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经济的深度解析 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滕飞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100101998
  • 页数:192 页
图书介绍:本书计算了研究区域(贵州省及其毕节地区)的相对土地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承载力及其超载状况,对煤炭资源富集的欠发达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经济现状进行了系统总结。在对煤炭开发和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研究中,采用贵州省地区层面的面板数据,对我国“资源诅咒”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拓展和创新。对经济增长供给因素的进行了研究,集中讨论了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问题,综合采用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算和分解。在对经济增长的结构因素的研究中,基于对毕节地区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把握,甄别了其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并结合区域比较优势提出了协调产业发展的方向。并且,明确了以四种权利主体(所有权主体、矿业经营权主体、发展和环境权主体以及公共管理权主体)为利益相关者的收益分配模式。

绪论 1

一、资源合理开发对欠发达地区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二、资源合理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对象 3

三、本书的研究思路、结构框架与理论基础 6

四、本书研究的技术方法和数据来源 10

五、各章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11

第一章 煤炭资源富集的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概况与相对资源承载力 13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区域的选择 13

一、欠发达地区与煤炭资源富集区 13

二、研究区域的选择 16

第二节 贵州省与毕节地区煤炭开发与经济发展概况 17

一、贵州省的经济发展与煤炭资源开发 17

二、毕节地区经济发展与煤炭资源开发 17

第三节 贵州省资源承载力状况研究 20

一、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与指标选择 20

二、数据处理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计算 22

三、相对资源承载力和超载状况分析 23

小结 28

第二章 煤炭开发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对“资源诅咒”的再考察 31

第一节 “资源诅咒”文献回顾和评述 32

一、国外文献回顾 32

二、国内文献回顾 33

第二节 数据的选择与描述 37

一、数据的选择 37

二、数据的统计描述 42

第三节 计量分析 44

一、对1978—1995年数据的计量分析 44

二、对1996—2005年数据的计量分析 47

第四节 煤炭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50

一、资源开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一般性因素 50

二、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具体因素 56

三、资源开发的利弊比较分析 60

小结 63

第三章 煤炭开发与经济效率——基于经济增长供给因素的研究 65

第一节 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回顾和技术方法 66

一、文献回顾 66

二、研究技术与方法 68

第二节 基于区域层面的生产率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74

一、数据的选取和整理 74

二、数据描述 76

三、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 78

四、煤炭开发、生产效率与经济增长 84

第三节 基于行业层面的生产率研究和结构效应——以毕节地区为例 91

一、结构效应的文献回顾 91

二、数据的选取和整理 93

三、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与比较 95

四、结构效应分析 98

小结 103

第四章 产业结构与循环经济——基于经济增长结构因素的研究 105

第一节 煤炭资源富集的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特征 106

一、相关文献回顾 106

二、毕节地区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化与特征 107

三、第二产业结构性特征与支柱产业 109

四、煤炭资源开发地区产业的一般性特征 111

第二节 主导产业的选择与产业协调 112

一、主导产业的相关研究和选择标准 112

二、煤炭开发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 114

三、主导与非主导产业的协调发展 119

第三节 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 121

一、产业集群、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 121

二、煤炭富集的欠发达地区的循环经济模式与生态工业设计 123

三、煤炭资源地区循环经济的集聚结构和支撑体系 128

小结 136

第五章 煤炭收益分配与居民生舌——基于权利和分配制度的研究 137

第一节 煤炭资源的价值构成和权利主体 138

一、非可再生资源的价值构成 138

二、资源收益分配的权利类型与权利主体 140

第二节 当前煤炭资源的权利安排以及收益分配 144

一、煤炭资源收益分配体系 144

二、基于权利类型的煤炭收益分配 146

三、基于利益主体的煤炭收益分配 149

第三节 煤炭资源收益分配与居民生活 155

一、煤炭开发地区居民的收入与就业特征 155

二、矿区居民资源收益分配机制现状 158

三、煤炭资源收益的合理分配与欠发达地区居民福利增进 161

小结 167

结论与展望 169

一、全文结论 169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171

参考文献 173

专著 173

论文 176

附录 184

后记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