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西学东渐 1
1.1 中国古代对光学现象的认识 1
1.2 欧洲近代光学的形成和发展 2
1.3 明清期间(16—17世纪)西方光学知识的传入 3
1.4 苏州——中国近代光学技术之乡 4
1.5 18—19世纪中国光学技术的发展和与西方的关系 6
第2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光学科学家 9
2.1 饶毓泰(1891—1968,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 9
2.2 严济慈(1901—1996,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 10
2.3 龚祖同(1904—1986,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0) 12
2.4 钱临照(1906—1999,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 13
2.5 周同庆(1907—1989,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 14
2.6 高兆兰(女,1914—1999) 15
2.7 王大珩(1915—2011,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 16
第3章 中国现代光学的开创 18
3.1 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的诞生 18
3.2 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建立 19
第4章 中国光学玻璃研究和开发的历史 23
4.1 为中国制造光学玻璃的梦想而奋斗 23
4.2 建设中国光学玻璃研究和开发中心 24
4.3 第一埚光学玻璃的诞生和生产工艺的改进 25
4.4 在昆明筹建中国第一条光学玻璃生产线 27
4.5 《光学玻璃》专著的出版及其影响 28
第5章 中国激光技术的诞生和早期发展 33
5.1 国外激光科学和技术的诞生 34
5.2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激光技术的诞生 34
5.3 中国政府对激光技术发展的推动 35
5.4 中国早期激光技术的发展 36
5.5 激光反导——早期的战略防御手段之一 38
第6章 中国科学院北京电子学研究所早期量子电子学研究 44
6.1 微波量子放大器(Maser)的研究进展 44
6.2 北京电子学研究所的早期固体激光器和气体激光器的研究工作 47
第7章 中国激光研究走向世界 50
7.1 中国“面向世界”的科学和技术政策 50
7.2 改革开放后激光科学对外交流的加强 51
7.3 中国向世界开放,一系列国际激光会议在中国召开 53
第8章 中国半导体激光器的历次突破与发展 56
8.1 中国第一代半导体激光器的诞生 56
8.2 半导体激光器的第一次飞跃——异质结的引入与应用 57
8.3 半导体激光器的第二次飞跃——量子阱能带工程的引入与应用 61
8.4 半导体激光器的第三次飞跃——宽带隙GaN基半导体激光器发展的新篇章 63
8.5 量子级联红外激光器及微腔激光器等新型半导体激光器 65
8.6 结束语 66
第9章 中国高功率激光及惯性约束聚变研究片段 68
9.1 发端 68
9.2 破冰之旅 69
9.3 “神光”——中国ICF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72
9.4 持续发展,走向“点火” 76
第10章 中国固体激光材料的发展 77
10.1 研究固体激光材料的国际环境 77
10.2 激光晶体 81
10.3 激光玻璃 84
第11章 硼酸盐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发展历程 88
11.1 非线性光学晶体的理论发展史 88
11.2 硼酸盐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发展历程 92
第12章 改革开放,科技体制革新,向高科技迈进 103
12.1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创举——中国大恒集团公司的筹建 103
12.2 国家“863计划”推动了中国光电子技术的发展 107
第13章 开拓中国光信息存储技术 112
13.1 磁盘还未做好,就要搞光盘 112
13.2 组织全国,联合攻关 112
13.3 中国光存储研究走向世界 114
13.4 后DVD时代的光盘产业竞争 115
13.5 壮志未酬,殷切期望 118
第14章 中国光通信发展历程见闻 120
14.1 激光——光通信的发祥点 120
14.2 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进程 122
14.3 中国光通信的发展 123
14.4 展望与启示 130
第15章 原子钟研究与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研究的回顾 133
15.1 光抽运铷原子钟研究的发展及其应用 133
15.2 踏上原子钟研究的新起点: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研究 139
15.3 记忆中的国际学术活动片段 144
15.4 结束语 146
第16章 中国红外科学技术的早期发展 149
16.1 早期的红外技术探索 149
16.2 第一封信——建议发展红外技术 151
16.3 第二封信——研制红外雷达的起伏 152
16.4 第三封信——建立红外科学技术研究所 154
16.5 关于红外科学技术的军事应用 154
第17章 红外技术在中国气象卫星中的应用 157
17.1 早期气象卫星的辐射计发展 157
17.2 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辐射计研制 160
17.3 中国第二代气象卫星中多通道扫描辐射计的研制 163
17.4 结束语 165
第18章 我的科研经历与中国瞬态光学技术的发展 166
18.1 进入中国科学院西安原子能研究所 166
18.2 成立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168
18.3 西安光机所早期的研究工作 169
18.4 高速摄影大发展的时期 172
18.5 成组配套派出,学习先进科技 177
18.6 1980年后的研究成果 179
18.7 我在西安光机所当所长 183
18.8 承办第18届国际高速摄影与光子学大会 184
18.9 迈向更快更短 186
18.10 乘胜前进,不断扩展 187
18.11 结束语 189
第19章 中国天文光学设备的发展 191
19.1 20世纪上半叶的状况 191
19.2 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个人科技活动 191
19.3 20世纪50年代天文仪器得到快速发展 192
19.4 南京天文仪器厂的工作成果 193
19.5 发展直径大于1 m以上的望远镜及微晶玻璃的研制 197
19.6 中国专业天文望远镜进出口概况及科普天文望远镜制造的兴起 200
19.7 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和LAMOST天体光谱望远镜 201
第20章 中国民用光学仪器发展概况 203
20.1 光学仪器行业发展历史 204
20.2 主要光学仪器发展应用和关键技术进展概况 205
20.3 光学仪器的标准化及质量监督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