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氏序 1
自序 1
类经一卷 1
摄生类 1
一、上古之人春秋百岁,今时之人半百而衰。 1
二、上古圣人之教下 3
三、古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4
四、四气调神 7
五、天气清静,藏德不止,圣人顺之,故无奇病。 10
六、四时阴阳,顺之则生,逆之则死。 11
七、不治已病,治未病。 12
类经二卷 14
阴阳类 14
一、阴阳应象 14
二、法阴阳 21
三、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25
四、天精地形,气通于人。 25
五、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28
类经三卷 30
脏象类 30
一、十二官 30
二、脏象 33
三、脏腑有相合,三焦曰孤府。 34
四、五脏之应,各有收受。 36
五、四时阴阳,外内之应。 38
六、五气之合人,万物之生化。 44
七、脾不主时 49
八、五脏所合所营所主,五味所宜所伤之病。 49
九、本神 51
十、五脏异藏,虚实异病。 56
十一、气口独为五脏主 56
十二、食饮之气,归输脏腑。 60
十三、有子无子,女尽七七,男尽八八。 61
附:种子说 63
十四、天年常度 65
十五、寿夭 68
十六、人身应天地 70
十七、妇人无须,气血多少。 72
类经四卷 74
脏象类 74
十八、老壮少小,脂膏肉瘦之别。 74
十九、血气阴阳清浊 75
二十、首面耐寒,因于气聚。 77
二十一、坚弱勇怯,受病忍痛不同。 78
附:酒悖 81
二十二、耐痛耐毒,强弱不同。 81
二十三、奇恒脏腑,藏泻不同。 82
二十四、逆顺相传,至困而死。 83
二十五、精气津液血脉,脱则为病。 85
二十六、肠胃小大之数 87
二十七、平人绝谷,七日而死。 88
二十八、本脏二十五变 89
二十九、身形候脏腑 94
三十、人有阴阳,治分五态。 95
三十一、阴阳二十五人 100
三十二、五音五味,分配脏腑。 110
类经五卷 112
脉色类 112
一、诊法常以平旦 112
二、部位 113
三、呼吸至数 116
四、五脏之气,脉有常数。 117
五、三部九候 119
六、七诊 122
七、诊有十度,诊有阴阳。 122
八、诊有大方 125
附:人情论 126
九、脉合四时,阴阳规矩。 129
十、四时脏脉,病有太过不及。 131
十一、脉分四时,无胃曰死。 135
十二、逆顺四时,无胃亦死。 139
十三、五脏平病死脉,胃气为本。 141
十四、三阳脉体 143
十五、六经独至,病脉分治。 144
十六、寸口尺脉,诊诸病。 146
十七、三诊六变,与尺相应。 148
十八、诊尺论疾 151
类经六卷 153
脉色类 153
十九、脏脉六变,病刺不同。 153
二十、搏坚软散,为病不同。 158
二十一、诸脉症诊法 160
二十二、关格 162
附:关格辨 163
二十三、孕脉 166
二十四、诸经脉症死期 167
二十五、决死生 172
二十六、脉有阴阳真脏 176
二十七、骨枯肉陷,真脏脉现者死。 177
二十八、真脏脉死期 180
二十九、阴阳虚搏,病候死期。 180
三十、精明五色 181
三十一、五官五阅 182
三十二、色脏部位,脉病易难。 184
三十三、色脉诸诊 190
三十四、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192
三十五、经有常色,络无常变。 194
三十六、新病久病,毁伤脉色。 195
三十七、五脏五色死生 196
类经七卷 197
经络类 197
一、人始生,先成精,脉道通,血气行。 197
二、十二经脉 198
三、十二经离合 209
四、十二经筋结支别 212
五、十五别络病刺 218
六、经络之辨,刺诊之法。 222
七、气穴三百六十五 225
八、孙络溪谷之应 228
九、气府三百六十五 230
十、项腋头面,诸经之次。 236
十一、五脏背腧 238
十二、诸经标本气街 239
类经八卷 243
经络类 243
十三、三经独动 243
十四、井荥腧经合数 245
十五、十二原 246
十六、五脏五腧,六腑六腧。 247
十七、脉度 254
十八、骨度 256
十九、骨空 259
二十、十二经血气表里 261
二十一、诸脉髓筋血气,溪谷所属。 262
二十二、五脏之气,上通七窍,阴阳不和,乃成关格。 264
二十三、营卫三焦 265
二十四、营气运行之次 270
二十五、卫气运行之次 271
二十六、一万三千五百息,五十营气脉之数。 277
类经九卷 279
经络类 279
二十七、任冲督脉为病 279
二十八、跷脉分男女 282
二十九、阴阳离合 283
三十、诸经根结、开合、病刺。 286
三十一、阴阳内外,病生有纪。 289
三十二、人之四海 293
三十三、十二经水,阴阳刺灸之度。 295
三十四、手足阴阳系日月 300
三十五、身形应九野、天忌。 303
类经十卷 306
标本类 306
一、六气标本,所从不同。 306
二、病有标本,取有逆顺。 307
三、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 308
四、病有标本,刺有逆顺。 308
五、标本逆顺,治有先后。 309
类经十一卷 311
气味类 311
一、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311
附:草根树皮说 312
二、五谷五味,其走、其宜、其禁。 313
三、五味之走,各有所病。 316
类经十二卷 318
论治类 318
一、治病必求于本 318
附:求本论 318
二、为治之道,顺而已矣。 319
三、治有缓急,方有奇偶。 322
四、气味方制,治法逆顺。 324
附:病有真假辨 325
五、方制君臣,上下三品。 328
六、病之中外,治有先后。 328
七、寒之而热取之阴,热之而寒取之阳。 330
八、邪风之至,治之宜早,诸变不同,治法亦异。 331
九、五方病治不同 335
十、形志苦乐,病治不同。 338
十一、有毒无毒,制方有约,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338
十二、久病而瘠,必养必和。 340
十三、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341
十四、揆度奇恒,脉色主治。 341
十五、汤液醪醴,病为本,工为标。 344
十六、祝由 346
附:祝由鬼神二说 347
十七、治之要极,无失色脉,治之极于一。 350
十八、五过四德 354
十九、四失 359
二十、辟疗五疫 361
类经十三卷 363
疾病类 363
一、病机 363
二、百病始生,邪分三部。 372
三、邪之中人,阴阳有异。 376
四、邪变无穷 378
五、生气邪气,皆本于阴阳。 380
六、阴阳发病 390
七、阴阳贵贱合病 394
八、三阳并至,其绝在肾。 399
九、三阴比类之病 402
类经十四卷 407
疾病类 407
十、十二经病 407
十一、六经病解 416
十二、阳明病解 420
十三、太阴阳明之异 421
十四、五决十经 423
十五、八虚以候五脏 424
十六、邪盛则实,精夺则虚。 425
十七、五脏虚实病刺 428
十八、有余有五,不足有五。 431
十九、气血以并,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435
二十、阴阳虚实寒热,随而刺之 437
二十一、虚实之反者病 440
二十二、五实五虚死 442
附:虚损治法 443
二十三、病气一日分四时 444
二十四、五脏病气法时 446
类经十五卷 452
疾病类 452
二十五、宣明五气 452
二十六、情志九气 457
附:五志病辨 458
二十七、八风五风,四时之病。 460
二十八、风症 462
二十九、风传五脏 466
三十、风厥、劳风。 468
三十一、肾风、风水。 469
附:中风治法 471
三十二、酒风 473
三十三、贼风、鬼神。 473
三十四、厥逆 474
三十五、十二经之厥 477
三十六、厥逆头痛,五有余二不足者死。 480
三十七、厥腰痛 481
三十八、厥逆之治,须其气并。 481
三十九、伤寒 482
附:传经说(一) 484
附:传经说(二) 485
附:伤寒治法 486
四十、两感 490
四十一、温病暑病 491
四十二、遗症 491
四十三、阴阳交 492
四十四、五脏热病刺法 492
四十五、寒热病、骨痹、肉苛。 498
四十六、移热移寒 500
四十七、乳子病热死生 502
附:乳子脉辨 503
类经十六卷 504
疾病类 504
四十八、痎疟 504
四十九、又论疟 511
附:疟疾治法 512
五十、诸经疟刺 514
五十一、如疟症 519
五十二、咳症 519
附:咳症治法 521
五十三、动静勇怯,喘汗出于五脏。 522
五十四、热食汗出 523
五十五、臌胀 524
五十六、脏腑诸胀 525
附:肿胀治法 528
五十七、水胀、肤胀、臌胀、肠覃、石瘕、石水。 530
五十八、五癃津液别 532
五十九、风水黄疸之辨 534
六十、消瘅热中 535
附:消瘅治法 536
六十一、脾瘅胆瘅 538
类经十七卷 540
疾病类 540
六十二、胎孕 540
附:保婴法 541
六十三、血枯 543
六十四、阳厥怒狂 545
六十五、癫疾 545
六十六、诸猝痛 546
附:诸痛治法 549
六十七、痹症 550
六十八、周痹、众痹之刺。 554
六十九、十二经筋痹刺 556
七十、六经痹疝 561
附:疝气说 562
七十一、痿症 563
七十二、肠澼 567
附:痢疾治法 567
七十三、伏梁 571
七十四、息积 572
七十五、疹筋 572
七十六、风邪五变 573
七十七、病成而变 576
七十八、杂病所由 576
类经十八卷 578
疾病类 578
七十九、口问十二邪之刺 578
八十、涕泪 583
八十一、神乱则惑、善忘、饥不嗜食。 586
八十二、不得卧 588
八十三、不卧多卧 590
八十四、阴阳之逆,厥而为梦。 592
八十五、梦寐 594
附:梦论 596
八十六、痈疽 597
八十七、风寒痈肿 601
八十八、胃脘痈、颈痈。 601
八十九、痈疽五逆 602
九十、瘰疬 603
九十一、失守失强者死 604
九十二、五逆缓急 605
九十三、风痹死症 606
九十四、病传死期 607
九十五、阴阳气绝死期 611
九十六、四时病死期 612
九十七、十二经终 613
类经十九卷 615
针刺类 615
一、九针之要 615
二、九针 617
三、九针之义应天人 621
四、九针之宜,各有所为。 622
五、九变十二节 623
六、三刺浅深,五刺五脏。 625
七、用针虚实补泻 626
八、阴阳虚实,补泻先后。 631
九、宝命全形,必先治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 632
十、九针推论 636
十一、官能 640
十二、内外揣 641
十三、八正神明,泻方补圆。 642
十四、经脉应天地,呼吸分补泻。 647
附:针法撮要 649
十五、候气察三部九候 651
十六、候气 653
类经二十卷 657
针刺类 657
十七、五变五腧,刺应五时。 657
十八、四时之刺 659
十九、刺分四时、逆则为害。 662
二十、肥瘦婴壮,逆顺之刺。 667
二十一、血络之刺,其应有异。 670
二十二、行针血气六不同 671
二十三、持针从舍屈折,少阴无腧。 673
二十四、六腑之病,取之于合。 676
二十五、邪在五脏之刺 679
二十六、卫气失常,皮肉气血筋骨之刺。 680
二十七、五乱之刺 682
二十八、四盛关格之刺 683
二十九、约方关格之刺 687
三十、缪刺巨刺 690
类经二十一卷 697
针刺类 697
三十一、阴阳形气,外内易难。 697
三十二、刺有三变,营卫寒痹。 699
三十三、刺有五节 700
三十四、五邪之刺 703
三十五、解结推引 705
三十六、刺诸风 707
三十七、刺灸癫狂 709
三十八、肾主水,水腧五十七穴。 713
三十九、热病五十九腧 716
四十、诸热病死生刺法 717
四十一、刺寒热 723
四十二、灸寒热 724
四十三、刺头痛 726
四十四、刺头项七窍病 727
四十五、猝然失音之刺 731
四十六、刺心痛并虫瘕蛟蛔 733
类经二十二卷 736
针刺类 736
四十七、刺胸背腹病 736
四十八、上膈下膈,虫痈之刺。 740
附:膈症治案 741
四十九、刺腰痛 742
五十、刺厥痹 747
五十一、刺四肢病 751
五十二、久病可刺 753
五十三、刺诸病诸痛 753
五十四、刺痈疽 756
五十五、冬月少针,非痈疽之谓。 758
五十六、贵贱逆顺 759
五十七、刺有大约,须明逆顺。 761
五十八、五禁、五夺、五过、五逆、九宜。 762
五十九、针分三气,失宜为害。 763
六十、用针先诊,反治为害。 765
六十一、勿迎五里,能杀生人。 766
六十二、得气失气,在十二禁。 768
六十三、刺禁 769
六十四、刺害 771
类经二十三卷 776
运气类 776
一、六六九九,以正天度,而岁气立。 776
二、气淫气迫,求其至也。 785
三、天元纪 787
四、五运六气,上下之应。 796
五、南政北政,阴阳交,尺寸反。 801
六、天地六六之节,标本之应,亢则害,承乃制。 804
类经二十四卷 810
运气类 810
七、天符岁会 810
八、六步四周,三合会同,子甲相合,命曰岁立。 813
九、上下升降,气有初中,神机气立,生化为用。 817
十、五运太过不及,下应民病,上应五星,德化政令,灾变异候。 823
附:运气说 833
十一、五星之应 838
十二、德化政令,不能相过。 841
类经二十五卷 843
运气类 843
十三、五运三气之纪,物生之应。 843
十四、天气地气,制有所从。 864
十五、岁有胎孕不育,根有神机气立。 869
十六、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阴阳高下,寿夭治法。 873
类经二十六卷 877
运气类 877
十七、六十年运气,病治之纪。 877
十八、至有先后,行有位次。 911
十九、数有终始,气有同化。 913
二十、用寒远寒,用热远热。 914
二十一、六气正纪,十二变。 917
二十二、上下盈虚 925
二十三、五郁之发之治 926
类经二十七卷 935
运气类 935
二十四、六气之化,分司天地,主岁纪岁,间气纪步,少阴不司气化。 935
二十五、天地淫胜病治 940
二十六、邪气反胜之治 946
二十七、六气相胜病治 948
二十八、六气之复病治 950
二十九、天枢上下,胜复有常。 955
三十、客主胜而无复,病治各有正味。 957
三十一、六气之胜,五脏受邪脉应。 962
三十二、胜复早晚脉应 964
三十三、三阴三阳,幽明分至。 965
三十四、六气补泻,用有先后。 967
三十五、九宫八风 967
三十六、贼风邪气,乘虚伤人。 971
类经二十八卷 975
运气类 975
三十七、升降不前,须穷刺法。 975
三十八、升降不前,气变民病之异。 978
三十九、司天不迁正、不退位之刺。 985
四十、不迁正退位,气变民病之异。 987
四十一、刚柔失守,三年化疫之刺。 990
附:导引法 991
四十二、刚柔失守之义 999
四十三、十二脏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刺。 1004
四十四、神失守位,邪鬼外干之义。 1010
类经二十九卷 1013
会通类 1013
一、摄生 1013
二、阴阳五行 1014
三、脏象 1018
四、脉色 1024
五、经络 1029
六、标本 1036
类经三十卷 1037
会通类 1037
七、气味 1037
八、论治 1040
九、针灸 1045
十、运气 1049
十一、奇恒 1052
类经三十一卷 1060
会通类 1060
十二、疾病(上) 1060
(一)阴阳病 1060
(二)经络脏腑病 1062
(三)时气病 1066
(四)虚实病 1068
(五)气血津液病 1070
(六)情志病 1071
(七)头项病 1074
(八)七窍病 1074
(九)胸胁腰背病 1075
(十)皮毛筋骨病 1076
(十一)四肢病 1077
(十二)二阴病 1077
类经三十二卷 1079
会通类 1079
十二、疾病(下) 1079
(十三)风症 1079
(十四)寒热病 1080
(十五)伤寒 1081
(十六)喘咳呕哕 1082
(十七)肿胀 1083
(十八)诸痛 1085
(十九)积聚癥瘕 1085
(二十)癫狂惊痫 1086
(二十一)消隔 1087
(二十二)胎孕 1088
(二十三)厥痹痿症 1088
(二十四)汗症 1090
(二十五)卧症 1091
(二十六)疝症 1091
(二十七)肠澼泄泻 1092
(二十八)痈肿 1093
(二十九)杂病 1094
(三十)死症 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