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研究思路、研究意义和概念界定 1
一 问题的提出 1
二 本书的总体思路和意义 4
三 概念界定 7
第二节 文献综述 18
一 关于党的农民理论的思想来源和发展动力 18
二 关于党的农民理论的主要内容 22
三 关于党的农民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23
四 对毛泽东农民理论的反思和批评 25
五 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中国化研究的特点和不足 30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本书框架 32
一 研究方法 32
二 本书框架 35
第一章 挑战与抉择 37
第一节 遭遇中国农民:马克思主义农民观概略 37
一 马克思、恩格斯笔下的农民 37
二 列宁的农民理论 44
三 当马克思主义遭遇中国农民 48
第二节 理论引进和经验直觉:中共早期对中国农民问题的认识 51
一 两种取向的分歧:邓中夏与陈独秀的论争 52
二 理论与策略的供给:共产国际 57
三 一种新路径的探索:以毛泽东为例 62
四 早期中共农民话语的特点 67
第三节 理论自觉:党对中国农民问题认识的深化 69
一 党的六大对农民问题的认识 69
二 毛泽东的农村调查与革命实践 75
三 中国社会史论战对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中国化的贡献 84
四 理论自觉与理论转折 93
第二章 创造与转折 96
第一节 理论成熟:党的农民话语的完善 96
一 对理论成果的吸收:以《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为例 96
二 理论思维的转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03
三 话语与权力的变奏:延安的农村调查与整风运动 112
四 党的农民话语体系的成熟 123
五 党的农民话语第一次转折的特点 126
第二节 农民理论的再转折:“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127
一 历史背景的变化 128
二 话语内涵和理论来源 133
三 党的农民话语的新拐点 139
第三节 党的农民话语演变的特征与动力 142
一 党的农民话语演变的特征 143
二 党的农民话语发展演变的动力 147
第三章 民族—国家 152
第一节 农民革命与主体地位的基础: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 152
一 两种备选方案:亚细亚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五阶段论” 153
二 中国社会性质的论争:拒绝亚细亚生产方式 156
三 中国社会性质的论争:接受和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理论 166
四 矛盾:毛泽东有关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话语及其策略 170
第二节 农民主体地位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 174
一 农民主体地位的意识形态基石:民族主义 174
二 农民主体性的生成:启蒙与革命 177
三 农民主体性的生成:“传统的发明” 191
四 余论 196
第三节 农民—人民话语与民族本位的革命科学 198
一 农民—人民话语的生产 198
二 民族本位的革命科学:新民主主义理论 203
第四章 社会—阶级 208
第一节 结构—功能主义底色:党对中国农村阶级划分的演变与发展 208
一 中国农村阶级分析的起步 209
二 农村阶级分析的发展 216
三 农村阶级分析的完善 222
四 农村阶级分析的特征 227
第二节 中国农民的特征:革命与先进的辩证法 229
一 对农民阶级属性的认识 229
二 对中国农民特征的分析 234
三 革命与先进的转换与结合 238
第三节 话语实践与村庄的阶级建构 245
一 领导权:革命知识分子与话语生产 246
二 话语实践与微观社会的阶级建构:以《翻身》和《十里店》为例 251
第五章 诠释与展望 266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中国化的路径、特征、启示和展望 266
一 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中国化的路径 267
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内在紧张 277
三 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继续发展 286
第二节 从农民理论中国化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97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有的解释模式 297
二 从农民理论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解释模式 304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种补充的解释模式:承异论 307
四 继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313
结束语 317
参考文献 320
后记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