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属性对组织从偶发事件中学习成效影响的实证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晨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09634646
  • 页数:20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经验本身的内在属性这一未被关注的视角入手,提出经验属性能够影响组织从偶发事件中学习的过程,同时提出经验包括异质性、重复性和一致性这三种属性在对1991年到2010年美国民用航空产业所经历的746起重大事故的原因进行编码的基础上,本书以重复数目、时间间隔和相关程度这三个指标来反映经验的重复性,以事故—原因二模网络密度来反映经验的一致性,使用泊松回归和面板泊松回归分别验证了偶发事件经验的重复性和一致性确实能够影响组织绩效。同时,为将上述结论应用于生产实践,本书提出组织从偶发事件中学习应依照叙述、分类、编码和解析这四个步骤来开展。

第1章 引言 1

1.1 问题提出 1

1.1.1 组织从偶发事件中学习现状 2

1.1.2 组织从偶发事件中学习特点 8

1.2 研究意义 9

1.2.1 理论意义 9

1.2.2 实践意义 12

1.3 全书内容框架 13

第2章 文献综述 17

2.1 组织从经验中学习 18

2.1.1 组织知识与组织学习 18

2.1.2 个人从经验中学习 20

2.1.3 群体从经验中学习 21

2.1.4 组织从经验中学习 23

2.2 组织经验的分类 30

2.2.1 经验的来源维度 30

2.2.2 经验的内容维度 31

2.2.3 经验的空间维度 36

2.2.4 经验的时间维度 36

2.3 组织从连续事件经验中学习 38

2.3.1 学习曲线的基本模型 39

2.3.2 学习速率差异的检验 40

2.3.3 学习速率的影响因素 41

2.4 组织从偶发事件经验中学习 47

2.4.1 影响组织从偶发事件中学习的因素 51

2.4.2 组织从偶发事件中学习对组织绩效的改进 54

2.4.3 组织从偶发事件中学习的过程 56

2.5 组织注意力 60

2.5.1 组织注意力的定义和分类 60

2.5.2 注意力基础观 62

2.5.3 注意力基础观在组织从偶发事件中学习研究中的应用 64

2.6 本章小结 66

第3章 组织基于偶发事件开展从经验中学习的实践方法 71

3.1 实践方法与步骤 72

3.1.1 叙述 72

3.1.2 分类 74

3.1.3 编码 75

3.1.4 解析 77

3.1.5 四步骤实践方法与组织学习的关系 79

3.2 3M公司从偶发事件中学习 81

3.2.1 3M公司简介 81

3.2.2 报事贴的发明历程 82

3.2.3 叙述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84

3.3 民航产业从偶发事件中学习 86

3.3.1 经验来源 87

3.3.2 经验叙述 90

3.3.3 经验分类 92

3.4 本章小结 95

第4章 经验属性对组织从偶发事件中学习影响的理论模型 99

4.1 理论模型概览 99

4.2 组织从偶发事件中学习的过程 100

4.2.1 情境 100

4.2.2 注意力 104

4.2.3 刻意式学习 107

4.3 组织从偶发事件中学习的成效 108

4.3.1 组织知识 109

4.3.2 组织行为 110

4.3.3 组织绩效 111

4.4 偶发事件所含经验的内在属性 113

4.4.1 异质性 113

4.4.2 重复性 115

4.4.3 一致性 117

4.5 本章小结 119

第5章 经验的重复性对组织从偶发事件中学习的影响 121

5.1 研究假设 122

5.1.1 重复数目 123

5.1.2 时间间隔 125

5.1.3 相关程度 126

5.2 研究方法 127

5.2.1 样本 127

5.2.2 编码 129

5.2.3 因变量 133

5.2.4 自变量 134

5.2.5 控制变量 135

5.2.6 数据分析 136

5.3 假设检验 137

5.4 结果分析 140

5.5 本章小结 141

第6章 经验的一致性对组织从偶发事件中学习的影响 143

6.1 研究假设 144

6.1.1 刻意式学习的作用时效 144

6.1.2 经验搜索范围 145

6.1.3 偶发事件经验的一致性 147

6.2 研究方法 149

6.2.1 样本 149

6.2.2 因变量 149

6.2.3 自变量 149

6.2.4 控制变量 152

6.2.5 数据分析 152

6.3 假设检验 154

6.4 结果分析 157

6.5 本章小结 158

第7章 结论 161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161

7.2 研究的主要贡献 165

7.2.1 研究的创新点 165

7.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69

7.3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176

参考文献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