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中国现当代课程的基本问题 1
一、一体化:中国现代教育的一种新的解释框架 1
二、中小学课程的基础性与预备性问题 5
三、中小学课程的升学预备与就业预备问题 34
四、中小学课程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要求与个性培养)问题 49
五、对于现当代中小学课程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67
第一章 音乐课程的价值问题 73
第一节 音乐课程的德育价值 75
一、20世纪上半叶音乐课程中德育价值的主导地位 75
二、新中国成立前后音乐课程的德育价值 80
三、改革开放之后对音乐课程德育价值的认识 84
第二节 音乐课程的智育价值 86
一、音乐课程智育价值观的出现 86
二、“莫扎特效应”及我国音乐课程智育价值取向的形成 91
三、对音乐课程智育价值观的质疑 93
第三节 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 97
一、作为德智体之辅助的美育 97
二、音乐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型——“以审美为核心” 107
三、对“以审美为核心”价值取向的质疑 110
四、对“以审美为核心”的理解 112
第四节 实践哲学理念下的音乐课程价值取向 116
一、实践哲学的主要观念 116
二、音乐课程价值取向中的实践哲学观 116
第二章 音乐课程的设置问题 119
第一节 音乐课程及音乐课程目标 119
一、课程的内涵 120
二、音乐课程的内涵 122
三、课程目标的内涵 123
四、音乐课程目标的内涵 124
第二节 20世纪中小学音乐课程设置的变化历程 125
一、音乐课程设置本体之变化 125
二、目标与理念之变化 141
第三节 21世纪中小学音乐课程设置现状 146
一、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146
二、课程目标:“教学内容”——“音乐领域” 148
三、课程理念:“音乐审美”——多元、个性 149
四、课程性质:审美教育、素质教育 149
五、课程内容:多元、跨学科 150
六、课程要求:突出音乐审美 150
七、教学方式、方法:从教师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 151
八、学生评价机制:由认知为先改为情感操作 151
第三章 音乐课程的教材问题 155
第一节 音乐教材内容类型的扩充与定型 156
一、1986年之前:歌曲在音乐教材中处于中心地位 156
二、1986年之后:音乐教材内容的逐步扩充与四部分结构的定型 160
第二节 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矛盾及其解决 165
一、“欧洲中心论” 166
二、对“欧洲中心论”的抵制:音乐教材中的民族化倾向 175
三、乡土音乐教材:承载民族化音乐教育的有效载体 178
四、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影响下的音乐教材 185
第三节 教材组织与编写使用 196
一、基本原则:从学科本位到人文特性 196
二、编写体例:从歌曲集到单元体例 209
三、编写:从封闭到开放教材 223
四、教材使用:从单一到多元主体 225
第四章 音乐课程的地位问题 229
第一节 “未独立”——古代音乐课程所处的边缘位置 229
第二节 “独立”——20世纪上半叶音乐课程成为独立学科 230
第三节 “减课时”——20世纪50~70年代音乐课程的地位 232
一、音乐课程授课时数减少 232
二、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38
三、20世纪六七十年代:音乐课程地位仍未提升 243
第四节 “被重视”——改革开放后音乐课程所处的重要位置 245
一、政策:国家对音乐教育的重视 245
二、机构:教育部门的新举措 246
三、大纲:学校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以及对课程时数的新规定 247
四、师资:师资力量的显著提高 249
第五节 “又刷新”——21世纪音乐课程地位的提升 252
第六节 “新突破”——音乐课程成为高考内容之一 255
一、新课程实验与山东省的“3+X+1”高考模式 255
二、试题分析 257
三、音乐课程成为高考内容的意义 259
四、基本能力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261
结语 对音乐课程现状的思索 266
一、课标影响下的音乐课程 266
二、走向多元的音乐课程价值观 267
三、关于实验音乐教材 269
四、日益受到重视的音乐课程 271
五、音乐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72
附录 新中国成立后的部分音乐教材 276
参考文献 280
后记 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