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农业合作制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当代中国的农业合作制》编辑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7801708458
  • 页数:628 页
图书介绍:《当代中国》丛书是由国家统一部署,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条战线的力量完成的鸿篇巨制,这本纪念册就是以浓缩的形式,图文并茂的再现了丛书的编撰、出版、发行过程。纪念册由盛世修史、巨大关怀、万人著书、国史瑰宝、薪火传扬五部分组成。

引言 1

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农业合作理论 1

二、旧中国合作思想的传播及农业合作的实施 9

三、当代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是以土地改革废除封建统治为前提 15

四、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的必然性和艰巨性 17

五、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制的曲折发展 19

第一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农业互助合作 27

第一章 农民的劳动互助习惯和中共成立初期的合作社工作 27

第一节 中国农民旧有的劳动互助习惯 27

第二节 中共成立初期的合作社工作 30

第二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农业互助合作 35

第一节 农民创造了劳动互助的新形式 36

第二节 中央革命根据地劳动互助社和犁牛合作社的发展 37

第三节 李立三的土地国有、集中雇农组织集体农场及湖南省委的“共耕制” 42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农业互助合作 46

第一节 劳动互助组织的广泛发展与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号召 46

第二节 互助合作的成绩和发生的问题 51

第三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供销、信用、运输、手工业等合作社的发展 53

第四节 土地入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出现 56

第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农业互助合作 62

第一节 解放战争中劳动互助的进一步发展 62

第二节 供销、信用、手工业合作社的发展 66

第三节 批评“农业社会主义”,初步指出走向社会主义农业的途径 67

第四节 东北等地“合伙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出现 69

第五节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具体指明实现农业合作化的方向 71

第六节 小结 72

第二编 农业合作化初步奠定基础(一九四九年十月至一九五五年七月)第一章 老解放区土地改革后的新变化与农民的新要求 79

第一节 老区农村经济变化的趋势 79

第二节 互助组在发展中出现涣散现象 84

第三节 农民迫切要求供销合作 89

第四节 最早兴起的一批农业生产合作社 93

第二章 对农业合作道路的探索和认识的统一 99

第一节 东北互助合作的早期发展引起认识上的分歧 99

第二节 山西省委提出《把老区互助组织提高一步》和它引起的讨论 104

第三节 全国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关于互助合作的第一个决议 117

第三章 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和初次整顿 125

第一节 互助合作运动与爱国增产运动紧密结合 126

第二节 全国第二次互助合作会议讨论合作制的具体政策和发展计划 134

第三节 从小农经济的现状出发,积极而又稳步地引向合作道路 140

第四节 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改造农村经济的远大目标和稳步前进的方针 148

第五节 初次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纠正局部冒进倾向 152

第四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推动了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162

第一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 163

第二节 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实行粮食统购统销 167

第三节 全国第三次互助合作会议和《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172

第四节 互助合作运动的重心由互助组转到农业生产合作社 181

第五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巩固中求发展 185

第五章 农业社内各项规章制度初步建立 192

第一节 土地作股办法和计酬比例 194

第二节 耕畜农具的公用和资金的筹集 196

第三节 生产计划和作业安排 200

第四节 劳动力的组织和劳动报酬的计算 204

第五节 财务管理、会计制度和收益分配 210

第六节 在各项经营管理工作中贯彻民主原则 214

第七节 政治思想工作 216

第六章 农业社的更大发展和“停、缩、发”方针的执行 220

第一节 全国第四次互助合作会议总结经验调整部署 221

第二节 稳定农民的生产情绪 228

第三节 “停、缩、发”方针的提出和浙江等地农业社的收缩 235

第四节 对“自发社”的整顿 243

第五节 中央决定农业社暂时基本停止发展、全力巩固;不久又转为继续全面发展 248

第六节 小结 260

第三编 农业合作化加速进行和提前完成(一九五五年八月至一九五七年十二月)第一章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转折 267

第一节 围绕农业社发展速度的争论 268

第二节 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 270

第三节 中共各地党委和七届六中全会检查和批判“右倾” 276

第二章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 285

第一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的制定 286

第二节 毛泽东主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291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运动脱离控制突飞猛进 302

第四节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然慎重稳进 307

第三章 高级农业合作化提前实现 313

第一节 高级合作化设想的变化 313

第二节 并社升级的加快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的制定 316

第三节 高级合作化的提前实现及其历史意义 326

第四节 高级农业合作化的遗留问题 333

第四章 调整高级社体制和改进经营管理 337

第一节 整顿高级社的指导方针 339

第二节 实行勤俭办社和重视多种经营 344

第三节 缩小社队规模和改进劳动管理 351

第四节 落实互利政策和做好分配工作 358

第五节 推进民主办社和整顿干部作风 363

第六节 委托农业社团结教育和管理个体农户 368

第五章 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 371

第一节 局部地方的退社风潮 371

第二节 两条道路的“大辩论” 379

第三节 包产到户初次出现和受到批判 387

第四节 生产建设的“大辩论” 394

第五节 小结 399

第四编 人民公社的建立和体制调整(一九五八年一月至一九六二年十二月)第一章 农村人民公社产生的历史背景 407

第一节 发动全面“大跃进”,号召苦战三年基本改变面貌 407

第二节 “共产主义大协作”和农业生产“大跃进” 411

第三节 小型社再次合并成大型社的思想和实践 414

第二章 农村人民公社的设想、发动和实现 417

第一节 农村人民公社的设想、试办和推广 417

第二节 《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420

第三节 实现农村人民公社化 424

第四节 人民公社初建时的主要特征与问题 427

第五节 严重后果 434

第三章 人民公社体制的初步调整 438

第一节 第一次郑州会议和武昌会议阐述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 438

第二节 第二次郑州会议和上海会议以后对公社体制做出的调整 443

第四章 庐山会议“反右倾”和公社体制调整的中断 454

第一节 庐山会议上发动“反右倾” 454

第二节 “反右倾”对公社体制调整的影响 457

第三节 农村形势急剧恶化 464

第五章 重新转入调整人民公社体制的轨道 467

第一节 重新开始纠正“左”倾的错误 467

第二节 国民经济进入最困难的时期 472

第三节 继续纠正“左”的重大步骤 473

第四节 整风整社 479

第六章 确立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人民公社体制 483

第一节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的提出 484

第二节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的修改 492

第三节 基本核算单位从大队改为生产队的广泛研究 502

第四节 决定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509

第五节 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新体制的确立 514

第六节 走出低谷,经济开始复苏 519

第七章 “包产到户”再次出现和再批判 523

第一节 安徽的“责任田” 523

第二节 广西农村的“单干”及对龙胜“包产到户”的调查 527

第三节 其他地方的“包产到户”与“单干风” 530

第四节 湖南、河南的借地度荒和有的建议“包产到组” 535

第五节 邓子恢主张“田间管理包产到户” 538

第六节 强调阶级斗争,批判和纠正“包产到户” 540

第七节 小结 543

第五编 人民公社体制调整后的十六年(一九六三年一月至一九七八年十二月)第一章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与整顿人民公社 551

第一节 社会主义教育的新阶段——“四清”的提出与实践 552

第二节 “前十条”对农村阶级斗争形势的分析及对策 555

第三节 “后十条”的制定及对农村形势的新估计 559

第四节 “桃园经验”的推广与“后十条”修正草案的制定 563

第五节 从夺权斗争至“二十三条” 566

第六节 “四清”结束 571

第二章 “文化大革命”对人民公社的冲击 575

第一节 新的“夺权”斗争 576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对农村的冲击与重申“六十条” 580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生产的发展 587

第四节 西藏农村、牧区建立人民公社 589

第三章 农业学大寨对人民公社的影响 591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前的农业学大寨 591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农业学大寨 596

第三节 两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 598

第四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终止 600

第四章 两年徘徊时期的人民公社 603

第一节 重申有关人民公社的若干政策 604

第二节 “左”的错误仍然存在 606

第五章 人民公社的社队企业 612

第一节 农村发展工业的构想 613

第二节 一哄而起,旋即萎缩 614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社队企业重新兴起 617

第四节 农民创造了社队企业的新机制 622

第五节 小结 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