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什么是家谱 1
二、家谱的种类 6
三、家谱的沿革 12
四、家谱的价值 17
经编 25
一、中国家谱的起源 27
(一)中国家谱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 27
(二)口传家谱 30
(三)父系口传家谱从母系口传家谱发展而来 36
(四)结绳家谱 40
(五)甲骨家谱 44
(六)青铜家谱 46
二、中国家谱的诞生 50
(一)周代完整系谱的出现 51
(二)史官修谱制度 57
(三)《帝系篇》、《世本》的问世 58
(四)汉代谱学的发展 63
三、中国家谱的兴盛(上) 71
(一)魏晋南北朝家谱兴盛的原因 72
(二)谱学著作和谱学世家 76
(三)家谱内容和特点 80
四、中国家谱的兴盛(下) 85
(一)唐代官修谱牒发展的原因 85
(二)三次规模巨大的官修谱牒 87
(三)私修家谱迅猛发展 92
(四)家谱内容 93
(五)家谱种类 99
(六)谱学名家 100
(七)唐代皇族谱牒 103
五、中国家谱的转型 107
(一)宋代官修公谱废绝、私修家谱兴盛 107
(二)欧阳修、苏洵创立五世图式谱法 112
(三)宋代谱学变革 116
(四)朱熹的谱学思想 121
(五)简介《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氏族略》 130
(六)宋代皇族谱牒 134
(七)呈过渡形态特征的元代家谱 138
六、中国家谱的完善 145
(一)明代家谱数量大幅上升 145
(二)朱元璋的“圣谕六言” 147
(三)明代家谱以朱熹“三纲五常”伦理思想为宗旨 149
(四)家谱体例、内容的完善 153
(五)祠堂、祠产 164
(六)规模宏大的会通谱、统宗谱 168
(七)程敏政的谱法与谱辨 172
七、中国家谱的普及 178
(一)清代、民国时期家谱体例与明代比较 178
(二)清代、民国时期家谱数量激增 181
(三)家谱续修 186
(四)领谱、藏谱和验谱 188
(五)章学诚的谱学理论 191
(六)少数民族编修家谱 205
(七)清代玉牒 226
(八)孙中山的三篇谱序 232
(九)20世纪谱学名家 238
八、中国家谱的新修 247
(一)台湾地区编修家谱简况 247
(二)大陆地区编修家谱简况 251
(三)海峡两岸、海内外宗亲共同编修新谱 255
(四)新谱对旧谱的继承与创新 259
(五)特大型会通谱、统宗谱 263
(六)传承中华历史文化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 269
纬编 277
一、中国家谱的体例、内容(上) 279
(一)谱名 279
(二)祖先像赞 281
(三)目录 283
(四)修谱名目 285
(五)谱序 288
(六)凡例 292
(七)恩荣录 295
(八)谱论 299
(九)姓氏源流 303
(十)世系 306
二、中国家谱的体例、内容(下) 313
(一)传记 313
(二)家法 315
(三)风俗礼仪 318
(四)祠堂 323
(五)坟茔 327
(六)族产 331
(七)契约 334
(八)艺文 338
(九)字辈、排行 341
(十)领谱字号 345
三、中国家谱的数量 349
(一)中国家谱知多少 349
(二)中国主要藏谱单位 355
(三)国外主要藏谱单位 360
四、中国家谱的姓氏 366
(一)存世中国家谱的姓氏 366
(二)中华姓氏的起源 372
(三)中华姓氏发展轨迹 375
(四)中华姓氏的特点 386
五、中国家谱的体与魂——以徽州家谱为例 393
(一)中国家谱以欧、苏五世图式为躯体 393
(二)中国家谱以朱熹理学思想为灵魂 407
六、中国家谱的图像 416
(一)祖先像 416
(二)住宅图 422
(三)祠堂图 426
(四)坟墓图 435
(五)其他图 442
七、中国家谱功能的嬗变 448
(一)萌芽阶段:优生功能 448
(二)兴盛阶段:政治功能 454
(三)普及阶段:伦理功能 458
(四)新修家谱:文化功能 463
八、《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 469
(一)著录家谱文献书目历史回顾 469
(二)《中国家谱总目》的立项 475
(三)《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经过 478
(四)《中国家谱总目》的特点 482
(五)编纂《中国家谱总目》的意义 485
附录一 上海图书馆整理、开发家谱资料工作大事记(1996—2001) 487
附录二 中国家谱论文索引(1874—2008) 493
附录三 主要家谱网站名录 523
后记:迟到的研究工作的春天 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