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词序和词序演变 3
1.0 概说 3
1.1 上古汉语的词序 5
1.1.1 名词作宾语 5
1.1.2 代词作宾语 8
1.1.3 否定+宾动>否定+动宾(“之知”与“知之”) 15
1.1.4 讨论 18
1.2 宾动结构和动宾结构 19
1.2.1 “名词词组+以”和“以+名词词组” 20
1.2.2 “是+动词”和“动词+是” 22
1.2.3 上古汉语和上古汉语后期的“是以”和“以是” 24
1.2.4 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对比 27
1.2.5 传世文献及后世注释文本的对比 30
1.2.6 “是”的演变:从指示代词到系词 31
1.3 前置词与后置词 35
1.3.1 “於/于”在“地点词+於/于”里的地位 36
1.3.2 “中”在“中+地点词”里的地位 38
1.3.2.1 “名词[+时间]+中”和“中+名词[+时间]” 38
1.3.2.2 “名词[+地点]+中”和“中+名词[+地点]” 41
1.4 趋向动词的语序 43
1.4.1 趋向动词及其语法化 45
1.4.2 去+名词[+地点]:“离开某地”>“去某地” 48
1.4.3 “東去”和“向東去” 51
1.4.4 “?、去”和动词的体 54
1.5 暂时的结论 60
第二章 上古汉语里动词的指向 62
2.0 概说 62
2.1 语音与形态方面的证据 63
2.2 词序的作用 68
2.3 “於”标记动词时的指向 76
2.3.1 “於”、“于”的来源 77
2.3.2 “於”的功用 81
2.3.3 “於”的隐与现 85
2.3.4 从音位学的角度讨论 96
2.3.5 初步解释 97
2.4 被动标记 98
2.4.1 “施受同辞” 98
2.4.2 一个句式,两个指向 102
2.4.3 被动句的形成 108
2.5 结论 110
第三章 上古汉语的使动结构 112
3.0 概说 112
3.1 上古汉语中不同手段的并存 113
3.1.1 上古汉语中语音和形态表示使动 113
3.1.2 词汇表示使动 117
3.1.3 句法表示使动 120
3.2 比较“使”和“令” 124
3.3 比较“使”和“讓/叫” 129
3.4 动词“使”的语法化 133
3.5 与使动相关的新兴句式(“把”字句和“被”字句) 138
3.5.1 使动与“把”字句 139
3.5.2 使动与“被”字句 141
3.6 结论 145
第四章 补语结构的形成 146
4.0 概说 146
4.1 前人的论述 147
4.2 现代汉语“动词1+动词2”的分布 150
4.2.1 出现在“动词1”位置的动词 151
4.2.2 不能出现在“动词1”位置的动词 152
4.2.3 “动词1”的句法及语义限制 154
4.2.4 出现在“动词2”位置的动词 156
4.3 上古汉语里的单音节动词和两个单音节动词连用 157
4.4 “动词2”的语义特征对动补结构形成的影响 161
4.4.1 汉代时“动词2”的语义特征 161
4.4.2 中古汉语时期“动词2”的语义特征 169
4.5 “动词1+宾语+动词2”句式 172
4.6 谈“破” 174
4.6.1 “破+名词”与“名词+破” 174
4.6.2 “破”的重新分析:从动词到形容词 179
4.6.3 “动词1+动词2”中“破”的句法位置 181
4.6.4 现代汉语动补结构里的“破” 186
4.7 结论 187
第五章 上古汉语里的否定式 189
5.0 概说 189
5.1 上古汉语里的否定系统 191
5.1.1 p/f系列的否定式 191
5.1.2 m/w系列的否定式 196
5.2 否定系统的简化 204
5.3 比较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無”替代“亡” 206
5.4 “無”与“毋”的合并 216
5.5 “勿”替代“毋” 223
5.6 否定词“莫” 229
5.7 从表达时间到表达情态 231
5.8 从形态的角度讨论问题 234
结论 239
附录:中国历史纪年简表 242
参考文献 243
例句来源 255
索引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