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定位与曲折(20世纪50—70年代) 502
第一章 建国初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建设 502
第一节 新中国文艺总方针的确立和对毛泽东文艺方向的阐释 503
第二节 文学评论活动的展开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形成 513
第三节 电影《武训传》和《红楼梦》研究批判 524
第四节 胡风的“三十万言书”和胡风文艺思想批判 536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发展 546
第一节 周扬的文学理论批评活动 547
第二节 冯雪峰的文学理论批评活动 558
第三节 茅盾的文学理论批评活动 569
第四节 何其芳的文学理论批评活动 580
第三章 “双百”方针的贯彻与文学理论批评的活跃 592
第一节 “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对教条主义倾向的清理 593
第二节 题材和人物问题争鸣 603
第三节 典型和形象思维探讨 615
第四节 文学的人情、人性和人道主义诸问题 625
第四章 现实主义理论的演化与范畴建设 63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的确立、质疑和反驳 637
第二节 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647
第三节 “现实主义深化”和“写中间人物”的主张 657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文化专制主义与摧残文艺的理论批评 667
第一节 “反修斗争”的提出和文艺政策的调整 668
第二节 “革命大批判”和“文艺黑线专政论” 678
第三节 文艺“样板”的建立和“三突出”原则 687
第四节 沦为反革命政治斗争工具的文学理论批评 697
第四编 开放与多元(20世纪80—90年代) 710
第一章 社会主义文学理论批评的复兴 710
第一节 文艺界的思想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文艺总方针的重新确立 710
第二节 关于“伤痕文学”的争论和现实主义批评理论的深化 720
第三节 人道主义文学潮流和人性、异化问题的研讨 731
第二章 文学观念的嬗变与批评方法的变革 742
第一节 创作观念的拓展和现代主义引起的理论碰撞 742
第二节 文学研究新方法的引进、借鉴和消化 753
第三节 钱钟书等人的比较诗学和比较文学研究 765
第三章 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的系统建构 780
第一节 文学批评视野中的文化和传统问题 780
第二节 文学的本体论探讨和主体性争鸣 791
第三节 文学史研究的新视野和新格局 802
第四章 社会转型中文学批评的众语喧哗 811
第一节 人文精神讨论中的文学理论批评问题 812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论“失语”与“话语重建”问题 819
第三节 文学理论批评的队伍构成及代际划分 829
第五章 台湾的文学理论批评 845
第一节 台湾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扫描 845
第二节 两岸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比较 857
第三节 台湾的主要文学评论家 867
第六章 香港、澳门的文学理论批评 878
第一节 香港文学理论批评的演变与现状 878
第二节 香港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特征 888
第三节 香港的主要文学理论批评家 896
第四节 澳门文学评论一瞥 909
后记 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