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5
1.3 本书结构 6
第2章 从礼貌到不礼貌 8
2.1 礼貌经典模式 8
2.1.1 Robin Lakoff的礼貌规则 9
2.1.2 Grice的合作原则 9
2.1.3 Leech的礼貌原则 10
2.1.4 Brown&Levinson的礼貌模式 12
2.1.5 礼貌研究评析 13
2.2 不礼貌研究 15
2.2.1 不礼貌研究综述 15
2.2.2 不礼貌定义 17
2.2.3 不礼貌话语研究模式 19
2.2.4 不礼貌研究领域 26
2.2.5 国内不礼貌研究 27
2.2.6 不礼貌和网络交际 29
2.3 本章小结 30
第3章 微博话语身份分析体系 32
3.1 网络交际语言 32
3.2 网络语言交际特点 34
3.2.1 随意性 34
3.2.2 平等性 35
3.2.3 虚拟性 35
3.3 网络互动交际 35
3.4 微博话语身份 36
3.4.1 微博 36
3.4.2 微博身份 37
3.4.3 微博话语身份分析体系 39
3.5 本章小结 49
第4章 微博互动中的不礼貌与身份建构 50
4.1 不礼貌研究 51
4.2 身份与身份建构 53
4.3 微博互动中不礼貌起承转合及其语用理据 55
4.3.1 不礼貌(发展)前期 56
4.3.2 不礼貌(发展)中期 61
4.3.3 不礼貌(发展)后期 67
4.4 本章小结 69
第5章 网络新闻评论中的规约化不礼貌程式:语料库分析 70
5.1 语料库 71
5.1.1 语料库的概念 71
5.1.2 语料库的类型 72
5.2 语料库语言学 72
5.2.1 语料库语言学学科地位 73
5.2.2 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范式 75
5.2.3 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历史 76
5.3 WNCC语料库的建立与总体特征分析 78
5.3.1 WNCC语料库的建立 78
5.3.2 WNCC语料库的总体特征 81
5.4 规约化不礼貌程式分析 82
5.4.1 高频词式不礼貌程式 83
5.4.2 单音节词式不礼貌程式 89
5.4.3 作为强势语的词式不礼貌程式 92
5.5 本章小结 95
第6章 网络新闻评论中的不礼貌与身份建构 97
6.1 身份、面子与不礼貌 98
6.1.1 身份视角下的不礼貌研究 98
6.1.2 网络交际中的不礼貌研究 100
6.2 理论基础 102
6.3 研究方法 104
6.3.1 研究问题 104
6.3.2 语料收集 104
6.4 结果与讨论 106
6.4.1 不礼貌与负面个体身份的建构 107
6.4.2 不礼貌与负面关系身份的建构 114
6.4.3 不礼貌与负面集体身份的建构 116
6.5 本章小结 119
第7章 网络建议与不礼貌 120
7.1 网络建议研究综述 120
7.2 语料背景 124
7.3 网络建议的特征 128
7.3.1 匿名性 129
7.3.2 共享性 130
7.3.3 记录性 131
7.3.4 扁平化 132
7.4 网络建议的语用策略 132
7.4.1 提高建议吸引力策略 134
7.4.2 维护面子策略 136
7.4.3 建立联系策略 137
7.5 网络建议中的不礼貌与身份建构 139
7.5.1 语言选择、面子与身份 139
7.5.2 网络建议、身份与不礼貌 141
7.5.3 身份与不礼貌关联模式 143
7.6 本章小结 148
第8章 网络群聊中的虚假不礼貌 150
8.1 CMC不礼貌研究 151
8.2 虚假不礼貌 153
8.2.1 何谓虚假不礼貌 153
8.2.2 虚假不礼貌到底是礼貌还是不礼貌? 154
8.3 CMC虚假不礼貌的研究方法 156
8.3.1 后现代路径之话语路径面临的挑战 156
8.3.2 后现代路径之互动路径的提出 158
8.4 Haugh&Bousfield的虚假不礼貌观 159
8.5 玩笑式调侃与玩笑式侮辱的研究框架 160
8.5.1 语料和研究背景 160
8.5.2 玩笑式调侃 160
8.5.3 玩笑式侮辱 161
8.5.4 CMC玩笑式调侃与玩笑式侮辱的回应框架 162
8.6 语料分析 163
8.6.1 玩笑式调侃典型回应模式 164
8.6.2 玩笑式侮辱典型回应模式 169
8.7 发现与讨论 174
8.7.1 发现 174
8.7.2 讨论 176
8.8 本章小结 178
第9章 网络互动交际中的自我 180
9.1 理论基础 181
9.1.1 关联理论 181
9.1.2 拟剧理论和面子理论 182
9.2 自我概念的解读 184
9.2.1 西方的自我概念 184
9.2.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 186
9.3 虚拟自我身份建构的技术前提和心理动因 187
9.3.1 技术前提 187
9.3.2 虚拟自我身份建构的心理动因 189
9.4 现实身份与虚拟身份的构成及其特征 192
9.5 虚拟自我身份塑造过程及其本质特征 194
9.5.1 虚拟自我身份塑造过程 194
9.5.2 虚拟自我的内在本质特征 200
9.6 “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相互关系 203
9.6.1 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身份的独立与分离 203
9.6.2 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交错与结合 205
9.7 本章小结 206
第10章 结语 208
参考文献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