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表演艺术的性质 1
1.1两派的争论 1
1.2舞台情感 4
1.3角色的情感逻辑 5
1.4情感的特性 6
1.5动作与情感 8
1.6动作的艺术 10
第2讲 舞台动作 11
2.1前言 11
2.2动作的重要性 13
2.3什么是舞台动作 13
2.4舞台动作的两个属性 15
2.5心理动作与形体动作 17
2.6心理动作与形体动作的关系 21
2.7动作与规定情境的关系 22
第3讲 注意力集中 25
3.1前言 25
3.2什么是注意 25
3.3注意的种类 26
3.4注意集中在生活和舞台上的异同 27
3.5注意力分散的原因 27
3.6在舞台上如何集中注意力 29
3.7创造的起点 32
第4讲 身心松弛 34
4.1前言 34
4.2造成紧张的原因 35
4.3排除杂念的方法 45
4.4形体紧张造成的困扰 49
4.5有机天性问题 51
4.6训练肌肉松弛的方法 51
第5讲 想象 57
5.1前言 57
5.2什么是想象 58
5.3再建性想象 60
5.4创造性想象 64
5.5随意与不随意想象 66
5.6创作过程的阶段性 67
5.7演员的想象 76
5.8合理的补充 78
5.9提问、假设、求证 85
5.10关于“意识流” 86
5.11内心视象 88
第6讲 单位与任务 90
6.1前言 90
6.2如何划分单位 90
6.3如何为单位命名 94
6.4如何确定任务 99
第7讲 信念与真实感 105
7.1前言 105
7.2生活真实与舞台真实 106
7.3信念与童真 111
7.4舞台虚假与不真实感 113
7.5如何建立信念与真实感 116
7.6无实物动作的作用 118
7.7创造角色的内心生活 121
7.8表演艺术中的分寸感 125
7.9生活体验与真实感 129
第8讲 虚拟化的真实 133
8.1前言 133
8.2中国戏曲艺术的真实感 133
8.3对传统创作意念的探讨 137
8.4中国戏曲艺术与布莱希特学说 151
8.5戏曲程式与间离效果 156
8.6戏曲表演的体验问题 160
8.8戏曲演唱中的神、韵、味 168
第9讲 交流 171
9.1前言 171
9.2什么是舞台交流 172
9.3舞台交流的几种形式 175
9.4外部交流的工具和手段 190
9.5内部交流 198
第10讲 适应 207
10.1前言 207
10.2有关适应的实例 208
10.3舞台适应 213
10.4交流与适应 218
10.5适应与气质 222
第11讲 内在动力 227
11.1前言 227
11.2内在动力——第一种解释 228
11.3内在动力——第二种解释 231
11.4不断的线 234
11.5演员的创作个性 238
11.6直觉和情感路线 240
第12讲 最高任务——贯串动作 245
12.1前言 245
12.2作家创作的最高任务 248
12.3剧本的最高任务 249
12.4角色的最高任务 253
12.5贯串动作 261
12.6独创性与倾向性 266
12.7反贯串动作 272
12.8单位任务与贯串动作 276
12.9通过情节提炼最高任务和贯串动作 280
12.10结束语 289
第13讲 言语动作 295
13.1语言与言语 295
13.2生活言语与舞台言语 295
13.3言语动作的三个作用 297
13.5角色的远景 300
13.6内心独白 302
13.7内心视象与言语动作 303
13.8重音与顿歇 304
13.9语调 308
13.10标点符号 311
13.11音色 312
13.12共鸣 317
13.13呼吸 318
13.14音域 320
附录一 弗洛伊德简介 321
附录二 巴甫洛夫简介 324
附录三 焦菊隐教授生平简介 326
附录四 洪深教授生平简介 329
附录五 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 331
附录六 布莱希特评介 334
附录七 梅耶荷德之路 341
后记 岁月留痕 348
中英文术语对照表 352
出版后记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