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和“中”——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 1
时间模式:“中”和“外”之间的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 9
2.“根”和“枝”——第一次鸦片战争直至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期间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 12
“根” 18
“主干”:上海 24
题外话:上海市工部局乐队的历史、结构、纲领 27
“主干”和“分枝”:上海、哈尔滨、北京及各位音乐家的生活道路 31
3.“洋为中用”——西方古典音乐在共产主义的中国(1949年~1978年) 40
1949年后中国音乐的两个阶段 42
“文化”和文化大革命 44
样板戏及其京剧的发展 47
折断了的“枝” 50
多样化在中国——历史回顾 55
开始扎根:“新音乐” 58
延安精神 64
“洋为中用” 68
歌曲 73
4.明星的时刻——西方古典音乐在改革、开放(1978年)以后的中国 75
意识形态和实践的差异——1978年后从缝隙间发展的西方古典音乐 77
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及反思民族身份:爱国主义和民族声誉 80
世界一体化——文化的差异 83
贝多芬回来了 85
公共精神的殿堂 89
新潮音乐 91
触及思想与创新——世界音乐关联域中的中国音乐(谭盾) 95
屋漏偏逢雨——中国音乐与市场经济 96
“我”的新迷信 98
崇拜与冷眼——新星 101
新、老英雄模范 102
5.两位西方古典音乐的传播者——德理格和谭抒真 105
接近和陌生——中国历史与外国人打交道 108
从皇宫到教会学校 110
德理格(1670年~1746年) 115
时异境迁:从德理格到谭抒真 117
谭抒真(1907年~2002年) 120
附录:小提琴及其制作在中国 124
6.音乐是快乐——论中国音乐的“中国性” 131
新音乐的折衷主义、音乐的智慧、断裂的认同 133
音乐里的中国智慧从何而来? 135
中国音乐的基本特性 136
音乐的意义 139
中国音乐的普遍性和“中国”性 142
文人音乐和钟子期的故事 147
7.结束语 150
参考文献 155
译后记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