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上编 古代中医药学科的形成 7
第一章 古代中医药学科形成的背景 7
第一节 中医药学科形成的自然环境 7
第二节 中医药学科形成的社会条件 8
第三节 中医药学科形成的文化因素 13
第四节 中医药学科产生发展的外来因素 21
第二章 古代中医药学科体系的形成 24
第一节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 24
第二节 中医药学科的属性、特点及范式 30
第三节 古代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地位与学科发展的关系 34
第三章 古代中医药学科的学术传承 40
第一节 师承教育 40
第二节 家族传承 44
第三节 官办教育 48
第四节 书院教育 52
第四章 古代医学分科及发展概貌 55
第一节 医学分科概述 55
第二节 各科发展概貌 58
第五章 医家及学派对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影响 84
第一节 历代医家对中医药学科发展的贡献 84
第二节 学术流派在中医药学科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88
附:古代中医药学科的对外影响 93
中编 近代中医药学科的构建 99
第一章 中医药学科构建的社会文化背景 99
第一节 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交融 99
第二节 西医学的传入与中西医学碰撞 103
第二章 中医药教育 113
第一节 教育机构与教育理念 113
第二节 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 130
第三章 中医药学术组织、期刊、医疗机构 144
第一节 中医药学术组织 144
第二节 中医药期刊 154
第三节 中医医疗机构 164
第四章 中医各学科发展概述 171
第一节 本草学 171
第二节 方剂学 173
第三节 医学史 174
第四节 内科 175
第五节 外科 178
第六节 妇科 179
第七节 儿科 180
第八节 眼科 181
第九节 喉科 183
第十节 针灸科 183
第十一节 推拿科 185
第十二节 骨伤科 186
第五章 影响中医药学科发展的重要事件 189
第一节 漏列中医案 189
第二节 废止中医案 191
第三节 中央国医馆的设立 194
第四节 《中医条例》的制定 195
附:影响近代中医药学科发展的重要人物 197
下编 当代中医药学科的发展 205
第一章 中医药学科发展的背景 205
第一节 社会与文化环境 205
第二节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 210
第三节 医学模式的转变 216
第二章 中医药教育发展概况 221
第一节 当代中医教育梗概 221
第二节 院校教育 225
第三节 成人教育 226
第四节 师承教育 227
第五节 西医学习中医 228
第六节 留学生教育 229
第七节 海外学历教育 230
第三章 中医药学术团体及医疗、科研机构 232
第一节 学术团体 232
第二节 医疗机构 240
第三节 科研机构与科研成果 259
第四章 中医药媒体、出版机构与现存中医古籍 286
第一节 媒体 286
第二节 出版机构 289
第三节 现存中医古籍 295
第五章 当代中医药学科的构建与分类 302
第一节 当代中医药学科体系的构建 302
第二节 不同机构的学科分类 304
第三节 不同机构学科分类的比较 310
第四节 中医药学科分类存在的问题 312
第六章 当代中医药学科发展概况 314
第一节 中医基础理论 315
第二节 中医临床基础 318
第三节 中医医史文献 321
第四节 中医诊断学 326
第五节 方剂学 328
第六节 中医内科学 331
第七节 中医外科学 334
第八节 中医骨伤科学 336
第九节 中医妇科学 338
第十节 中医儿科学 340
第十一节 中医五官科学 343
第十二节 针灸推拿学 345
第十三节 中药学 348
第七章 影响当代中医药学科发展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351
第一节 影响中医药学科发展的重要人物 351
第二节 影响中医药学科发展的重要事件 363
第八章 中医药学科建设成就 368
第一节 中医药学科建设成就概述 368
第二节 中医药学科建设的具体成就 372
结语 377
主要参考文献 383
大事记 389
索引 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