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1
二、研究述评 6
(一)统计制度变迁与现代国家转型 6
(二)统计技术与国家能力的提高 7
(三)统计信息与权力结构 9
(四)统计的质量及运行规则 10
三、研究主旨与论述框架 12
(一)统计范式 12
(二)核心观点 18
(三)写作框架 19
四、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21
(一)制度主义 21
(二)长时段的历史比较方法 23
第一章 统计现代转型的动力与内涵 26
第一节 统计信息及其与权力的结盟 26
一、统计信息的特征 26
二、统计与权力的结盟:一项政治技术的形成及成长 30
第二节 供需关系的变化:统计现代转型的动力分析 33
一、供需不足与前现代时期统计制度的锁定状态 34
二、现代国家建设与统计供需关系的变化 37
第三节 统计现代转型的路径与内涵 59
一、保护带的调整:统计制度的边际性调整 59
二、范式转型:统计制度的整体性变迁 62
第二章 混溶范式:前现代中国的统计 66
第一节 统计职能:为简约治理统计 67
一、对统计的混沌性认识 67
二、为简约治理而统计 70
第二节 组织机构:尚未分化的混溶状态 77
一、未分化的统计组织 77
二、非专业化的统计人员 82
第三节 活动范围:以土地和人口为主的有限统计 84
一、有限的统计对象 84
二、从“民数”到“地数”:统计范围变迁的规律 87
第四节 运行规则 89
一、正式制度:以皇权为后盾的制度规定 89
二、非正式制度:寻租自利的行为逻辑 97
本章小结 102
第三章 技术范式: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统计 105
第一节 统计职能:以西方为参照系的功能设定 106
一、科学与理性:西方数理统计的引入 106
二、统计职能:理想化的设计 109
第二节 组织机构:倒金字塔形的结构 114
一、统计组织:制度化的上层与简拙的基层的落差 114
二、统计人员:上层精英化与下层非专业化的反差 123
第三节 活动范围:现代统计体系的形成 130
一、统计范围的急速拓展 130
二、统计范围变化的逻辑 140
第四节 运行规则 142
一、正式制度:超前的理想设计 142
二、非正式制度:低控制水平下的自主空间 156
本章小结 161
第四章 意识形态范式:1949—1978年间的统计 163
第一节 统计职能:灵活的政治工具 164
一、统计性质的界定:具有阶级性和党性的社会科学 164
二、职能界定:革命逻辑设立的新功能 167
第二节 组织机构:动员式的统计体制 173
一、组织机构:以动员为目的的设计 173
二、统计人员:又红又专的标准 185
第三节 活动范围 194
一、全能主义国家的统计范围 195
二、统计范围变化的规律 202
第四节 运行规则 206
一、正式规则:政治主导的制度规定 206
二、非正式制度:政治控制下的机会主义选择 222
本章小结 226
第五章 治理范式:1978年以来的统计 228
第一节 统计职能:公共产品型的信息服务 228
一、统计的重新定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 229
二、统计职能的界定:为国家和社会共同服务 231
第二节 组织机构:科层化与专业化 234
一、统计组织:国家主导下的多元统计 234
二、统计人员:德才兼备、以才为重 243
第三节 活动范围:统计对象的转向 250
一、统计对象:国家职能调整带来的变化 250
二、统计范围变化的逻辑 257
第四节 运行规则:国家与社会的双重塑造 260
一、正式制度:法制进程中的依法治统 260
二、非正式制度:压力型体制下的策略主义逻辑 271
本章小结 274
第六章 代结语:数字与权力 277
第一节 统计与国家治理 278
一、统计与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278
二、统计对国家治理的负面影响 291
第二节 统计与合法性 299
一、统计合法性建构 299
二、信息操纵对合法性的负面影响 304
第三节 技术与政治 309
一、统计的效用及其社会蔓延 309
二、统计的政治化使用及后果 312
三、政治技术的衡平:政治技术的合理边界 316
主要参考文献 320
后记 335
附识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