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医护理发展简史 1
一、中医护理的起源阶段(夏—春秋时期) 1
二、中医护理初步形成阶段(战国—东汉时期) 2
三、中医护理的发展阶段(魏晋—五代时期) 2
四、中医护理的充实阶段(宋金元时期) 3
五、中医护理的成熟阶段(明清时期) 3
六、当代中医护理的蓬勃发展阶段 4
第二节 中医护理人员的道德要求 4
一、一视同仁,廉洁正直,忠于事业 4
二、谨慎认真,作风正派,不畏艰苦 4
三、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尊重同道 5
四、加强个人修养,精益求精 5
第二章 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6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 6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6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7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7
四、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9
第二节 脏腑 11
一、概述 11
二、五脏系统 12
三、六腑 17
四、奇恒之腑 17
第三节精、神、气、血、津液 18
一、精、神 18
二、气 19
三、血 20
四、津液 21
第四节 病因 23
一、六淫 23
二、疫疠 26
三、七情 26
四、饮食、劳逸 27
五、外伤及虫兽伤 27
六、痰饮、瘀血 27
第三章 中医护理程序 29
第一节 诊法 29
一、望诊 29
二、闻诊 33
三、问诊 34
四、切诊 36
第二节 辨证 38
一、八纲辨证 39
二、脏腑辨证 41
第三节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43
一、整体护理 43
二、辨证施护 44
第四节 中医护理总则 44
一、护理原则 45
二、预防 46
第五节 生活起居护理 47
一、生活起居护理的基本原则 47
二、生活起居护理的常用方法 48
第六节 情志护理 49
一、情志护理的基本原则 50
二、情志护理的常用方法 50
第七节 饮食调护 51
一、饮食调护的理论基础 51
二、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 52
三、饮食调护的种类 53
四、饮食调护的常用方法 54
第八节 证候观察 62
一、证候观察的要求 62
二、证候传变的规律 62
三、证候观察的方法 63
四、病情观察记录 64
第四章 中医用药及护理 65
第一节 中药与方剂 65
一、中药药性理论 65
二、方剂制方理论 67
三、常用中药剂型 67
四、常用中药性能 69
第二节 中医用药禁忌 74
一、配伍禁忌 74
二、妊娠用药禁忌与慎用 75
三、用药饮食禁忌 75
第三节 常用中草药中毒解救与护理 75
一、有毒中草药的分类 76
二、中毒的一般解救原则与护理 76
三、常见中草药中毒的解救与护理方法 77
第五章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80
第一节经络、腧穴概要 80
一、经络概要 80
二、腧穴概要 82
第二节 针刺法 89
一、毫针刺法 90
二、皮肤针法 93
三、其他针法 94
第三节 灸法 95
一、艾炷灸 95
二、艾条灸 96
三、温针灸 97
第四节 拔罐法 98
一、罐的种类 98
二、拔罐方法 98
三、拔罐法的应用 99
四、拔罐法的注意事项 100
第五节 推拿法 101
一、用物准备 101
二、操作方法 101
三、注意事项 104
第六节 刮痧法 104
一、概念 105
二、适应范围 105
三、刮痧部位、方向 105
四、操作程序 105
五、注意事项 107
六、慎用证和禁忌证 108
第七节 熏洗法 108
一、适应范围、作用及禁忌证 109
二、物品准备 109
三、操作程序 109
四、护理及注意事项 109
五、其他相关疗法 110
第八节 汤药煎煮法 112
一、煎药用具 113
二、煎药用水 113
三、煎药火候与时间 114
第六章 常见病证护理 116
第一节 发热护理 116
一、感冒 116
二、风温 117
第二节 咳喘护理 119
一、咳嗽 119
二、喘证 121
第三节 痛证护理 123
一、头痛 123
二、胃痛 125
三、腹痛 126
四、腰痛 127
第四节 中风后遗症护理 129
一、半身不遂 130
二、口眼歪斜 131
三、语言不利 131
第五节 疮疡护理 132
一、痈 133
二、疖 134
第六节 一般皮肤病护理 135
一、湿疹 135
二、白疕 136
第七节 带下病证护理 138
第八节 厌食护理 139
第九节 痄腮护理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