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含义 1
(二)意义 1
一、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1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2
(一)诊法 2
(二)诊病 3
(三)辨证 3
(四)病历书写 3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4
(一)司外揣内 4
(二)见微知著 4
(三)以常衡变 4
(四)因发知受 5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5
(一)整体审察 5
(二)四诊合参 6
(三)病证结合 6
(四)动静统一 7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7
第一章 望诊 8
第一节 全身望诊 8
一、望神 8
(一)望神的概念 8
(二)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9
(三)望神的主要内容 9
(四)望神的注意事项 10
二、望色 10
(一)望色的概念 10
(二)望色的原理 11
(三)常色和病色 11
(四)五色主病 12
(五)望色十法 13
(六)注意事项 14
三、望形 15
(一)概述 15
(二)内容 15
四、望态 16
(一)含义 16
(二)原理和原则 17
(三)内容 17
第二节 局部望诊 18
一、望头面 18
(一)望头部 18
(二)望头发 19
(三)望面部 19
二、望五官 20
(一)望目 20
(二)望耳 21
(三)望鼻 22
(四)望口与唇 23
(五)望齿与龈 24
(六)望咽喉 25
三、望颈项 26
(一)外形变化 26
(二)动态变化 26
四、望躯体 27
(一)望胸胁 27
(二)望腹部 27
(三)望腰背部 28
五、望四肢 28
(一)外形异常 29
(二)动态异常 29
六、望二阴 30
(一)望前阴 30
(二)望后阴 30
七、望皮肤 30
(一)皮肤色泽 31
(二)皮肤形态 31
(三)皮肤病症 32
第三节 舌诊 33
一、舌诊概说 33
(一)概念 33
(二)舌的形态结构 34
(三)舌诊原理 34
(四)舌诊方法和注意事项 35
(五)舌诊的内容 36
二、望舌质 36
(一)舌色 36
(二)舌形 38
(三)舌态 40
(四)舌下络脉 42
三、望舌苔 42
(一)苔质 42
(二)苔色 46
四、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48
(一)正常舌象 48
(二)舌象分析的要点 49
(三)舌诊的临床意义 50
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 51
一、概述 51
(一)含义 51
(二)机理 52
(三)源流 52
(四)方法 52
二、正常小儿指纹 52
(一)指纹特点 52
(二)影响因素 53
三、病理小儿指纹 53
(一)浮沉分表里(浅深纹位) 53
(二)红紫辨寒热(纹色) 53
(三)淡滞气虚实(纹形) 54
(四)三关测轻重(长短纹位) 54
第五节 望排出物 54
概论 54
一、望痰涎涕唾 55
(一)望痰 55
(二)望涎 55
(三)望涕 55
(四)望唾 55
二、望呕吐物 56
三、望二便 56
(一)望大便 56
(二)望小便 57
第二章 闻诊 58
第一节 听声音 58
一、概述 58
(一)含义 58
(二)原理 58
(三)内容 58
二、正常声音 59
(一)概念 59
(二)变异 59
三、病变声音 59
(一)发声 59
(二)语言 61
(三)呼吸 61
(四)咳嗽 63
(五)胃肠异常声音 64
第二节 嗅气味 66
一、病体气味 66
(一)口气 66
(二)汗气 67
(三)痰、涕之气 67
(四)呕吐物之气 67
(五)二便之气 67
(六)经、带、恶露之气 67
二、病室气味 68
第三章 问诊 69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69
一、概述 69
(一)含义 69
(二)简史 69
(三)意义 69
二、方法 70
三、注意事项 70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70
一、一般情况 70
(一)含义 70
(二)内容 70
(三)意义 70
二、主诉 71
(一)含义 71
(二)要求 71
(三)意义 71
三、现病史 71
(一)含义 71
(二)内容 72
(三)意义 72
四、既往史 72
(一)含义 72
(二)内容 72
(三)意义 72
五、个人生活史 73
(一)含义 73
(二)内容 73
(三)意义 73
六、家族史 73
(一)含义 73
(二)内容 73
(三)意义 73
第三节 问现在症 74
(一)含义 74
(二)意义 74
(三)方法 74
(四)内容 74
一、问寒热 74
(一)概述 74
(二)辨析 75
二、问汗 77
(一)概说 77
(二)辨析 77
三、问疼痛 78
(一)机制 78
(二)鉴别 79
(三)性质 79
(四)部位 80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82
(一)头晕 82
(二)胸闷 82
(三)心悸 83
(四)胁胀 83
(五)脘痞 83
(六)腹胀 83
(七)身重 84
(八)身痒 84
(九)麻木 84
(十)拘挛 84
(十一)乏力 84
五、问耳目 85
(一)问耳 85
(二)问目 85
六、问睡眠 86
(一)失眠 86
(二)嗜睡 87
七、问饮食口味 87
(一)口渴与饮水 87
(二)食欲与食量 88
(三)口味 89
八、问二便 90
(一)大便 90
(二)小便 91
九、问女子 93
(一)月经 93
(二)带下 94
十、问小儿 95
(一)出生前后情况 95
(二)预防接种及传染病史 95
(三)小儿发病原因 95
第四章 切诊 96
第一节 脉诊 96
一、脉诊概述 96
(一)概念 96
(二)简史 96
(三)脉诊原理 97
(四)诊脉部位 97
(五)诊脉方法 99
(六)脉象要素 100
二、正常脉象 101
(一)概念 101
(二)指感特点 101
(三)平脉的胃、神、根 102
(四)平脉的生理变异 103
三、病理脉象 104
(一)常见病理脉象 105
(二)脉象鉴别 114
(三)相兼脉 118
(四)真脏脉 119
四、妇人脉与小儿脉 120
(一)诊妇人脉 120
(二)诊小儿脉 121
五、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 122
(一)脉诊的临床意义 122
(二)脉症的顺逆与从舍 122
第二节 按诊 124
一、按诊概述 124
(一)含义 124
(二)简史 125
(三)方法 125
(四)注意事项 126
(五)按诊意义 127
二、按诊的内容 127
(一)按胸胁 127
(二)按脘腹 131
(三)按肌肤 133
(四)按手足 136
(五)按腧穴 136
第五章 八纲辨证 139
(一)含义 139
(二)意义 139
第一节 八纲基本证 139
一、表里辨证 139
(一)概念 139
(二)临床表现 140
(三)辨证要点 140
二、寒热辨证 140
(一)概念 140
(二)临床表现 141
(三)辨证要点 141
三、虚实辨证 141
(一)概念 141
(二)临床表现 141
(三)辨证要点 142
四、阴阳辨证 142
(一)概念 142
(二)临床表现 142
(三)辨证要点 142
第二节 八纲证之间的关系 142
一、证候相兼 142
(一)概念 142
(二)类型 143
二、证候错杂 144
(一)概念 144
(二)类型 144
三、证候转化 145
(一)概念 145
(二)类型 145
第六章 病性辨证 146
第一节 六淫辨证 147
一、风淫证 147
(一)临床表现 147
(二)辨证要点 147
二、寒淫证 148
(一)临床表现 148
(二)辨证要点 148
三、暑淫证 148
(一)临床表现 148
(二)辨证要点 148
四、湿淫证 149
(一)临床表现 149
(二)辨证要点 149
五、燥淫证 149
(一)临床表现 149
(二)辨证要点 149
六、火淫证 149
(一)临床表现 149
(二)辨证要点 150
第二节 阴阳虚损辨证 150
一、阳虚证 150
二、阴虚证 150
三、亡阳证 150
四、亡阴证 150
第三节 气血辨证 151
一、气病辨证 151
(一)气虚证 151
(二)气陷证 151
(三)气不固证 151
(四)气脱证 151
(五)气滞证 152
(六)气逆证 152
(七)气闭证 152
二、血病辨证 152
(一)血虚证 152
(二)血脱证 152
(三)血瘀证 153
(四)血热证 153
(五)血寒证 153
三、气血同病辨证 153
(一)气滞血瘀证 153
(二)气虚血瘀证 153
(三)气不摄血证 154
(四)气随血脱证 154
(五)气血两虚证 154
第四节 津液辨证 154
一、痰证 154
二、饮证 155
三、水停证 155
四、津亏证 155
第七章 病位辨证 156
第一节 脏腑辨证 157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157
(一)心血虚证 157
(二)心阴虚证 158
(三)心气虚证 158
(四)心阳虚证 158
(五)心阳虚脱证 159
(六)心火亢盛证 159
(七)心脉痹阻证 159
(八)痰蒙心神证(痰迷心窍证) 159
(九)痰火扰神证(痰火扰心证) 160
(十)瘀阻脑络证 160
(十一)小肠实热证 160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60
(一)肺气虚证 160
(二)肺阴虚证 161
(三)风寒犯肺证 161
(四)风热犯肺证 161
(五)燥邪犯肺证 161
(六)肺热炽盛证 162
(七)痰热壅肺证 162
(八)寒痰阻肺证 162
(九)饮停胸胁证 162
(十)风水搏肺证 163
(十一)大肠湿热证 163
(十二)肠热腑实证 163
(十三)肠燥津亏证 163
(十四)肠虚滑泻证 164
(十五)虫积肠道证 164
三、脾与胃病辨证 164
(一)脾气虚证 164
(二)脾虚气陷证 164
(三)脾阳虚证 165
(四)脾不统血证 165
(五)湿热蕴脾证 165
(六)寒湿困脾证 165
(七)胃气虚证 166
(八)胃阳虚证 166
(九)胃阴虚证 166
(十)寒滞胃脘证 166
(十一)胃热炽盛证 167
(十二)食滞胃脘证 167
四、肝与胆病辨证 167
(一)肝血虚证 167
(二)肝阴虚证 168
(三)肝郁气滞证 168
(四)肝火炽盛证 168
(五)肝阳上亢证 168
(六)肝风内动证 169
(八)胆郁痰扰证 170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71
(一)肾阳虚证 171
(二)肾虚水泛证 171
(三)肾阴虚证 171
(四)肾精不足证 171
(五)肾气不固证 172
(六)肾不纳气证 172
(七)膀胱湿热证 172
六、脏腑兼病辨证 173
(一)心肾不交证 173
(二)心肾阳虚证 173
(三)心肺气虚证 173
(四)心脾两虚证 173
(五)心肝血虚证 174
(六)脾肺气虚证 174
(七)肺肾阴虚证 174
(八)肝火犯肺证 174
(九)肝胃不和证 175
(十)肝郁脾虚证 175
(十一)肝胆湿热证 175
(十二)肝肾阴虚证 176
(十三)脾肾阳虚证 176
第二节 六经辨证 176
一、概念 176
二、内容 177
(一)太阳病证 177
(二)阳明病证 178
(三)少阳病证 179
(四)太阴病证 179
(五)少阴病证 179
(六)厥阴病证 180
三、传变 180
(一)传经 180
(二)直中 180
(三)合病 181
(四)并病 181
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 181
一、概念 181
二、内容 182
(一)卫分证 182
(二)气分证 182
(三)营分证 182
(四)血分证 183
三、传变 183
(一)顺传 183
(二)逆传 183
(三)其他 184
第四节 三焦辨证 184
一、含义 184
二、内容 184
(一)上焦病证 184
(二)中焦病证 185
(三)下焦病证 185
三、传变 186
(一)一般规律 186
(二)特殊传变 186
第八章 中医诊断思维与方法 187
第一节 中医诊断的基本思维 187
一、中医诊断的思维方法 187
(一)比较法 187
(二)类比法 187
(三)分类法 188
(四)归纳法 188
(五)演绎法 188
(六)反证法 189
(七)模糊判断法 190
(八)其他法 190
二、中医诊断的思维线索 190
(一)重视主症 190
(二)全面分析 191
(三)把握特征 191
第二节 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192
一、四诊信息的采集与分析 192
(一)四诊信息的采集 192
(二)四诊信息的属性分类 194
二、主症诊断的思路与方法 196
(一)确定主症的方法 196
(二)围绕主症进行询查 197
(三)围绕主症进行诊病 197
(四)围绕主症进行辨证 197
三、辨证的思路和方法 198
(一)辨证诸法的关系 198
(二)证素辨证 199
(三)辨证诊断的要求 202
四、疾病诊断思路与方法 203
(一)概念 203
(二)疾病诊断的意义 204
(三)疾病诊断的一般途径 205
第九章 中医医案与病历书写 207
第一节 中医医案 207
一、中医医案的特点 207
(一)含义 207
(二)医案与病历的区别 207
(三)医案的意义 207
(四)中医医案的沿革 208
二、中医医案的内容 209
(一)一般情况 209
(二)诊疗过程 209
(三)辨证分析与治法 209
(四)处方 210
(五)医嘱 210
(六)体会 210
三、中医医案示例 210
第二节 中医病历书写 210
(一)中医病历的含义 210
(二)中医病历的意义 211
一、中医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 211
二、中医病历书写的重点内容 212
(一)主诉的确定和正确书写 212
(二)现病史与既往史的划分 212
(三)现病史的书写要求 213
(四)诊断结论书写要求 213
三、中医病历书写的格式 214
(一)门诊病历 214
(二)住院病历 214
(三)病程记录 217
第十章 中医病案辨证分析 219
一、八纲辨证病案分析 219
二、病性辨证病案分析 220
(一)六淫证候 220
(二)气血证候 221
(三)津液证候 223
三、脏腑辨证病案分析 224
(一)心病证候 224
(二)肺病证候 226
(三)脾病证候 228
(四)肝病证候 229
(五)肾病证候 229
(六)腑病证候 230
(七)兼病证候 231
四、其他辨证病案分析 233
(一)六经证候 233
(二)卫气营血证候 234
(三)三焦证候 235
(四)经络证候 235
五、《中医诊断学》中医病案辨证参考答案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