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理论脉络与研究方法 3
第一章 导论 3
第一节 法社会学是什么 3
第二节 法社会学的基本视角 6
第二章 经典法社会学理论 10
第一节 萨维尼:作为“民族精神”的法律 10
第二节 埃利希:“活的法律” 12
第三节 涂尔干:法律与社会团结 14
第四节 韦伯:现代法律的理性化 16
第五节 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社会的法律与秩序 19
第六节 霍贝尔:原始人的法 22
第七节 庞德:社会学法学 25
第三章 现代法社会学理论 28
第一节 西方现代法社会学发展概况 28
第二节 现实主义法学运动 31
第三节 法律与发展研究运动 39
第四节 伯克利学派 44
第五节 批判法律研究运动 48
第四章 当代法社会学理论 54
第一节 欧洲当代法社会学理论 54
第二节 美国当代法社会学理论 67
第三节 日本当代法社会学理论 80
第五章 中国法社会学的发展 92
第一节 我国法社会学的传播和初兴 92
第二节 我国法社会学的复苏和勃兴 97
第六章 法社会学研究方法 106
第一节 定性研究 108
第二节 定量研究 123
第三节 定性—定量研究 127
第二编 法律运行与社会秩序 135
第七章 法律的合法性 135
第一节 合法性概述 135
第二节 法律的合法性 141
第三节 中国的法律合法性 147
第八章 法律与社会控制 152
第一节 社会控制 152
第二节 法与社会控制 156
第三节 对越轨、犯罪行为的社会控制 162
第九章 法律的社会化 166
第一节 前提:公私法理论及其危机 167
第二节 内容:法律的社会化涉及领域 170
第三节 具体表现:私法社会化运动 173
第四节 法律的社会化的社会学意义 176
第十章 法律与现代化 180
第一节 现代化与法律现代化概述 180
第二节 法律移植与法律现代化 187
第三节 法律现代性悖论 193
第四节 转型期我国法律的现代性与地方性 196
第十一章 法律的实践逻辑与运行效果 202
第一节 法律的形式逻辑与实践逻辑 202
第二节 法律实效的概念与分类 206
第三节 法律实效的影响因素 212
第十二章 国家法与民间法 221
第一节 国家法与民间法的界分 221
第二节 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 226
第三节 国家法、民间法的冲突与秩序重建 227
第三编 社会转型与法治建设 239
第十三章 社会转型与诉讼文化 239
第一节 诉讼文化及其分析框架 239
第二节 传统社会“抑讼”的诉讼文化 241
第三节 当代社会“励讼”的诉讼文化 247
第四节 转型中的诉讼文化:从“抑讼”到“励讼” 251
第十四章 社会转型与法律意识 255
第一节 从法制到法治:转型中国的法律意识 255
第二节 法律意识与法律实践 259
第三节 法律意识与法治建设 264
第十五章 社会转型与纠纷解决 272
第一节 转型期中国纠纷解决的多元性 273
第二节 转型期中国纠纷解决的过程性 278
第三节 转型期中国纠纷解决的建构性 283
第十六章 社会转型与犯罪治理 289
第一节 当代中国犯罪问题现状 289
第二节 转型期暴力犯罪的实证研究 292
附录 法社会学理论本土化的探索 307
小结 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