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光学 第4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以谟主编;张红霞,贾大功修订
  • 出 版 社: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121251467
  • 页数:60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将基础性光学原理用于光学系统设计和像差平衡,定位于阐述光学设备的光学系统总体设计原理与光学镜头设计基础。国内还没有图书将几何光学,像差理论,典型光学系统和光学系统设计集合在一本图书中,而且《应用光学》这本书有着很好的传统,从第一稿起,就收到了良好的评价。

第一部分 几何光学 2

第1章 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和成像的概念 2

1.1 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 2

1.2 几何光学的基本定律 4

1.3 费马原理及其应用 9

1.4 马吕斯定律 11

1.5 成像的概念 11

习题 13

第2章 球面和共轴球面系统 15

2.1 光线经过单个折射球面的折射 15

2.2 单个折射球面的成像倍率、拉赫不变量 17

2.3 共轴球面系统 19

2.4 球面反射镜 21

习题 22

第3章 理想光学系统 23

3.1 理想光学系统和共线成像 23

3.2 理想光学系统的焦点与焦平面、主点与主平面、焦距、节点 23

3.3 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 26

3.4 理想光学系统的放大率 30

3.5 理想光学系统的物像关系特性曲线 33

3.6 光学系统的组合 36

3.6.1 两个光组的组合 36

3.6.2 多个光组的组合 40

3.7 透镜 42

3.8 实际光学系统焦点位置和焦距的计算 47

3.9 几种典型系统的理想光学系统性质 49

3.9.1 望远镜系统 49

3.9.2 显微镜系统 50

3.9.3 照相物镜系统 51

3.10 矩阵运算在几何光学中的应用 52

3.10.1 近轴光的矩阵表示 52

3.10.2 物像矩阵 54

3.10.3 用高斯常数表示系统的基点位置和焦距 54

3.10.4 薄透镜系统的矩阵运算 56

习题 57

第4章 平面镜和平面系统 59

4.1 平面镜成像 59

4.2 双平面镜系统 62

4.3 反射棱镜 66

4.3.1 反射棱镜的类型 66

4.3.2 屋脊棱镜 68

4.3.3 三面直角棱镜(立方角锥棱镜) 69

4.3.4 棱镜的组合 70

4.3.5 棱镜的展开及结构参数K 71

4.3.6 棱镜成像方向辨别原则 75

4.4 折射棱镜 75

4.4.1 折射棱镜的最小偏角 75

4.4.2 折射棱镜的色散 76

4.4.3 色散棱镜的形式 77

4.5 光楔 78

4.6 光学材料 79

4.6.1 透明光学材料(透射材料) 79

4.6.2 玻璃的选择 80

4.6.3 塑料光学材料 81

4.6.4 反射光学材料 82

习题 83

第5章 光学系统中的光阑 84

5.1 光阑在光学系统中的作用 84

5.2 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 85

5.3 视场光阑 88

5.4 渐晕光阑 89

5.4.1 轴外点发出光束的渐晕 89

5.4.2 消除渐晕的条件 91

5.4.3 渐晕系数 91

5.5 光学系统的景深 92

5.5.1 光学系统的空间像 92

5.5.2 光学系统的景深 93

5.6 远心光路 96

5.7 消杂光光阑 98

5.8 几种典型系统的光束限制 99

习题 102

第6章 光能及其计算 103

6.1 光通量(Luminous Flux) 103

6.2 发光强度 105

6.3 光照度和光出射度 108

6.4 光亮度 109

6.5 光通量和光亮度在光学系统中的传递、像面光照度 112

6.6 光学系统中光能损失的计算 116

6.7 光能计算 118

习题 122

第7章 颜色 123

7.1 概述 123

7.2 颜色的特征和分类 123

7.3 色光混合与格拉斯曼定律 124

7.4 颜色的匹配 125

7.5 色度学基础 125

7.6 CIE标准色度学系统 129

7.6.1 1931CIE—RGB系统 129

7.6.2 1931CIE—XYZ系统 129

7.6.3 1931CIE—XYZ色品图 134

7.6.4 光源色和物体色的三刺激值 134

7.6.5 表示颜色特征的两个量——主波长和颜色纯度 136

7.6.6 CIE1964补充标准色度学系统 137

7.6.7 CIE色度学系统表示颜色的方法 137

7.7 均匀颜色空间及色差公式 138

7.7.1 (x,y;Y)颜色空间是非均匀的颜色空间 138

7.7.2 均匀颜色空间及对应的色差公式 139

7.8 光源 140

7.8.1 表示光源颜色特性的两个参量 140

7.8.2 CIE标准照明体和标准光源 141

7.9 色光混合匹配计算 143

7.10 中国颜色体系 144

习题 146

第二部分 像差理论 148

第8章 光线的光路计算 148

8.1 概述 148

8.2 子午面内的光线光路计算 149

8.3 轴外点细光束的光路计算 154

8.4 空间光线的光路计算 157

8.4.1 通过球面的空间光线的光路计算(矢量公式) 157

8.4.2 二次曲面的空间光线的光路计算(矢量计算公式) 160

8.4.3 细光束子午焦点和弧矢焦点位置的计算 163

8.4.4 高次非球面空间光线计算(矢量计算公式) 163

8.4.5 空间光线初始数据的确定和终结公式 166

习题 169

第9章 光学系统的像差 170

9.1 轴上点球差 170

9.1.1 球差的定义及其计算 170

9.1.2 光学系统的球差分布公式 171

9.1.3 单个折射球面的球差分布系数、不晕点 173

9.1.4 单个折射球面的球差正负和物体位置的关系 174

9.2 彗差 176

9.2.1 彗差及其计算 176

9.2.2 光学系统结构形式对彗差的影响 178

9.2.3 弧矢彗差 179

9.3 像散和像面弯曲 180

9.3.1 像散(像散差) 180

9.3.2 场曲(像面弯曲) 182

9.3.3 宽光束的像散和场曲 184

9.4 畸变 184

9.5 正弦差 186

9.6 位置色差 191

9.7 倍率色差 193

9.8 像差曲线的绘制及举例 194

9.8.1 像差曲线绘制 194

9.8.2 绘制像差曲线举例 196

9.9 像差的级数展开 199

9.10 像差分布公式 204

习题 209

第10章 初级单色像差 210

10.1 初级单色像差的一般表示式 210

10.1.1 轴向像差△L' 210

10.1.2 初级垂轴像差的一般表示式 212

10.1.3 空间光线通过光学系统的像差的一般表示式 214

10.2 五种初级像差 215

10.3 具有初级像差的光束结构 219

10.4 赛得和数的表示形式 222

10.4.1 阿贝不变量表示的赛得和数 222

10.4.2 PW形式的赛得和数 224

10.4.3 薄透镜系统初级像差的PW表示式 225

10.4.4 单个薄透镜的P和W 227

10.4.5 密接双薄透镜系统的初级像差 230

习题 232

第11章 初级色差 233

11.1 消像差谱线选择 233

11.2 初级色差 234

11.3 薄透镜系统的初级色差 238

11.3.1 薄透镜系统的初级位置色差 238

11.3.2 由消色差要求决定光学系统中各透镜的光焦度分配 239

11.3.3 薄透镜系统的初级倍率色差 242

11.3.4 对几种薄透镜系统的初级倍率色差的讨论 243

11.4 二级光谱 244

11.4.1 密接双透镜系统 245

11.4.2 密接三薄透镜系统的复消色差 246

习题 248

第12章 像差综述及计算结果处理 249

12.1 概述 249

12.2 初级像差系数和光阑位置的关系 251

12.3 光阑像差与物面像差的关系 253

12.4 初级像差系数与物面位置的关系 254

12.5 折射平面和平行平板的初级像差 255

12.6 反射光学元件的初级像差 257

12.7 单个折射球面和一些典型折射光学元件的初级像差分析 259

12.8 对称式系统的像差特性 262

12.9 光学系统像差特性曲线 263

12.10 像差特性曲线的分析 266

12.11 全息术补偿像差 272

12.11.1 全息术补偿像差原理 272

12.11.2 全息术补偿像差的实例 274

习题 276

第13章 光学系统的波像差 277

13.1 概述 277

13.2 轴上点的波像差及其与球差的关系 277

13.3 轴外点的波像差及其与垂轴像差的关系 281

13.3.1 轴外点波像差表示式 281

13.3.2 轴外点波像差求解 283

13.4 波像差的一般表示式 284

13.5 参考点移动产生的波像差和焦深 286

13.6 色差的波像差表示 286

13.6.1 用(D-d)方法计算波色差 286

13.6.2 二级光谱 288

13.6.3 波色差和初级几何色差的关系 288

13.6.4 色球差 289

13.7 光学系统的像差容限 290

13.7.1 球差的容限公式 290

13.7.2 球差以外其他相差的容限公式 291

习题 291

第三部分 典型光学系统 293

第14章 眼睛 293

14.1 概述 293

14.2 眼睛构造和标准眼 293

14.2.1 眼睛的构造 293

14.2.2 标准眼 295

14.3 眼睛的调节和聚散 297

14.3.1 眼睛的调节 297

14.3.2 眼睛的聚散 298

14.4 眼睛的适应 298

14.5 眼睛的视角分辨率 299

14.6 眼睛像差的表述 301

14.6.1 眼睛像差的描述 301

14.6.2 极坐标Zernike多项式 301

14.7 人眼波前像差测量方法 303

14.7.1 基于Scheiner原理的光线追迹方法 303

14.7.2 基于Tscherning原理的网格视网膜成像方法 304

14.7.3 基于Hartmann-Shack(H-S)原理的波前传感方法 304

14.7.4 角膜波前像差的测量 305

14.8 眼睛的缺陷与校正 306

14.8.1 近视 306

14.8.2 远视 307

14.8.3 散光 307

14.9 双目立体视觉 307

14.9.1 双目视觉特征 307

14.9.2 双目空间视觉 308

14.10 体视测距原理 310

14.10.1 体视测距原理概述 310

14.10.2 体视光学系统 311

14.11 颜色视觉 311

14.11.1 简述颜色的三个基本特征 311

14.11.2 色觉现象解释 312

14.12 视觉质量的评价 313

习题 315

第15章 显微和望远光学系统 316

15.1 放大镜 316

15.1.1 放大镜的放大率 316

15.1.2 放大镜的光束限制和视场 317

15.2 显微镜系统及其特性 317

15.2.1 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318

15.2.2 显微镜的机械筒长 318

15.2.3 显微镜的孔径光阑 319

15.2.4 显微镜的视场光阑和视场 320

15.2.5 显微镜的景深 320

15.3 显微镜的分辨率和有效放大率 321

15.3.1 点源通过透镜的衍射 322

15.3.2 光学仪器的分辨率 322

15.3.3 显微镜的分辨率 323

15.3.4 显微镜的有效放大率 323

15.4 显微镜物镜 323

15.4.1 显微镜物镜的光学特性 323

15.4.2 显微镜物镜的基本类型 324

15.5 显微镜的照明系统 326

15.5.1 照明方法 326

15.5.2 暗视场照明方法 327

15.5.3 聚光镜 327

15.6 望远系统 328

15.6.1 望远镜的视觉放大率 329

15.6.2 望远镜的分辨率及工作放大率 329

15.6.3 主观亮度 330

15.6.4 望远镜的视场 331

15.6.5 望远镜的出瞳距和调焦 332

15.7 望远物镜 335

15.7.1 折射式望远物镜 335

15.7.2 反射式望远物镜 335

15.7.3 折反射式望远物镜 336

15.8 目镜 337

15.8.1 目镜的光学特性 337

15.8.2 目镜的像差特性 338

15.9 透镜转像系统和场镜 341

15.10 望远系统的外形尺寸计算 343

15.10.1 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的望远系统 343

15.10.2 带有棱镜转像系统的望远系统 344

15.10.3 带有透镜转像系统的望远系统 346

15.11 3D打印光学系统 348

15.12 3D显示光学系统 348

15.12.1 3D显示技术 348

15.12.2 3D显示光学系统 354

习题 358

第16章 摄影及投影光学系统 359

16.1 摄影系统的光学特性 359

16.1.1 分辨率(解像力) 360

16.1.2 摄影系统的光谱能量特性 360

16.1.3 几何焦深 362

16.1.4 景深 363

16.2 摄影镜头(镜头) 363

16.2.1 大孔径镜头 363

16.2.2 广角镜头 366

16.3 取景和测距系统 371

16.3.1 自动调焦的概念 371

16.3.2 照相机中的取景、测距、调焦及其综合系统的结构 373

16.4 感光胶片 375

16.4.1 感光胶片概述 375

16.4.2 感光胶片特性 377

16.5 光电传感器 379

16.6 放映和投影镜头 382

16.6.1 放映和投影镜头的特性 382

16.6.2 普通放映镜头 383

16.6.3 投影镜头 385

16.7 放映和投影系统的照明 386

16.8 太赫兹摄影光学系统 388

习题 390

第17章 自由曲面及其在光学系统中的应用 391

17.1 概述 391

17.1.1 自由曲面概念 391

17.1.2 非球面应用概述 391

17.2 非球面曲面方程 392

17.2.1 旋转对称的非球面方程 392

17.2.2 其他常见非球面方程 393

17.2.3 非球面的法线及曲率 394

17.3 非球面的初级像差 395

17.4 二次圆锥曲面及其衍生高次项曲面 396

17.4.1 消球差的等光程折射非球面 396

17.5 施密特校正器的设计 398

17.5.1 施密特校正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近似计算法 398

17.5.2 施密特校正器的精确计算法 400

17.6 柱面、超环面、离轴曲面及微结构阵列 401

17.6.1 柱面 401

17.6.2 超环面 401

17.6.3 离轴曲面 402

17.6.4 微结构阵列 402

17.7 衍射光学元件及折衍混合光学系统 403

17.7.1 概述 403

17.7.2 菲涅耳透镜(Fresnel Lens) 404

17.7.3 达曼光栅(Dammann Ggrating) 405

17.7.4 混合光学成像系统中的衍射光学元件 406

17.7.5 折衍混合光学系统 409

17.8 自由曲面 411

17.8.1 自由曲面概述 411

17.8.2 自由曲面光学元件 412

17.8.3 自由曲面的描述 412

17.9 共形自由曲面光学系统 416

17.9.1 共形光学系统概念 416

17.9.2 瞬间视场和目标视场参量对共形光学系统像差的描述 416

17.9.3 扩展形式的Wassermann-Wolf自由曲面建立像差评价体系 418

习题 420

第18章 几种特殊光学系统 421

18.1 光电接收器的主要特点 421

18.2 光电光学系统 428

18.2.1 光电能量转换系统 428

18.2.2 聚光透射接收式光电系统 430

18.2.3 光电图像转换系统 432

18.2.4 光学机械扫描系统 433

18.2.5 电视摄像和显像系统 434

18.2.6 红外夜视系统 435

18.3 光学薄膜选择 436

18.3.1 光学薄膜的概念和分类 436

18.3.2 光学薄膜的应用和选择 437

18.4 梯度折射率光学系统设计 439

18.4.1 梯度折射率光学的起源 439

18.4.2 不同梯度折射率介质中的光线方程 440

18.4.3 自聚焦透镜及其成像系统 442

18.4.4 变折射率介质的应用 446

18.4.5 光纤准直器设计示例 446

18.5 激光仪器光学系统概述 449

18.5.1 激光高斯光束的传输规律 449

18.5.2 激光光学系统的选择和计算 452

18.5.3 激光光学系统及其应用 454

18.6 光纤成像光学系统 462

18.6.1 光纤束的特点和参数 462

18.6.2 光纤成像系统的光学设计 463

18.7 中、远热红外成像基础 466

18.7.1 热红外成像基础 466

18.7.2 热红外成像光学系统的特点 467

18.7.3 红外材料 473

18.7.4 系统设计举例 476

18.8 紫外(UV)光学系统概述 477

18.8.1 概述 477

18.8.3 紫外光学系统示例 479

18.9 复眼仿生光学系统 482

18.9.1 生物复眼 482

18.9.2 多孔径光学系统设计 483

18.10 自适应光学系统 496

18.10.1 自适应光学系统及其分类 496

18.10.2 自适应光学系统举例 497

习题 509

第四部分 光学设计 511

第19章 以初级像差求取光学系统的初始结构 511

19.1 光学系统的基本像差参量及其规化 511

19.1.1 光学系统的基本像差参量 511

19.1.2 反向光路计算和正向光路计算的P和W之间关系 514

19.1.3 用P,W,C表示的初级像差系数 514

19.2 双胶合透镜组P∞,W∞和CI与结构参数的关系 515

19.2.1 双胶合透镜组的基本像差参量 515

19.2.2 双胶合透镜组玻璃的选择 517

19.3 单薄透镜的P∞,W∞,CI和结构参数的关系 519

19.4 用PW方法求解简单物镜的结构 521

习题 529

第20章 光学系统设计示例 531

20.1 中倍平场显微物镜设计 531

20.1.1 用PW方法进行中倍平场显微物镜设计 531

20.1.2 对各透镜组PW规范化 533

20.2 双高斯型物镜设计 542

20.2.1 摄影物镜设计的一般原则 542

20.2.2 双高斯型物镜初始结构参数的确定 543

20.2.3 双高斯物镜设计实例 546

20.3 变焦距物镜 556

20.3.1 变焦距物镜的概况 556

20.3.2 二组元机械补偿变焦系统的高斯光学 558

20.3.3 二组元机械补偿变焦距物镜设计 565

20.3.4 凸轮曲线计算 569

习题 573

第21章 系统设计的像质评价 574

21.1 概述 574

21.2 瑞利判断用于光学系统像质评价 574

21.3 中心点亮度 575

21.4 分辨率 576

21.5 点列图 576

21.6 边界曲线 577

21.7 光学传递函数 578

21.7.1 光学传递函数的基本概念 578

21.7.2 光学传递函数的表达式 581

21.7.3 光学传递函数在像质评价中的应用 584

习题 589

第22章 像差自动平衡 590

22.1 概述 590

22.2 像差自动平衡评价函数 590

22.3 阻尼最小二乘法光学自动设计原理 593

22.3.1 阻尼最小二乘法原理 594

22.3.2 阻尼最小二乘法 595

22.3.3 阻尼最小二乘法的特点 596

22.4 光学设计软件及流程 599

22.4.1 ZEMAX 599

22.4.2 CODE V 601

22.5 像差自动平衡计算实例 602

22.5.1 中倍平场显微物镜设计 602

22.5.2 双高斯型物镜设计 603

22.5.3 变焦距物镜设计 605

习题 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