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源与流: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 1
第一节 中国伦理道德的发端和形成 3
第二节 中国伦理道德的发展和完备 10
第三节 中国伦理道德的衰落和重建 19
第二章 德与法:以德治国的历史传统 32
第一节 孔子的“德教”主张 33
第二节 孟子的“德治”思想 38
第三节 韩非的“法治”理论 42
第四节 汉朝初年的德法兼治 47
第五节 德法关系的理论总结 52
第六节 以德治国思想的发展 56
第三章 善与恶:与人为善的处事原则 62
第一节 性善论及其代表 63
第二节 荀子论人性恶 66
第三节 法家人性自私说 70
第四节 扬雄的人性“善恶混” 74
第五节 汉唐时期“性三品”说 77
第六节 李翱的“性善情恶”论 81
第四章 义与利: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 85
第一节 儒家的重义轻利说 86
第二节 墨家:中国最早的功利学派 90
第三节 董仲舒的“道义论” 94
第四节 陈亮、叶适的功利主义 98
第五节 颜元的义利并重说 103
第六节 近代社会的义利思想 107
第五章 理与欲:节用自律的人生态度 111
第一节 先秦的节欲说 112
第二节 老庄的无欲论 116
第三节 《列子·杨朱》的纵欲主义 121
第四节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125
第五节 王夫之的“理欲统一”说 129
第六节 戴震对理学的批判 133
第六章 公与私:整体主义的道德追求 138
第一节 大同与小康 139
第二节 明于公私之分 143
第三节 破私立公说 147
第四节 合私成公论 151
第五节 康有为的“大同理想” 155
第六节 孙中山的“天下为公” 160
第七章 当代中国的伦理道德 165
第一节 革命道德的形成 166
第二节 传统美德的弘扬 169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77
第四节 中国公民道德建设 183
后记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