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学理论与实践》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洪德,侯明才,郑荣才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7116086630
  • 页数:400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第一节 层序地层学的任务和内容 1

一、主要任务 1

二、研究内容和程序 1

第二节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历史 3

一、概念萌芽阶段 3

二、地震地层学形成发展阶段 4

三、层序地层学综合发展阶段 4

第三节 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及展望 5

一、主要进展及其原因 5

二、层序地层学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展望 9

第一篇 层序地层学理论 15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 15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5

一、层序及其内部组成 16

二、层序类型及其边界 18

三、体系域的一般特点 20

四、层序边界及其内部界面 21

第二节 层序、沉积旋回及控制因素 24

一、不同级别沉积旋回的形成及其控制 24

二、海平面变化、沉积作用及其对层序模式的影响 26

三、非对称旋回及其形成 29

第三节 层序地层学的其他学派及理论 30

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30

二、成因层序地层学(Galloway模式) 37

三、T-R层序地层学(Embry模式) 38

四、风暴浪层序地层模式(Einsele模式) 40

五、强制海退模式(Kolla模式) 40

六、滨岸轨迹概念(Helland-Hansen方法) 43

七、系统理论概念(Swift-Thorne概念) 45

第四节 不同学派的融合及标准化趋势 46

第二章 碎屑岩层序地层 50

第一节 碎屑岩沉积作用 50

第二节 碎屑岩层序和沉积体系域 53

一、层序界面 54

二、沉积体系域和凝缩段 56

第三节 不同环境的碎屑岩地层层序 63

一、河流-三角洲体系地层层序 63

二、海岸-浅水陆棚体系地层层序 68

三、斜坡-深海体系地层层序 69

第四节 碎屑岩层序地层模式的变换及控制因素 71

一、被动大陆边缘的碎屑岩层序地层模式及控制因素 71

二、活动性边缘盆地层序地层模式及控制因素 88

三、陆相盆地层序地层模式及控制因素 108

第三章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 111

第一节 碳酸盐岩的沉积作用 111

第二节 碳酸盐岩层序和沉积体系域 115

一、层序界面 116

二、沉积体系域 119

第三节 不同环境的碳酸盐岩地层层序 124

一、浅水碳酸盐台地地层层序 124

二、潮缘碳酸盐岩地层层序 127

三、礁和丘的地层层序 132

四、碳酸盐缓坡地层层序 136

五、碳酸盐斜坡地层层序 140

第四节 碳酸盐岩和陆源碎屑岩混合沉积层序 144

一、混合沉积作用及混合沉积岩 144

二、混积层序类型及其控制因素 146

三、混合沉积层序的体系域特征 148

第五节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模式变换及控制因素 153

一、低位期 156

二、海侵期 160

三、高位期 162

第六节 碳酸盐岩台地结构及礁滩相迁移 163

第四章 成岩层序地层 166

第一节 Ⅰ级层序海平面变化与成岩作用 167

一、碳酸盐矿物相长周期的变化对成岩作用的影响 168

二、长周期气候旋回影响下的沉积层序格架中的成岩作用 169

第二节 Ⅱ级层序海平面变化与成岩作用 170

一、进积层序组与成岩作用 171

二、加积层序组与成岩作用 171

三、退积层序组与成岩作用 172

第三节 Ⅲ级海平面变化与成岩作用 172

一、Ⅲ级海平面低位期成岩作用 172

二、Ⅲ级海平面上升期成岩作用 177

三、Ⅲ级海平面高位期成岩作用 180

第二篇 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 187

第五章 沉积地质学研究方法 187

第一节 关键界面识别 187

一、不整合界面的识别及其成因类型 187

二、初始海泛面的识别 193

三、最大海(湖)泛面及其伴生的凝缩段 193

四、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 195

第二节 体系域研究 198

第三节 高频旋回分析 206

第六章 地球化学研究方法 213

第一节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 213

一、层序界面的稳定同位素识别标志 213

二、体系域的稳定同位素识别标志 213

第二节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方法 220

一、层序界面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识别标志 220

二、体系域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识别标志 221

第三节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方法 223

一、层序界面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识别标志 223

二、体系域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识别标志 224

第四节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方法 225

一、层序界面的常量元素地球化学识别标志 225

二、体系域的常量元素地球化学识别标志 225

第五节 有机地球化学方法 228

一、层序界面的有机地球化学识别标志 228

二、体系域的有机地球化学识别标志 228

第七章 古生物学研究方法 231

第一节 提供等时地层对比格架 231

第二节 估测相对古深度 233

一、群落底栖组合法 233

二、风暴介壳岩推断法 235

三、化石群落种的分异度方法 237

四、古群落分析法 238

五、遗迹相法 240

六、梯度种法 242

七、生态环境标志法 242

第三节 海平面变化可能引起古生物化石变化的趋向 245

一、T-R旋回对古生物群落的影响 245

二、T-R旋回对生物个体及其分布的影响 248

三、T-R旋回对化石埋藏的影响 250

第四节 判断沉积速率的古生物标志 252

一、低速沉积或无沉积阶段的化石埋藏学标志 252

二、快速沉积的化石埋藏学标志 254

第五节 重要层序界面的古生物标志 254

一、凝缩段的地层古生物标志 254

二、层序界面的古生物标志 256

三、海泛面的古生物标志 258

第八章 测井层序研究方法 259

第一节 基本原理 259

一、幅度 261

二、形态 261

三、接触关系 262

四、组合特征 263

五、变化类型 263

第二节 沉积层序的测井响应特征 264

一、准层序(组)的测井响应特征 264

二、体系域的测井响应特征 267

第三节 测井层序分析原则与实例 269

第四节 人机交互测井层序划分技术 272

一、小波变换基本原理 272

二、小波变换层序划分实例 276

第九章 地震层序研究方法 280

第一节 地震反射界面分析 280

一、地震反射界面、波阻抗界面和地质界面间的关系 280

二、地震反射界面的年代地层意义 281

三、地层接触关系和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及成因 281

四、地震层序的划分识别 283

第二节 地震相分析 284

一、地震相分析参数及其影响因素 284

二、地震相划分标志 285

三、地震相分析的思路 287

四、典型沉积体的识别 288

五、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台地地震层序地层特征 297

第三篇 层序地层学的应用 301

第十章 层序地层学与油气勘探 301

第一节 层序格架中的生、储、盖岩分布规律 301

一、烃源岩的发育分布规律 301

二、储集岩的发育分布规律 304

三、封盖岩的发育分布规律 308

第二节 层序格架中的生、储、盖组合类型与分布规律 308

一、生、储、盖组合类型 308

二、生、储、盖组合分布规律 310

三、体系域中的生、储、盖组合及运移圈闭状况 317

第十一章 层序地层学与油气开发 320

第一节 层序地层与油气储层非均质性 320

一、油气储层非均质性 321

二、油气隔夹层、结构单元及沉积体系 321

三、层序地层与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325

第二节 层序地层与储层流动单元 328

一、储层流动单元概念 328

二、层序地层与储层流动单元划分 329

第三节 基准面旋回与剩余油分布规律 330

一、剩余油分布与储层非均质性 330

二、剩余分布与沉积相类型 331

三、剩余油分布与基准面旋回 332

第十二章 层序地层学与沉积盆地分析 334

第一节 层序地层与地层划分对比 334

一、提供新的地层划分对比理论和方法 334

二、区域性地层划分对比 335

三、油田地层划分对比 336

第二节 层序地层与沉积盆地关系 341

一、层序地层参数反映的沉积盆地特征 341

二、不同类型盆地的层序地层模型 348

第三节 层序地层与岩相古地理编图 361

一、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的概念 361

二、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方法 361

三、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实践 362

四、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编制意义 374

参考文献 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