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雷海宗卷 3
元代基督教输入中国纪略(1926) 3
“五卅”的功臣(1927) 6
书评:《世界史纲》(1930) 8
殷周年代考(1931) 16
孔子以前之哲学(1932) 24
书评:Thompson,History of the Middle Ages(1934) 43
皇帝制度之成立(1934) 47
中国的兵(1935) 61
书评:Hecker,Religion and Communism(1936) 94
书评:Jaspers,Man in the Modern Age(1936) 97
无兵的文化(1936) 100
断代问题与中国历史的分期(1936) 118
第二次大战何时发生(1936) 140
世袭以外的大位继承法(1937) 144
中国的家族制度(1937) 152
此次抗战在历史上的地位(1938) 166
君子与伪君子——一个史的观察(1939) 170
建国——在望的第三周文化(1940) 174
张伯伦与楚怀王——东西一揆?(1940) 179
历史警觉性的时限(1940) 182
中外的春秋时代(1941) 186
全体主义、个体主义与中古哲学(1941) 191
古代中国的外交(1941) 197
抗战四周年(1941) 207
海军与海权(1941) 212
论欧洲各国请英美善意保护(1941) 222
历史的形态——文化历程的讨论(1942) 226
三个文化体系的形态——埃及·希腊罗马·欧西(1942) 232
独具二周的中国文化——形态史学的看法(1942) 237
近代战争中的人力与武器(1942) 241
战后世界与战后中国(1942) 246
平等的治外法权与不平等的治外法权(1943) 255
战后经济问题座谈会上的总结(1943) 260
大地战略(1943) 265
欧洲战后人的问题(1943) 269
循环之理(1943) 273
四强宣言的历史背景(1943) 277
战后的苏联(1944) 280
历史过去释义(1946) 285
欧美民族主义的前途(1946) 289
东北问题的历史背景(1946) 292
时代的悲哀(1946) 296
举世瞩目的阿拉伯民族(1946) 302
和平与太平(1946) 305
近代化中的脑与心(1947) 308
史实、现实与意义(1947) 311
春秋时代的政治与社会(1947) 314
自强运动的回顾与展望(1947) 323
《周论》发刊词(1948) 327
政治的学习(1948) 329
如此世界·如何中国(1948) 332
侵略定义(1948) 337
国际谣言与自我检讨(1948) 340
国际谣言中的中国(1948) 343
捷克已矣!(1948) 349
本能、理智与民族生命——中国与英国民族性的比较(1948) 351
号角响了,曾受美国教育的自由分子赶快看齐!(1948) 354
对国民大会献言(1948) 356
对参政会致意(1948) 360
认识美国对日政策的一贯性(1948) 362
北平的学潮(1948) 364
所望于新政府者(1948) 366
理想与现实:政治兴趣浓厚时代的两个世界(1948) 369
航空时代、北极中心与世界大势(1948) 373
伊朗问题(1948) 376
两次大战后的世界人心(1948) 379
五四献言(1948) 382
真是——教育究为何来?(1948) 384
谨防学潮的另一种变质(1948) 387
美苏交换照会,冷战又一回合!(1948) 390
弱国外交与外交人才(1948) 393
再认识美国的对日政策(1948) 396
巴力斯坦的无上惨剧,英美合演的无比双簧!(1948) 398
反美扶日运动与司徒大使发言(1948) 401
出路问题——过去与现在(1948) 404
南斯拉夫事件(1948) 406
僵至无可再僵的柏林局势(1948) 408
北大西洋联防在酝酿中(1948) 411
由西藏派代表赴美说起——美国接收大英帝国的又一例证(1948) 414
人心向治良机勿失!(1948) 416
欧洲统一问题(1948) 418
论中国社会的特质(1948) 420
睡梦已久,可以醒矣!——国庆期中,本刊再申立场(1948) 424
国际和平展望(1948) 427
学者与仕途(1948) 430
联合国纪念日(1948) 432
东周秦汉间重农抑商的理论与政策(1948) 434
蒲立德又要来华调查(1948) 442
可注意的美国未来发展(1948) 444
美国大选后的世界(1948) 446
盎格罗萨克逊联合国在形成中(1948) 448
人生的境界(一)——释大我(1948) 450
雷海宗年谱简编 455
林同济卷 463
《日本对东三省之铁路侵略:东北之死机》序言(1930) 463
边疆问题与历史教育(1934) 466
生死关头(1935) 471
国防的意义(1936) 476
书评:《满洲发达史》(1936) 484
书评:《福罗特与马克斯》(1937) 488
大政治时代的伦理——一个关于忠孝问题的讨论(1938) 491
抗日军人与文化(1938) 498
抗战将士对我引起的反响(1938) 500
抗战军人与中国新文化(1938) 502
优生与民族——一个社会科学的观察(1939) 512
战国时代的重演(1940) 518
力!(1940) 525
学生运动的末路(1940) 531
中西人风格的比较——爸爸与情哥(1940) 535
萨拉图斯达如此说——寄给中国青年(1940) 540
花旗外交(1940) 542
中饱与中国社会(1940) 550
千山万岭我归来(1940) 559
第三期的中国学术思潮——新阶段的展望(1940) 567
廿年来中国思想的转变(1941) 577
从战国重演到形态史观(1941) 583
士的蜕变——文化再造中的核心问题(1941) 589
柯伯尼宇宙观——欧洲人的精神(1942) 595
寄语中国艺术人——恐怖·狂欢·虔恪(1942) 600
阿物、超我与中国文化(1942) 606
大夫士与士大夫——国史上的两种人格型(1942) 609
嫉恶如仇——战士式的人生观(1942) 615
演化与进化(1942) 620
论文人(1942) 623
论文人(续)(1942) 629
民族主义与二十世纪——一个历史形态的看法(1942) 636
文化的尽头与出路——战后世界的讨论(1942) 648
论官僚传统——一个史的看法(1943) 653
关于自由主义(1943) 659
请自悔始!(1944) 662
民族宗教生活的革创——议礼声中的一建议(1944) 666
文化形态史观·卷头语(1946) 672
我看尼采——《从叔本华到尼采》序言(1946) 675
中国心灵——道家的潜在层(1947) 686
欧洲各国的形势——林同济致友人的一封信(1947) 697
林同济年谱简编 701
后记 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