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问题及框架的提出 4
1.2.1多元利益相关者压力下的企业环境责任 4
1.2.2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效率 6
1.3研究对象及关键概念界定 9
1.3.1研究对象 9
1.3.2关键概念界定 10
1.4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结构安排 15
1.4.1研究内容 15
1.4.2技术路线 15
1.4.3结构安排 16
1.5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19
1.5.1研究目标 19
1.5.2研究方法 19
1.6可能的创新之处 20
2文献综述 23
2.1管理理论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23
2.2企业环境责任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26
2.2.1问题一:是什么?——企业环境责任与企业社会责任 26
2.2.2问题二:如何做?——企业对环境责任的回应 37
2.2.3问题三:值不值?——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 51
2.3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环境责任 63
2.3.1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界定及分类 63
2.3.2企业环境责任研究的利益相关者视角 70
3利益相关者需求驱动的企业环境责任 75
3.1利益相关者:企业环境责任的制度约束力量 76
3.1.1制度、契约及社会契约关系中的企业 76
3.1.2企业环境责任的社会契约本源 78
3.1.3企业环境责任的制度约束力量:结构解析 83
3.2利益相关者:企业环境责任的市场驱动力量 94
3.2.1绿色消费市场需求 94
3.2.2绿色资本市场需求 97
3.3管理者对利益相关者环境需求凸显性的认知 98
3.3.1利益相关者的环境特征 99
3.3.2利益相关者环境凸显性 105
3.4本章实证概念架构及研究假设 112
3.4.1概念架构 112
3.4.2研究假设 113
4企业环境责任的供给分析:企业环境响应 115
4.1企业环境响应的利益相关者导向 116
4.1.1“工具性”导向 116
4.1.2“规范性”导向 118
4.2企业环境响应:战略模式及其资源基础 120
4.2.1企业环境响应:一般战略模式 120
4.2.2企业环境响应:基于资源基础的分类模式 122
4.3知觉利益相关者环境凸显性对企业环境响应的影响 137
4.3.1企业环境响应的经济分析 137
4.3.2利益相关者环境凸显性对企业环境响应的影响:模型推演 143
4.4影响企业环境响应的企业特性因素 149
4.4.1企业规模 149
4.4.2企业生命周期阶段 151
4.4.3行业类别 152
5企业环境责任的绩效评价及其影响机制 153
5.1企业环境责任的绩效评价 153
5.1.1企业环境绩效的界定 153
5.1.2企业环境绩效的评价体系构建 155
5.1.3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国际性标准 159
5.2企业环境责任与隐性环境绩效的中间机制分析 163
5.2.1企业环境责任与组织能力的建立 163
5.2.2组织能力的竞争性价值 173
5.3隐性环境绩效:组织能力的报酬 179
5.3.1组织合法性 180
5.3.2竞争性收益 184
5.4本章实证概念架构及研究假设 188
5.4.1概念架构 188
5.4.2研究假设 189
6实证方法论 191
6.1研究架构及研究假设 191
6.1.1研究架构 191
6.1.2研究假设 192
6.2问卷设计 195
6.2.1行业的选择 195
6.2.2利益相关者的确定 197
6.2.3研究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及测量题项的发展 198
6.2.4防止偏差的措施 205
6.3样本数据的收集及分析 207
6.3.1样本数据的收集过程及问卷回收率 207
6.3.2回收样本的企业特征描述统计 209
6.4分析方法 210
6.4.1描述性统计分析 210
6.4.2方差分析 210
6.4.3信度与效度检验 211
6.4.4相关分析 211
6.4.5回归分析 212
6.4.6结构方程模型 212
7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213
7.1信度分析与效度检验 213
7.1.1信度及内容效度 213
7.1.2结构效度检验 215
7.2对利益相关者环境凸显性及其影响因素的检验 224
7.2.1描述性数据分析 224
7.2.2企业利益相关者环境特征与环境凸显性的回归分析 232
7.2.3对利益相关者累计特征效应的K-W非参数检验 234
7.2.4不同组织特征对利益相关者环境凸显性认知的ANOVA分析 236
7.3对企业环境责任P-R-P整合分析模型的检验 239
7.3.1相关分析 239
7.3.2回归分析 241
7.3.3整体模型检验 248
7.3.4变量间影响效果分析 259
7.4研究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262
7.4.1利益相关者环境凸显性之影响因素检验结果汇总 262
7.4.2企业环境责任的P-R-P整合分析结果汇总 263
8研究结论与建议 266
8.1主要结论 266
8.2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271
附件 调查问卷 274
参考文献 283
后记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