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一、中国企业国际化现状及其理论挑战 1
二、环境动态性与双元组织能力研究的兴起 4
第二节 研究的问题与意义 6
一、研究的问题 6
二、研究意义 7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8
一、研究内容 8
二、研究方法 9
三、篇章结构与技术路线 10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 12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4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述评 14
一、企业国际化与国际化经营 14
二、企业国际化研究的主要理论学说 16
第二节 双元组织能力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19
一、双元组织能力的含义和内部维度 20
二、对双元组织能力前件的研究 22
三、双元组织能力的分析层面 25
四、双元组织能力的绩效效果 26
五、国内的研究情况及评析 27
第三节 中国企业国际化与双元组织能力理论 28
一、组织双元观的适用情境分析 28
二、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30
三、中国国际化企业发展双元组织能力的条件分析 33
本章小结 38
第三章 中国国际化企业双元组织能力内容维度及其演变 39
第一节 中国国际化企业的内在特质和环境特点 40
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背景 40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行为特征 41
三、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优劣势分析 45
四、未来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8
第二节 中国国际化企业双元组织能力内容维度分析 50
一、双元能力二维框架构建 50
二、双元能力的内容维度分析 53
三、双元能力内容维度的整合模型 57
第三节 双元能力内容维度的表现与演变:基于中国国际化企业的多案例研究 59
一、研究方法与案例选取 59
二、案例分析 61
三、案例小结 73
本章小结 77
第四章 中国国际化企业双元组织能力培育及其绩效影响:研究模型与理论假设 78
第一节 国际化企业双元组织能力的多层次影响因素 78
第二节 组织层次影响因素探析 79
一、二元结构 79
二、高绩效的组织情境 82
三、高层管理团队特征 85
第三节 网络层次因素对双元组织能力的影响 88
一、企业国际化行为的网络嵌入性 88
二、企业网络对双元组织能力形成的作用机理分析 90
三、网络层次因素的影响作用 93
第四节 双元组织能力对企业国际化绩效的影响 96
一、双元组织能力的绩效影响 96
二、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98
第五节 研究模型构建 101
本章小结 102
第五章 实证研究设计 104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问卷设计 104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104
二、问卷设计 105
第二节 数据的收集 106
第三节 变量测量 107
一、解释变量 107
二、中介变量 110
三、调节变量 110
四、被解释变量 111
五、控制变量 111
第四节 研究方法 112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112
二、信度分析 112
三、效度分析 113
四、探索性因子分析 113
五、验证性因子分析 114
六、阶层多元回归法 115
本章小结 115
第六章 中国国际化企业双元组织能力培育及其绩效影响: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 117
第一节 问卷数据整理与描述性统计 117
第二节 信度与效度分析 120
一、影响因素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121
二、双元组织能力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134
三、环境不确定性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137
四、企业国际化绩效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140
第三节 假设检验 143
一、相关分析 143
二、多元回归三大问题检验 143
三、模型检验 145
第四节 结果讨论 153
一、组织内因素对双元组织能力的影响作用分析 153
二、组织间因素对双元组织能力的影响作用分析 154
三、双元组织能力的绩效效果分析 155
四、双元组织能力的中介效应分析 155
五、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分析 157
本章小结 158
第七章 中国国际化企业双元组织能力的培育路径 161
第一节 双元组织能力的构建过程 161
一、双元组织能力构建的两阶段模型 161
二、双元组织能力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 165
第二节 组织层面的中国国际化企业双元组织能力实现路径选择 168
一、组织结构的选择——双网络结构 168
二、正式的制度和系统 173
三、文化价值观和规则 179
四、领导者和高层管理团队 181
第三节 基于网络能力的双元组织能力构建分析 183
一、网络能力、外部网络组态与双元组织能力 183
二、网络能力的提升策略 185
第四节 国际化企业双元组织能力的培育与发展:以海尔集团为例 187
一、组织结构的调整 187
二、正式的管理体系与企业文化 190
三、海尔的外部网络活动 194
四、高层管理团队的思维与建设 195
本章小结 196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197
第一节 本书研究的主要结论 197
第二节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201
一、理论价值 201
二、实践意义 202
第三节 本书研究的局限与未来研究议题 204
一、研究局限 204
二、未来研究展望 205
参考文献 207
附录 229
后记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