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哲学问题之解析 1
一、前言 1
二、哲学工作之分类 2
三、整理哲学问题时所用之设准 4
(一)价值根源之设准 5
(二)自我境界之划分的设准 8
(三)价值自觉之二型的设准 11
(四)世界意义之设准 12
四、附语 15
第二章 哲学之三支及其特性 17
一、「哲学问题」及「源流」之意义 17
二、西方哲学总说 20
(一)早期希腊哲学与重智精神之初现 20
(二)认知心统摄道德心: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4
(三)重智精神在西方之演变 27
三、中国哲学总说 30
(一)孔孟与重德精神之奠基 31
(二)庄子与纯情意我之完成 33
(三)荀子与儒学之歧路 34
(四)法家之纯否定哲学 36
(五)汉儒之宇宙论中心哲学 37
(六)佛教心性论之兴衰 38
(七)宋代理学与陆王心学:儒学之复兴与成熟 40
(八)重德精神的限制:认知心之萎缩 43
四、印度哲学总说 45
(一)印度哲学之宗教性特色 45
(二)《吠陀》之离苦要求与舍离精神 46
(三)《梵书》中通梵与超升思想 48
(四)《奥义书》:梵我合一与主体观念 49
(五)六派正统哲学:如何达成超升解脱? 51
(a)数论 52
(b)瑜伽派 53
(c)胜论 54
(d)正理派 56
(e)业弥曼差 56
(f)智弥曼差(吠檀多哲学) 56
(六)佛教大小乘教义之基本精神 59
(a)小乘教义 59
(b)大乘教义 61
第三章 实有与表象之分离——希腊哲学的第一阶段 65
一、希腊哲学之三阶段及其基源问题 65
二、希腊哲学的第一阶段 67
(一)希腊初期的宇宙论 67
(二)形上学之兴起 68
(a)赫拉克利特的流变说 68
(b)巴门尼德斯之「存有」或「太一」 70
(三)经形上学改造的多元宇宙论 71
(a)恩培道克勒:二力四根说 72
(b)安那克沙哥拉:质的原子论 73
(c)德谟克利特:量的原子论 73
三、补充说明 74
第四章 认知心与道德心——希腊哲学的第二阶段 77
一、辩士与道德问题的提出 77
(一)希腊思想的转向: 78
「人自身」问题的提出 78
(二)辩士的怀疑论态度 78
二、苏格拉底对道德问题的解答 80
(一)有关苏格拉底的材料问题 81
(二)「道德即知识」 82
(三)苏格拉底对「人之本性」的解释 84
三、补充说明 85
(一)关于「重智精神」一词 86
(二)关于「道德即知识」一语 87
第五章 第一原则与系统哲学——希腊哲学的第三阶段 89
一、系统哲学及其基源问题 89
二、柏拉图哲学的要旨 90
(一)几点申明 90
(二)柏拉图理论的历史根源 91
(三)理念说 92
(a)提出理念说的原因 93
(b)理念为何是「实有」? 97
(c)理念与事物的关系 97
(d)补充说明 99
(ⅰ)知识论的二元观点 99
(ⅱ)理念的层级之分 100
(ⅲ)柏拉图与康德的区别 100
(e)总结 100
(四)对理念说的批评 101
(a)无穷后退的问题 101
(b)价值论的解体 103
三、亚里士多德系统的中心理论 105
(一)几点说明 106
(二)四因说 107
(a)形式因 108
(b)质料因 109
(c)动力因 110
(d)最后因 112
(三)其他相关理论 113
(a)潜存与实化 114
(b)形式与质料的层级结构 115
(c)实体观念 117
(四)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说的批评 118
(五)比较理念说系统与四因说系统 120
(a)二系统相同之点 120
(b)二系统相异之点 120
(c)二系统之得失 122
(六)补充说明:亚里士多德在方法论上的贡献 123
第六章 希腊哲学之成就及启示 125
一、希腊哲学作为西方哲学之模型 125
二、希腊哲学的限制:主体性未透显 127
(一)就本体论问题说 127
(二)在价值问题上讲 129
(a)规范性的统一观念之要求 129
(b)主体性之认定的必要性 130
(c)单讲存有不能处理价值问题 132
(三)从知识问题方面看 134
三、总结 135
第七章 希罗时代的道德哲学 139
一、总说 139
(一)希罗时代的基源问题 140
(二)沉滞期的文化精神 140
二、斯多噶学派的苦行论 141
(一)代表人物 141
(二)理论先驱:犬儒学派 142
(三)斯多噶学派理论简述 144
(a)价值问题非事实问题 144
(b)价值之源归于心灵:「理」的观念 144
(c)「无欲」为成德之络标 145
(d)非形躯义的「极乐」 146
(e)善恶与行为之后果无关 147
(四)后期斯多噶学脉的利他主义 149
(五)批评 151
(a)进德工夫之实践体悟问题 151
(b)圣者的情意活动问题 152
三、伊壁鸠鲁学派的唯乐论 153
(一)原始唯乐论:求当前的具体形躯欲望之满足 153
(二)伊壁鸠鲁的唯乐论 155
(a)心灵宁静之乐 155
(b)「自私」之观念 156
(c)较成熟的唯乐论:对原始唯乐论的批评 156
(d)对社群之态度:功利主义的国家论 157
(e)唯物论与无神论立场 158
四、合观唯乐论与苦行论 158
第八章 中古哲学总说 163
一、中古哲学之特色:希腊重智精神与希伯来重信精神之相抗 163
二、中古哲学之各阶段 165
(一)奥古斯丁的哲学:重信 166
(二)圣多玛斯之学说:重智 167
三、中古哲学之文化意义:价值自觉寄身于宗教精神 167
编者跋 169
中外人名及书名对照表 171
中外辞汇对照表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