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经济史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罗仲言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1947
  • ISBN:
  • 页数:252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导论 1

第一章 中国经济进程之大势 1

第二章 中国经济进步之实质 6

第一节 经济领域之广度伸张 6

第二节 经济重心之深度开发 7

第三节 人口数量之增殖及其品质的淳固 9

第四节 经济技艺之精进 11

第五节 政制统一与民族创化之优势 12

第三章 中国经济史之特性 15

第四章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同之远景 17

第二篇 原始经济:史前期至夏 19

等一章 中国经济生活之起源 19

第二章 传说中之经济创制者 20

第三章 对于经济创制传说之批评 22

第四章 从考古学观察中国之原始经济 24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经济状况之推测 24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及其经济生活之剖视 25

一、新石器之发现 25

二、新石器时代年代之推定 26

三、新石器时代中国部族之分布及其经济活动区域 26

四、新石器时代之经济生活 27

第三节 金石兼用时代之夏 30

第五章 结谕 33

第三篇 封建王国经济:殷与西周 35

第一章 概论 35

第二章 经济领域 36

第三章 公田制 37

第一节 公田之发生 37

第二节 公田划分之形式 38

第三节 公田制之生产力及农民之负担 39

第四节 公田制下之自由农夫 40

第五节 井田主义 42

第四章 封君政治 44

第一节 封君政治发生之原理 44

第二节 封建王国之建立 44

一、殷以前之原始封君 44

二、殷为初期封建王国 45

三、西周封建之系统化 46

第三节 封君政治组织 46

一、封建之意义 46

二、封君政治之组成:王室与诸侯 46

第四节 宗法系统与封君政治之关系 48

第五节 诸侯对王室之义务 49

一、朝聘 49

二、贡赋 49

三、工役 49

四、勤王 49

第六节 王之权力 49

第五章 农业时代 52

第一节 重农之政 52

一、农业状况 52

二、重农之政 53

三、历法 54

第二节 农业技术 55

一、耒耜 56

二、自耦耕到牛犁 56

三、其他农器 56

第三节 农产品 57

一、黍稷 57

二、粟菽麦稻麻梁 57

第四节 蚕桑 59

第六章 经济分业与官府工肆 61

第一节 分业 61

第二节 职业定位化 62

第三节 官府工肆 62

第七章 铁之发现 63

第一节 铁发现之意义 63

第二节 中国用铁时代之推定 63

第八章 经济诸技艺 65

第一节 冶金与金属制造 65

第二节 玉工 66

第三节 漆工 67

第四节 酿造 67

第五节 建筑 68

第九章 交通 70

第一节 舟与车 70

第二节 陆水运路 71

第三节 域外交通 72

第十章 自贝至金属货币 74

第十一章 经济行政 76

第十二章 王国财政 78

第一节 赋税 78

一、封君地租 78

二、九州之赋与王畿九赋 79

三、春秋战国诸侯租税之变迁 81

第二节 军赋 81

第三节 盐铁之征 83

第四节 关税及市税等 84

一、关税 84

二、市税 85

第五节 贡 86

第六节 徭役 87

第七节 制用之政 88

一、九式 88

二、量入为出 88

第八节 财政官制 89

一、理财 89

二、会计 89

第四篇 自王国经济到帝国经济之过渡时代:春秋战国 91

第一章 概论 91

第二章 春秋战国间经济变迁之大势 93

第一节 封建经济均衡的变动 93

第二节 新兴经济区域 94

第三节 各大领域经济 95

一、齐 95

二、燕 96

三、赵 96

四、楚 97

五、秦 97

第三章 铁生产之激增及广泛应用 99

第一节 铁之应用范围 99

一、兵器 99

二、农工器具 100

三、铁之其他用途 100

第二节 铁矿经营 101

第四章 农业改造 102

第一节 深耕熟耨 102

第二节 施肥辨土 102

第三节 水利建置 103

一、沟洫之制 104

二、凿渠事业 104

第五章 从公田制到土地私有制 106

第一节 公田制败坏之原因 106

一、经济方面的原因 106

二、政治变动方面的原因 107

第二节 土地私有制之完成 109

第六章 九州之经济地理 110

第一节 九州释名 110

第二节 九州之物产 110

第七章 商业勃兴 115

第一节 商业发生之原动力 115

第二节 商业之特性 116

第三节 城市之起源与发达 117

第四节 各国之商业 118

一、周 118

二、齐 118

三、晋(韩赵魏) 119

四、楚(包吴越) 119

五、秦 120

第五节 工商理论 121

第八章 货币与信用 122

第一节 货币 122

一、珠玉 122

二、黄金 122

三、刀布 123

第二节 信用 123

第三节 轻重理论 125

第九章 封建王国经济之中落 126

第五篇 秦汉帝国经济 129

第一章 概论 129

第二章 秦之统一中国及其经济方略 132

第一节 商鞅之耕战方路 132

第二节 秦始皇帝之统一方略 134

一、民族合一 134

二、政制集中 135

三、土地改革完成 135

四、交通统一 135

五、水利统一 135

六、财政统一 136

七、货币统一 136

八、度量衡统一 136

九、文字统一 136

第三章 帝国经济领域之统一与开拓 139

第一节 秦汉经济区域之统一 139

第二节 帝国经济疆域之开拓 140

一、东北 140

二、北方 142

三、西南 144

四、西方 145

第四章 农家 147

第一节 重农理论 147

第二节 重农政策之实施 149

一、劝课农桑 149

二、减赋轻税 149

三、人口奖励 150

四、改进农业经营 150

五、安定农村 155

六、实行贵粟之令 156

第三节 园艺 156

第四节 木材与竹 158

第五章 国防经济之移民与屯田 160

第一节 移民 160

一、秦之移民 160

二、汉之移民 161

第二节 屯田 161

第六章 渔业 164

第七章 矿冶 165

第一节 黄金 165

第二节 铜 166

(附)汉金属矿产分布表 166

第三节 丹砂 169

第四节 墨井与盐井 170

第八章 工艺 171

第一节 铜器 171

第二节 蚕丝 172

第三节 纺织刺绣 172

第四节 文化器材 173

一、纸 173

二、笔 174

三、墨 174

四、仪器 175

第九章 建筑 176

第一节 长城 176

第二节 宫殿陵墓 177

一、秦宫殿 177

二、汉宫殿 178

三、陵墓 179

第十章 交通 181

第一节 国内交通 181

一、官道 181

二、驿政 182

三、水道 183

第二节 国外交通 184

一、通西域诸国之路 184

二、通西南海上诸国之路 185

三、通大秦之路 186

四、通日本之路 186

第三节 中外交通之影响 187

第十一章 商业 189

第一节 国内商业 189

一、长安 190

二、洛阳 191

三、临淄 191

四、宛 192

五、成都 192

六、其他都市 192

第二节 国际商业 192

一、对匈奴贸易 193

二、对西域诸国之贸易 193

三、对印度及南洋诸国贸易 194

四、对东北乌桓与鲜卑贸易 194

第二节 经济上之千户侯 194

一、素封之形成 195

二、素封之收入 196

三、素封诸人物 196

第十二章 算学 199

第一节 计算方法之演进 199

第二节 天算 200

第十三章 汉武之经济政策 201

第一节 盐铁专卖 201

第二节 均输平准 204

一、均输平准之思想 204

二、均输平准之实施 205

三、均输平准评价 206

第三节 榷酤 207

第十四章 新朝之经济改革政策 208

第一节 王田制 208

第二节 五均 210

一、市平 210

二、收滞货 210

三、平市 210

四、赊货 210

五、贷本 211

第三节 六筦 211

第十五章 帝国财政 212

第一节 支出 212

一、国家政费 212

(附)西汉官吏俸禄表 215

东汉官俸表 217

二、皇室用费 219

第二节 收入 220

第三节 赋税与徭役 221

一、田租 221

二、算赋 222

三、口赋 222

四、王侯赋敛 222

五、徭役及更赋 223

六、工商业税 224

七、六畜税 226

八、山泽之税 226

九、游惰税 227

十、卖爵赎罪 227

十一、酎金律 228

十二、蛮夷之特殊赋税制 229

第十六章 自二级币制至复合币制 230

第一节 秦与西汉之币制 230

一、黄金 230

二、钱币 231

三、白金 232

四、皮币 232

第二节 新朝之币制改革 233

第三节 东汉恢复西汉旧制 234

第四节 外币 234

第五节 关于货币制度诸问题 235

第十七章 度量衡 238

第一节 度量衡之标准及其变迁 238

第二节 度量衡之管制 239

第十八章 经济与财政官制 240

第一节 财政系统 240

第二节 皇室财政 241

第三节 上计之制 242

第十九章 户口 244

第一节 两汉户口及其变迁 244

(附)两汉户口总数表 244

第二节 户口之分布 246

(附)东汉北方各大郡人口减少表 247

东汉南方各大郡人口增加表 249

东汉极边之郡人口增减表 251

第三节 户口与垦田 251

(附)两汉户口与垦田关系变动表 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