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社·国际共运 3
论马克思的历史洞察力 3
列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理论和实践 15
马克思主义产生渊源的研讨 33
是鹰?还是鸡? 43
略论哥达合并的功过 51
正确看待左派领袖间的分歧 60
共产党人理论原理的强大生命力 68
联结经典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的理论之桥 75
世界多样化与社会主义的发展 90
个人的分量不要太重 98
苏联史 113
对《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几点看法 113
关于评价托洛茨基的几个问题 117
关于“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考察 131
苏联解体的历史思考 155
史学的困顿 166
对列宁关于接班人思想的探讨 182
列宁执政理念评析 188
斯大林执政理念评析 204
苏共执政时期处理党内矛盾的经验教训 218
赫鲁晓夫改革的合理性及其局限性 232
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探析苏联剧变原因 245
国史·党史及其他 261
时代的产儿,历史的选择 261
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274
走自己的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标识 28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方位 294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苏潮”述评 303
二次大战与新科技革命 314
追求真理、献身真理的赤子 324
历史的沉思:“高潮”与乌托邦 332
宋庆龄:书笺里透出的忧伤 337
一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风波 344
微论·随笔 359
马克思也是“海外赤子” 359
恩格斯所看到的美国 361
伟大友谊中的一个小插曲 363
列宁的“最后通牒” 365
多了解生活中的伟人 366
小平回眸应笑慰 368
关于教条主义的一点思考 369
摆脱对理论的偏见 372
不宜自称“正确的党” 374
“思想之船”的航程 376
感受春天的气息 379
呼唤“忏悔意识” 382
良知的回归 384
“晾”官小议 386
花开终有时 388
普京现象透视 389
多读书 勤思考 善表达 392
我们曾经年轻 394
德国纪行 396
“我们的国家太累了” 399
一个人文学者眼中的美国 404
樱花时节访京都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