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汉代外交前驱——周代交聘 12
第一节 “交聘”略释 12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交聘 22
一、周代交聘管理机构与官员 22
(一)主管机构与官员 25
(二)关涉机构与官员 45
二、周代交聘使者及使团 50
(一)使者的任命与受命 50
(二)使团的组成 53
三、周代交聘中的对等性原则 66
(一)对等性原则的三种体现 67
(二)对等性原则在周代产生的原因 78
四、周代交聘中的“礼尚往来”原则 89
(一)报礼 90
(二)报币 94
(三)报书 99
(四)报使 101
五、聘礼与婚礼的渊源关系 108
(一)婚礼的产生早于聘礼 110
(二)婚礼与聘礼的共性 118
(三)联姻与交聘在国家形成之后的相关性 130
第二章 外交媒介——使节 157
第一节 外交使节的选拔 157
一、外交使节的选拔方式 158
(一)募 158
(二)自请 161
(三)指派 163
(四)举荐 166
(五)征 168
二、外交使节选拔的特殊性 169
三、外交使节的任命与派遣 172
第二节 外交使节的人选 174
一、外交使节人选的类型 175
(一)辩士 175
(二)勇士(壮士) 179
(三)其他 188
二、外交使节人选的特点 195
第三节 外交使节职衔 203
一、使节职衔频度及其分布 203
(一)光禄勋属官 229
(二)卫尉属官 238
(三)北军校尉及其属官 239
(四)领兵武官及其属官 240
(五)特设诸校、尉 242
(六)中朝官及其属官 246
(七)其他公卿、外朝官及其属官 248
(八)地方官吏 250
(九)特派驻外官吏 252
(十)侯 254
(十一)其他 255
二、使节职衔的特点和类型 259
(一)使节以皇帝近侍、亲信为核心成员 259
(二)使节职衔的三种类型 266
第四节 外交使团 294
一、正使 295
二、副使 298
三、正副使的匹配 300
(一)太中大夫与谒者 300
(二)中大夫与谒者令 300
(三)卫司马与卫候 301
(四)车骑都尉与光禄大夫 301
(五)中郎将与副校尉 302
(六)中郎将与其他 303
(七)假司马与从事 305
四、随员和服务人员 306
(一)“官属”“吏士” 307
(二)“士” 311
(三)“译” 312
(四)“医” 315
(五)“斥候” 316
(六)“卒” 317
(七)“弛刑士” 317
(八)“御” 317
五、使团规模 319
第三章 外交方式(上) 325
第一节 朝 326
一、“朝”义略释 326
二、“朝”关系的发展 330
(一)“朝”关系发展概况 330
(二)“朝”关系发展的特点 337
(三)“朝”关系发展漫长曲折的原因 349
第二节 贡 357
一、“贡”义略释 357
二、“贡”的原因和目的 361
(一)为观察、了解而来“贡” 361
(二)迫于兵成而来“贡” 362
(三)为和亲而来“贡” 363
(四)为通使命、文书而“贡” 363
(五)慕义来“贡” 364
(六)为通商而来“贡” 364
(七)为政治目的而来“贡” 365
(八)为文化需求而来“贡” 367
三、“贡”的作用和意义 367
(一)政治上的作用和意义 368
(二)经济上的作用和意义 372
(三)文化上的作用和意义 375
四、“贡”的特点 378
(一)“贡”早于来朝 378
(二)“贡”较“朝”频繁 380
(三)“贡”之礼仪较“朝”简易 381
第三节 赐 385
一、“赐”的类别与性质 385
(一)荣誉性之“赐” 386
(二)回报性之“赐” 390
(三)嘉奖性之“赐” 400
(四)赂遗性之“赐” 403
(五)抚慰性之“赐” 407
(六)供养性(援助性)之“赐” 410
(七)公关性之“赐” 412
(八)利诱性之“赐” 413
二、“赐”的基本原则 418
(一)礼尚往来原则 418
(二)对等性原则 420
(三)厚往薄来原则 421
第四节 封 423
一、封拜对象和类别 425
(一)封拜君主 425
(二)君主以下人员 438
二、封拜方式和程序 457
(一)封拜方式 457
(二)封拜程序 465
三、封拜作用与性质 470
(一)封拜作用 471
(二)封拜性质 473
第四章 外交方式(下) 483
第五节 “质侍” 483
一、“质侍”概述 484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交质” 484
(二)汉代之由“质”而“侍” 489
二、汉代“质侍”网络的构建 491
(一)形成了以两汉王朝为主体的“质侍”网络中心 505
(二)出现了以匈奴为主体的次级“质侍”网络中心 505
(三)存在着其他地区性的质侍网络 507
三、“质侍”网络的特点 509
(一)“质侍”网络空间空前扩大 509
(二)“质侍”以单向性为主 510
四、“质侍”身份 512
(一)以太子为质 514
(二)以君主之诸子为质 516
(三)以君主之其他亲属为质 518
(四)先秦两汉“质侍”身份变化原因 519
五、“质侍”的派遣 522
(一)“质侍”派遣原因 522
(二)“质侍”所在 536
六、“质侍”管理 540
(一)中央政府部门 540
(二)地方政府部门 542
(三)以汉法治之 546
七、“质侍”作用与性质 547
(一)“质侍”的使命和活动 547
(二)“质侍”性质——常驻使节 552
(三)“质侍”的作用 556
第六节 和亲 564
一、和亲的内涵 566
(一)以汉女妻之 567
(二)厚奉遗之 573
(三)边境协议 577
二、和亲的作用 586
(一)有助于创造和平发展环境——从和亲匈奴观之 586
(二)有助于国家战略目标之实现——从和亲乌孙观之 591
(三)和亲女的常驻使节作用 602
三、和亲的性质 631
(一)“和亲”是两国君主之间的联姻 631
(二)“和亲”是双方寻求建立友好互信关系的政治行为 636
第七节 互市 638
一、互市类别 639
(一)边境贸易 639
(二)对外贸易 642
二、互市管理 649
(一)最高权力掌握于皇帝之手 649
(二)边境政府负责具体管理 650
(三)关禁 653
三、互市在外交中的作用和地位 655
(一)羁縻手段 656
(二)制裁手段 659
第八节 外交方式之普世性 660
一、“朝贡”为古代世界通行外交方式 661
二、“质侍”为古代世界通行外交方式 666
三、“和亲”为古代世界通行外交方式 671
四、外交方式的普世性与外交的普世性 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