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金属材料的历史地位 1
1.2 金属的分类 2
1.3 金属结构材料的应用情况 2
1.4 金属材料发展的历史 3
1.5 金属材料发展的热点 3
1.6 选材的一般原则 3
1.7 关于金属材料学课程 4
第2章 钢的合金化原理 5
2.1 钢中合金元素及其分类依据 5
2.2 合金元素与铁和碳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奥氏体层错能的影响 7
2.3 钢的强化机制 11
2.4 改善钢的塑性和韧性的基本途径 15
2.5 合金元素对钢相变的影响 19
2.6 钢的冶金质量 24
2.7 钢的分类及编号 27
第3章 工程构件用钢 30
3.1 构件用钢的力学性能特点 30
3.2 构件用钢的工艺性能 33
3.3 构件用钢耐大气腐蚀性能 35
3.4 碳素构件用钢 36
3.5 普通低合金构件用钢 40
3.6 进一步提高普低钢力学性能的途径 42
第4章 机器零件用钢 45
4.1 概述 45
4.2 调质钢 46
4.3 弹簧钢 51
4.4 渗碳钢 54
4.5 滚动轴承钢 59
4.6 特殊用途钢 64
第5章 工具钢 70
5.1 概述 70
5.2 刃具用钢 71
5.3 模具用钢 85
5.4 量具用钢 97
第6章 不锈钢 99
6.1 概述 99
6.2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00
6.3 不锈钢的分类 104
第7章 耐热钢和高温合金 117
7.1 钢的热稳定性和热稳定钢 117
7.2 钢的热强性 119
7.3 α-Fe基热强钢 121
7.4 γ-Fe基热强钢 125
第8章 铸铁 130
8.1 铸铁的特点和分类 130
8.2 灰铸铁 134
8.3 可锻铸铁 137
8.4 球墨铸铁 139
8.5 蠕墨铸铁 142
8.6 合金铸铁 143
第9章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 149
9.1 铝及铝合金 149
9.2 铜及铜合金 160
9.3 轴承合金 171
9.4 镁及镁合金 175
9.5 钛及钛合金 179
第10章 新型金属材料 182
10.1 新型钢铁材料 182
10.2 新型有色金属材料 194
10.3 金属基复合材料 207
附录A 常用计量单位(新旧)对照换算 225
附录B 常用线规号与公称直径对照表 228
附录C 常用公式及数值 229
参考文献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