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3
主编的话 7
导论 17
第一章 1937-1945年的社会文化背景 21
第一节 同仇敌忾,全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 22
一、日本对外扩张,中国局部抗战 22
二、正面战场浴血奋战 27
三、敌后战场砥柱中流 36
第二节 中国融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48
一、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援助 48
一、中国战区成立与中国远征军入缅 55
三、战时废约运动 61
四、参加创建联合国 61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 64
一、日本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64
二、中国工厂内迁与西部经济发展 65
三、文博机构、高等院校的西迁 67
四、社会文化的变迁 68
小结 75
第二章 1937-1945年影像的总体风貌 77
第一节 抗击日军的新闻摄影 78
一、战场杀敌 78
二、抗日救亡 84
第二节 日本侵略暴行影像 87
一、灭绝人性的大屠杀 87
二、残暴的“三光”政策 90
三、野蛮的无差别轰炸 90
四、惨无人道的细菌战和生化战 96
五、强掳和奴役中国劳工 97
六、残害中国妇女的性暴力和“慰安妇”制度 98
七、肆意摧残中国文化 100
第三节 人文地理摄影 103
第四节 百姓生活纪实 112
第五节 艺术摄影 117
第六节 按图像学分类的影像 120
一、痕迹性影像 120
二、相似性影像 121
三、象征性影像 123
小结 124
第三章 1937-1945年影像的技术特征 125
第一节 摄影器材 126
一、摄影机 126
二、感光材料 128
三、张印泉对摄影科学技术的研究 133
四、郎静山的集锦摄影 135
五、因陋就简的《晋察冀画报》 137
第二节 影像拍摄场域 142
第三节 影像生产者 147
一、国统区的摄影机构 147
二、抗日根据地的摄影机构 149
三、外国和联合国的摄影机构 155
第四节 抗日战争期间摄影书刊的出版 158
一、国统区出版的摄影图书 158
二、抗日根据地出版的摄影图书 159
小结 160
第四章 1937-1945年影像的构成性特点 161
第一节 仰拍 162
第二节 逆光 166
第三节 表情 170
第四节 延安时期中共领袖的形象 179
一、毛泽东的形象 179
二、中共领袖群像 186
第五节 风景 192
小结 196
第五章 1937-1945年影像的传播场域 197
第一节 国民党统治区的画报及摄影展览 198
一、抗战初期上海画报业的勃兴 198
二、武汉的画报和展览 203
三、重庆和大后方的画报与展览 205
四、香港的画报 209
第二节 中共抗日根据地摄影展览及画报 212
一、陕甘宁边区的摄影活动 212
二、《晋察冀画报》 215
三、抗日根据地的其他摄影画报 224
四、各抗日根据地的摄影展览 226
第三节 日伪占领区摄影活动 229
一、日本侵略者的摄影宣传 229
二、沦陷区汉奸组织的摄影活动 236
三、德国的摄影宣传活动 239
小结 239
第六章 1937-1945年的影像作者 241
第一节 沙飞 242
第二节 王小亭 249
第三节 吴印咸 252
第四节 石少华 256
第五节 徐肖冰 258
第六节 庄学本 261
第七节 孙明经 266
第八节 郎静山 270
第九节 郑景康 275
第十节 高帆 279
第七章 1937-1945年电影概述 281
第一节 本时期电影的特点 282
一、国统区的电影 282
二、“孤岛”电影 284
三、香港电影 285
四、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的电影 286
五、敌占区的电影 287
六、国际友人拍摄的电影 288
第二节 本时期电影的生产特点 289
一、抗战初期的电影生产 289
二、电影生产的条件 292
三、抗战中期的电影生产 293
四、中国电影技术工作者开始试制国产电影设备 294
第三节 本时期电影的构成 296
一、故事片的创作 296
二、新闻纪录片的制作 302
第四节 本时期电影的传播场域 307
一、电影制片厂 307
二、放映团体 310
三、电影协会与电影机构的成立 312
四、电影刊物 313
第五节 本时期电影的样态 315
一、本时期代表作品 315
二、本时期有代表性的影像工作者 321
小结 327
第八章 1937-1945年影像选萃 329
第九章 结束语 351
第一节 民族危难关头,摄影要为抗战服务 352
第二节 反对新闻摄影中的虚假报道 361
第三节 影像作品力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365
第四节 影像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370
参考文献 373
一、著作 374
二、论文 378
后记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