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影视之维夏衍论 3
对“进步电影”的反思 16
回顾“国泰”与“大同” 19
京味,对历史与文化的投入——电影《老店》观后 21
发掘大众传媒的文化与教育意义 23
纪录片:眺望真实的窗口——近年电视纪录片创作一瞥 26
《一介书生》:托起明天的太阳 29
叙述与对话:从历史走进心灵——论八集电视系列片《穷则思变》 34
执著探询的收获——《电影历史及理论》读后 41
第二编 文学与理论重写与超越 45
“文学史”是什么? 49
激情反思与文学重构——读陈思和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兼谈“重写文学史” 52
结构的文学史论——由《原型的意义群》、《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说起 55
创作的召唤 68
文学表达与文化意味 70
现代艺术的封闭与开放 72
艺术文化学刍议 74
激情:艺术创造的灵魂 77
人生的眺望与揣摩 79
存在意识与选择的困惑——解读《悲恸之地》 81
文化的变奏与困扰 84
文化散文论 86
倾诉的真诚 105
散文史与散文批评:勇敢的探险者 108
自然和人:精神的岁月 119
现代女性意识的感悟与弘扬——肖凤传记文学创作漫论 132
文学虚构与历史文本——谈长篇小说《女巫》 142
生命的暖流 153
瑰奇而丰富的艺术世界 156
穿过历史时间的隧道 160
执著于文学的世界 162
学院的气质与精神行旅——读《艺苑咀华》 164
第三编 批评之批评 169
简论文学批评的标准是主观尺度和客观标准的统一 169
精神探索与历史责任的接受——论鲁迅文学批评的文化心态 175
批评:生命律动与虹色幻网——论周作人的文学批评心理 202
生命意识与主情主义理论批评的历史嬗变——郭沫若文学批评心理研究 213
选择和参与——延安时期的文艺政策与文化批评枝谈 229
性格结构·现实意识·审美情绪——茅盾建国前文学批评心理研究 237
批评形式心理的历史轨路——茅盾文学批评心理研究之一 251
群体心理:现代文学批评的嬗变机制 264
超越意识:蕴示未来之维的选择 275
文学选择思维品质的个性呈示 286
感应与探求:现实主义精神的历史演示——《讲话》之前延安文艺理论特征初探 296
郁达夫文学批评探索 305
第四编 历史的长影 325
悠悠长旅妈妈伴我走 325
在时间里 328
遭遇新“书” 330
历史的长影 332
自由花 334
苏国荣先生二三事 341
渗透情感 344
敞开心灵 346
博士楼 348
将军崖 350
来京十年 352
作别博士楼 354
奔赴自然的怀抱 356
译著的诞生 358
上大学 360
恭王府杂记 362
向历史交卷 364
共同书写 366
“立”言与“废”言及其歧视人的力量 368
“巴金就是巴金” 371
“日常主义”与《上海大年夜》 373
塞上瑰宝 375
流行的媒介 377
文化的使命 379
故事和人 381
边际性写作之路 383
水底的火焰 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