶ.2.第一个崇拜对象 265
Ⅶ.3.对词义采取开放态度 269
Ⅶ.4.信仰的持久性 278
Ⅶ.5.否定性的质问 285
Ⅶ.6.最早的立法者 292
第八章 迷信 297
Ⅷ.1.污染来自何方 297
Ⅷ.2.文人拒佛 303
Ⅷ.3.超自然的实体和非宗教的荣耀 308
第九章 品德 315
Ⅸ.1.真理的种子 315
Ⅸ.2.孝是所有美德之本 322
Ⅸ.3.修身 328
Ⅸ.4.民间文学 340
第十章 驳“中国人是无神论者” 347
第十一章 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叠交 359
结语 369
附录 377
1733年预售简介 377
同时代人的评论 386
迄今尚存的手稿及其收藏处 391
罗马教廷关于中国礼仪的历次决定 397
参考书目 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