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数码艺术潜学科群例析 1013
第一章 例析导论 1015
第一节 错落有致: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的定位 1015
一、框架: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的定位前提 1015
(一)回首:学科群的产生 1016
(二)分类:学科群的静态定位 1018
(三)类比:学科群的动态定位 1019
二、错落: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的静态定位 1020
(一)技术定位:信息科技学科群 1020
(二)文化定位:艺术学学科群 1022
(三)产业定位:创意产业学科群 1023
三、有致: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的动态定位 1025
(一)外延:分与合 1025
(二)内涵:破与立 1030
(三)状态:隐与显 1032
第二节 攻关战略: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的建设 1034
一、角色:数码艺术研究的社会层面 1034
(一)责任:历史使命是动力 1034
(二)教育:人才培养是目标 1036
(三)群体:艺术交流是激励 1038
二、攻关:数码艺术研究的产品层面 1040
(一)开发:技术支持是保障 1040
(二)取向:复杂问题是选项 1042
(三)成果:作品论著是标志 1044
三、战略:数码艺术研究的运营层面 1046
(一)智谋:方法共享是途径 1046
(二)阐释:艺术批评是考验 1048
(三)后劲:持续发展是原则 1050
第三节 亲如一家: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的构成 1053
一、三圆同心: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的构成 1053
(一)大佬:数码艺术交叉学科 1053
(二)亲戚:数码艺术关联学科 1056
(三)家人:数码艺术分支学科 1057
二、多径纵横: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的关系 1059
(一)学术视野:数码艺术潜学科群横向关系 1059
(二)研究范围: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纵向关系 1061
(三)发散思维:数码艺术潜学科群渗透关系 1063
三、学至无学: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的前景 1066
(一)艺术分科:混沌态的解体 1067
(二)超越学科:泛艺术的流行 1068
(三)若干构想:学科群的建设 1069
第二章 数码艺术交叉学科 1072
第一节 数码艺术哲学:端本澄源 1072
一、观念:为数码性正名 1073
(一)宇宙本原:世间万物的基本属性 1073
(二)计算工具:数字电脑的主要特征 1087
(三)社会思潮:信息社会的生存状况 1093
二、端本:为数码艺术定位 1098
(一)学科渊源:数码艺术哲学的由来 1099
(二)艺术世界:数码艺术哲学的视角 1101
(三)对象把握:数码艺术哲学的建设 1105
三、澄源:为数字化祛魅 1110
(一)自然哲学:数字化思维方式的审视 1110
(二)社会哲学:数字化扩张功能的评估 1113
(三)人生哲学:数字化生存真谛的探索 1114
第二节 数码艺术史学:视通庄谐 1118
一、线索:数码艺术史学的由来 1119
(一)艺术史学:科学化的缘起 1119
(二)数码史学:数码人文的分支 1123
(三)数码艺术史学:文本变革的需求 1124
二、视通:数码艺术史学的构成 1126
(一)信息科技:数码化的艺术史研究 1127
(二)数码艺术:数码艺术的历史研究 1129
(三)数码史学:艺术表现和反思研究 1134
三、庄谐:数码艺术史学的要旨 1135
(一)非线性文本:历史是多路径的? 1136
(二)互动作品:更有意义的是当下史? 1137
(三)数码游戏:历史是可逆的? 1138
第三节 数码艺术法学:辨绪解纷 1140
一、递进:数码艺术所面临的特有矛盾 1140
(一)文化领域特有矛盾:物质性和精神性 1141
(二)艺术领域特有矛盾:物态化和人格特征 1142
(三)数码艺术特有矛盾:数码技术与艺术创意 1144
二、辨绪:数码艺术所涉及的关系调整 1146
(一)现实法律:原子社会的关系调整 1146
(二)虚拟法律:赛伯世界的关系调整 1149
(三)幻想法律:虚构时空的关系调整 1153
三、解纷:数码艺术法学的问题 1156
(一)诉讼:诉诸法律的问题 1157
(二)困扰:法律实践中碰到的问题 1158
(三)质疑:法律本身存在的问题 1160
第四节 数码艺术教育学:技进于道 1162
一、回顾:数码艺术教育学的由来 1162
(一)社会化:艺术教育的出现 1163
(二)在线化:数码艺术教育的产生 1165
(三)学术化:数码艺术教育的研究 1167
二、用技:数码艺术教育学的类型 1170
(一)艺术本位:数码辅助艺术教育研究 1171
(二)科艺本位:数码艺术定向教育研究 1174
(三)科技本位:艺术辅助数码教育研究 1175
三、进道:数码艺术教育学的生态 1177
(一)社会生态:后喻文化中的教学相长 1178
(二)媒体生态:科艺交融中的课程设置 1179
(三)精神生态:产学研结合中的价值导向 1181
第五节 数码艺术管理学:微司宏治 1183
一、应运:数码艺术管理的由来 1183
(一)来源:科技、艺术与管理结合 1183
(二)层次:微观、中观与宏观区分 1185
(三)发展:信息科技、艺术实践和管理工作合力 1186
二、微司:数码艺术管理的取向 1188
(一)技术:数码手段管理艺术 1188
(二)层面:对数码艺术的管理 1191
(三)境界:艺术级的数码管理 1194
三、宏治:数码艺术管理学的建设 1197
(一)格局:全球本土化 1198
(二)借鉴:公共管理理论 1205
(三)议程:新媒体统一战线 1212
第六节 数码艺术医学:妙手友善 1218
一、同归:数码艺术医学的由来 1219
(一)交集:艺术与医学 1219
(二)渗透:艺术医学与医学艺术 1220
(三)融合:数码艺术医学 1223
二、妙手:医学对数码艺术的贡献 1224
(一)弥补:医学与电子人艺术 1225
(二)模仿:医学与机器人艺术 1226
(三)再造:医学与生物艺术 1227
三、友善:数码艺术医学的实践 1229
(一)开发:在人机交互中仿真医疗情境 1230
(二)应用:在人机交互中进行医学治疗 1233
(三)难题:在人机交互中发起医学挑战 1237
第三章 数码艺术关联学科 1240
第一节 数码美学:随物赋形 1240
一、喻水:数码美学的由来 1241
(一)西方:量化审美经验、一般科学方法论与数码艺术实践 1241
(二)我国:形数之美、美以数取与化数为美 1245
(三)要旨:水之隐喻、随物赋形、随形赋物 1251
二、随物:数码美学的重点 1258
(一)机器中介:数码编程与数码文本之美 1259
(二)网络中介:数码媒体与数码文化之美 1262
(三)灵境中介:数码现实与数码进化之美 1268
三、赋形:数码美学的建设 1271
(一)虚实分明:数码美学与传统美学 1271
(二)动静迥别:数码美学与技术美学 1274
(三)立破各重:数码美学与后现代美学 1276
第二节 数码考古学:遗存探索 1277
一、信息:数码考古学的兴起 1277
(一)编码统计:数码考古学的由来 1277
(二)虚拟方法:数码考古学的特色 1283
(三)三向运用:数码考古学的价值 1286
二、遗存:数码考古学的取向 1288
(一)文化遗存数码化:将数码技术应用于考古学领域 1289
(二)保护数码遗存:用考古学方法研究数码对象 1292
(三)娱乐于数码遗存:在游戏空间中考古 1296
三、探索:数码考古学的建设 1298
(一)外部定位:史学、人类学或艺术史 1298
(二)内部定位:对象、时段与地点 1300
(三)相关学科:信息科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 1301
第三节 数码新闻学:复眼观世 1302
一、复眼:数码新闻学的由来 1302
(一)视角:“复眼观世” 1302
(二)西方:数据新闻学的比较 1304
(三)中国:网络新闻学的繁荣 1305
二、观业:数码新闻学视野中的新闻 1308
(一)态势:数码新闻业面面观 1308
(二)先潮:西方新闻业面面观 1314
(三)后浪:我国新闻业面面观 1319
三、观艺:数码新闻学视野中的艺术 1327
(一)影响:用数码新闻学的“复眼”看数码艺术 1327
(二)交集:用数码新闻学的“复眼”看新闻艺术 1329
(三)创新:用数码新闻学的“复眼”看新闻游戏 1335
第四节 数码产业学:文化经济 1345
一、基础:数码产业学溯源 1346
(一)市场革命:数码产业学的经济基础 1347
(二)产业革命:数码产业学的技术基础 1348
(三)信息革命:数码产业学的媒体基础 1351
二、文化:数码产业学视野中的艺术演变 1354
(一)经济文化:艺术与市场革命 1354
(二)技术文化:艺术与产业革命 1357
(三)媒体文化:艺术与信息革命 1361
三、经济:数码产业学视野中的艺术经济 1363
(一)艺术产品的经济特征:类型、复制与时尚 1363
(二)艺术服务的经济特征:收入、成本与中介 1365
(三)艺术研究的经济特征:依附、批判与调适 1367
第五节 数码诗学:革新平台 1371
一、现实:数码诗学的由来 1371
(一)西方数码诗学的追踪:生活、心理与符号 1371
(二)我国诗学的数码观照:模仿、表现与生成 1379
(三)当代数码诗学的产生:挑战、契机与建构 1386
二、革新:数码诗学视野中的文学 1393
(一)异步:数码文学的诞生 1393
(二)同台:数码文学的运营 1398
(三)议题:数码文学的研究 1403
三、平台:数码诗学的建设 1421
(一)计算主义:电子文学理论空间的拓展 1421
(二)Web升级:网络文学研究视野的更新 1425
(三)文化产业:数码文学创新精神的弘扬 1427
第六节 数码修辞学:妙造自然 1430
一、身数:数码修辞学的由来 1430
(一)由身及数:我国传统数码修辞 1431
(二)由数及身:西方现代数码修辞 1439
(三)身数合一:数码修辞学的议题 1442
二、妙造:数码修辞学的特点 1445
(一)人机对话:重新定义研究对象 1446
(二)虚拟世界:赋予隐喻本体地位 1447
(三)反说服:高度重视批判素养 1449
三、自然:数码修辞学的目标 1450
(一)自然本色:适应线性文本朝超文本的转变 1450
(二)自然本性:顺应在游戏中学习的社会需求 1452
(三)自然境界:促进技术与艺术的密切结合 1453
第四章 数码艺术分支学科 1455
第一节 数码设计学:交互创意 1456
一、工具:数码设计学的由来 1456
(一)西方:从电脑设计、电脑辅助设计到泛网络设计 1456
(二)我国:从数码设计、数码艺术设计到数码设计艺术 1460
(三)对象:字符类、工学类与艺术类 1464
二、交互:数码设计学的取向 1469
(一)数码本位艺术设计:将艺术观念引入计算机相关设计 1469
(二)艺术本位数码设计:运用数码技术以设计艺术对象 1471
(三)数码艺术本位设计:将数码艺术作为设计对象 1474
三、创意:数码设计学的建设 1477
(一)数码设计学的要旨:支持交互创意 1477
(二)数码艺术与数码设计:虚拟性、交互性和超媒体 1480
(三)数码设计学的学科功能:桥梁、纽带与途径 1483
第二节 数码美术学:图像经营 1486
一、产品:数码美术学的由来 1486
(一)广义数码美术的形态:从非计算机、计算机到泛计算机 1486
(二)狭义数码美术的含义:基于图件的非物质性艺术产品 1489
(三)数码美术学定位:艺术性数码图像研究 1490
二、图像:数码美术学的对象 1494
(一)二维图像为主:数码绘画与数码书法 1495
(二)三维图像为主:数码雕塑与数码建筑 1505
(三)二/三维图像:数码摄影与数码现成品 1510
三、经营:数码美术学的建设 1516
(一)技术取向:计算机图形学的框架 1516
(二)文化取向:全球化、本土化与数据可视化 1518
(三)产业取向:前卫性、商业化、反商业化 1520
第三节 数码音乐学:泛声表达 1523
一、语言:数码音乐学的兴起 1523
(一)数码音乐依托:气、数学与电气件 1524
(二)国外相关研究:历史、重点与组织 1529
(三)国内相关研究:论著、学科与组织 1532
二、泛声:数码音乐学的观念 1539
(一)创作:由声音对象构成音乐世界 1540
(二)欣赏:数码音乐非感官性的弥补 1544
(三)分析:电脑信息处理优势的发挥 1546
三、表达:数码音乐学的建设 1551
(一)技术取向:编程、人工智能与多媒体 1551
(二)文化取向:关注点由精英移向大众 1555
(三)产业取向:任意表达的社会条件 1560
第四节 数码表演学:与机共舞 1566
一、意识:数码表演学的由来 1566
(一)关注:数码技术同为角色的表演 1566
(二)西方:数码技术在表演中的运用 1570
(三)我国:技术应用及表演学的发展 1576
二、技角:数码表演学的重点 1581
(一)社会层面:电子人通过化身对数码媒体用户的展示 1581
(二)产品层面:智能活件所支持的仿真性超媒体 1588
(三)运营层面:超现实环境中以人机交互为特色的实况编程 1596
三、共舞:数码表演学的建设 1604
(一)技术取向:新媒体与戏剧隐喻 1605
(二)文化取向:线上线下双向扩展 1608
(三)产业取向:网络游戏与虚拟戏剧 1610
第五节 数码影视学:超现实审视 1612
一、规制:数码影视学的由来 1613
(一)数码电影:拯救者与终结者 1613
(二)数码电视:多条线索的演变 1622
(三)数码影视:三网融合的趋势 1628
二、超现实:数码影视的特色 1631
(一)社会层面:超现实的缔造 1631
(二)产品层面:超现实的呈现 1635
(三)运营层面:超现实的拓展 1641
三、审视:数码影视学的建设 1645
(一)技术取向:以影视为参照系理解信息科技 1646
(二)文化取向:以信息科技为参照系把握影视 1649
(三)产业取向:着眼影视与信息科技融生新品 1652
第六节 数码生命学:人为进化 1659
一、身体:数码生命学的由来 1660
(一)定位:生命、生命科学与生命学 1660
(二)西方:命理、艺术与科学 1667
(三)我国:观念、论著与观点 1672
二、人为:数码生命学的研究对象 1675
(一)题材:数码的艺术生命 1675
(二)机体:艺术的数码生命 1678
(三)隐喻:数码艺术的生命 1679
三、进化:数码生命学的建设 1681
(一)技术取向:人工生命开发 1681
(二)文化取向:数字生命实在性研究 1683
(三)产业取向:湿件价值实现 1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