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大学生素质教育理论 3
第一章 概论 3
第一节 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 3
一、素质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 3
二、素质与素质教育的涵义 5
三、国外对素质与教育的理解和实践 6
第二节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8
一、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8
二、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9
三、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9
四、素质教育的基础性 9
五、素质教育的层次性 10
六、素质教育的综合性 10
第三节 素质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11
一、素质教育的内容 11
二、素质教育的方法 12
三、素质教育的途径 13
第二章 素质教育的立论基础 16
第一节 素质教育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16
一、教育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基础 16
二、素质教育是教育学理论深化的实践基础 19
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素质教育 20
第二节 素质教育的人才学理论基础 21
一、人才学的核心思想是提高人才的素质 21
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22
三、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23
第三节 素质教育的未来学理论基础 25
一、未来学重视人的素质教育 25
二、未来学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26
第三章 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动态 28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素质理念 28
一、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素质教育观念 28
二、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实践 32
第二节 西方传统的教育理念 33
一、历史背景 33
二、多样化的西方教育理念 34
第三节 当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动态 36
一、当代西方教育观念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成果 36
二、当代中国素质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柱 39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 43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43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的思想 43
二、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指导意义 46
第二节 毛泽东的教育思想 46
一、毛泽东对教育的论述 46
二、毛泽东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49
第三节 邓小平的教育思想 50
一、邓小平对教育的论述 50
二、邓小平教育思想是中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52
第四节 江泽民的素质教育思想 53
一、江泽民在素质教育方面的论述 53
二、江泽民素质教育论述的重要现实意义 54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统一性、科学性、发展性和时代性 55
第五章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宗旨与目标评价 57
第一节 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 57
一、国民素质是综合国力的核心 57
二、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 59
第二节 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为切入点 60
一、文化素质教育的历史背景 60
二、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61
三、中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现状 61
四、21世纪对中国大学生素质的要求 62
五、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施的途径 62
第三节 素质教育的政策导向 63
一、素质教育工作的起步与推进 63
二、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政策与策略 65
第四节 素质教育的目标评价 67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的意义与评价依据 67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7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的原则 68
四、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的组织实施 69
第六章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70
第一节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70
一、政治素质培养 70
二、思想素质培养 71
三、道德素质培养 72
第二节 文化素质培养 72
一、构建一个好的课程体系 72
二、通过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环境来达到文化素质养成的目的 73
三、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73
第三节 业务素质培养 74
一、加强教学改革与建设 74
二、变革教育思想与教育技术 74
三、大力培养大学生高度综合的创新意识 74
第四节 身体、心理素质培养 76
第五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77
一、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77
二、校园文化是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 78
三、科学实验与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 79
四、培养高素质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81
第七章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沿革、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82
第一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沿革与现状 82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背景 82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四个阶段 85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现状 86
第二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87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理论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88
二、大学生素质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尚存在一定差距 88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估有待进一步科学化 89
第八章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建设 91
第一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91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 91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点 93
三、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95
第二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 97
一、国外素质教育的发展 97
二、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 101
第三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建设 103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03
二、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106
第二部分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培养 111
第一章 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与培养 111
第一节 思想素质概述 111
一、思想素质及其作用 111
二、优良思想素质的主要内容 113
三、培养优良思想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122
第二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25
一、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125
二、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 133
三、确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38
第三节 人生成长与人际交往 145
一、学会成功交往 145
二、协调人际关系 154
三、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162
第四节 树立正确的理想观 167
一、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167
二、树立科学的人生信仰 172
三、理想的升华与现实的实践 175
第二章 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与培养 178
第一节 政治素质概述 178
一、政治素质及其作用 178
二、大学生应具备的政治素质 180
三、培养优良政治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18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观 188
一、社会主义“三基”教育 189
二、“三讲”、“三个代表”教育 192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98
四、崇尚科学,拒绝邪教 199
第三节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 205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与结构 206
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新时期的统一 209
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 212
第三章 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与培养 214
第一节 社会主义道德及其特征 214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影响 214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218
三、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223
四、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226
第二节 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229
一、爱国守法 230
二、明礼诚信 231
三、团结友善 233
四、勤俭自强 235
五、敬业奉献 236
第三节 社会公德 238
一、社会公德及其基本特征 238
二、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 241
三、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必要性及途径 242
第四节 自然环境道德 246
一、自然环境道德产生的必然性 246
二、自然环境道德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247
三、自然环境道德的基本原则 248
四、践履自然环境道德 250
第五节 科技道德 253
一、科学技术活动的宗旨 253
二、科学技术发展引出的若干道德问题 256
三、科学技术工作者的道德责任 265
第六节 职业道德 268
一、职业道德是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 268
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 270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 271
四、职业道德范畴 273
五、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主要规范 278
六、职业道德的选择 288
第七节 爱情婚姻家庭道德 291
一、爱情道德 291
二、家庭伦理道德 296
三、我国现实家庭道德分析 300
第八节 健康道德 303
一、健康及其标准 303
二、健康是一种道德义务 307
第九节 发扬传统美德培养良好 310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内容 310
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 316
三、继承和发扬革命道德传统 320
四、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 321
第四章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与培养 326
第一节 树立和培养法律意识 326
一、法律的产生、本质及其社会功能 326
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329
三、“依法治国”方略 331
第二节 我国法的创制和实施 334
一、我国法的基本精神 334
二、我国法的创制 334
三、我国法的实施 338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建立 341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 341
二、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342
三、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终止 343
第四节 宪法法律制度 344
一、宪法概述 344
二、我国的基本国家制度 347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54
四、我国国家机关的设置及职权 361
第五节 民事法律制度 363
一、民法概述 363
二、民事主体与民事法律行为 365
三、民事权利 371
四、婚姻与继承法律制度 377
五、民事责任与诉讼时效 386
第六节 刑事法律制度 390
一、刑法概述 390
二、犯罪 393
三、刑罚 406
第五章 大学生知识素质教育与培养 412
第一节 知识素质概述 412
一、知识及其作用 412
二、21世纪人才应具备较高的知识素质 415
三、大学生知识素质的提高 419
第二节 中外重大历史事件 426
一、国内重大历史事件 426
二、国外重大历史事件 432
第三节 中外名人简介 435
一、国内名人 436
二、国外名人 439
第四节 中外重要民间节日 442
一、国内重要民间节日 442
二、国外重要民间节日 445
第五节 中外名胜简介 447
一、国内名胜 447
二、国外名胜 450
第六节 西方哲学思想 451
一、古希腊罗马哲学 451
二、中世纪欧洲哲学 455
三、16至18世纪的欧洲哲学 457
第七节 宗教知识 463
一、宗教的起源、发展与存在的根源 463
二、世界三大宗教 465
三、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 471
第六章 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与培养 475
第一节 科学素质概述 475
一、科学素养概念的由来和发展 475
二、科学素养的特征和结构 480
三、科学素养的标准 489
四、科学素养的内容 492
五、如何使自己具有科学素S养 515
第二节 现代科学技术知识 532
一、信息科学技术 532
二、能源科学技术 546
三、资源环境科学技术 550
四、材料科学技术 561
五、制造技术及交通运输技术 568
六、化学化工科学技术 581
七、农业科学技术 594
八、医药卫生与健康 610
九、交叉领域及其他 621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常识 629
一、四大发明 630
二、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 631
三、医学方面的成就 633
四、农学的成就 635
五、数学的成就 636
六、建筑方面的成就 638
七、水利的成就 639
八、机械制造的成就 640
九、纺织的成就 641
十、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 641
第七章 大学生文学素质教育与培养 645
第一节 中国文学史 645
一、古代文学史简介 645
二、近代文学史简介 653
三、现代文学史简介 653
第二节 文学作品欣赏示例 659
一、诗歌作品欣赏示例 659
二、散文作品欣赏示例 671
三、小说作品欣赏示例 680
四、戏剧作品欣赏示例 690
第三节 中国文学常识 699
一、先秦两汉时期 704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709
三、隋唐时期 712
四、宋元时期 722
五、明清时期的重要作家及作品 729
六、近现代重要作家及作品 734
第四节 外国文学常识 740
一、古希腊罗马文学 740
二、中世纪文学 743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 748
四、17—18世纪的欧洲文学 755
五、19世纪欧美文学 760
六、20世纪欧美文学 767
七、东方文学 771
第八章 大学生能力素质教育与培养 775
第一节 能力素质概述 775
一、能力及能力素质 775
二、能力素质在大学生成才中的作用 775
第二节 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及培养途径 776
一、学习能力 776
二、创新能力 777
三、合作能力 780
四、人际交往能力 780
五、组织管理能力 783
六、表达能力 783
七、适应能力 785
八、实际操作能力 787
九、抗挫折能力 789
第九章 大学生思维素质教育与培养 793
第一节 思维与思维素质 793
一、思维及其类型 793
二、思维素质及其结构 795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具备良好思维素质的重要性 798
一、良好思维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798
二、良好的思维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802
第三节 大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 803
一、要有正确的思维态度 803
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804
三、着力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804
四、科学用脑 807
第十章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与培养 808
第一节 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 808
一、大学生创造力开发的重要性 808
二、大学生创造力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809
三、影响开发大学生创造力的障碍 811
第二节 创造原理与创造技法 813
一、创造原理 814
二、创造技法 823
第三节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与 837
一、创造性思维概述 837
二、创造性思维的类型 840
三、创造性思维的突变方式 843
四、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851
第四节 创造品格的培养与大学生创造力开发 855
一、创造品格概述 855
二、创造品格的培养 860
第五节 课堂教育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873
一、实行创造性课堂教育的必要性 873
二、创造性课堂教育的实现 879
三、为创造性课堂教育的实现创造条件 892
第六节 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899
一、校园文化概述 899
二、第二课堂活动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908
三、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914
第七节 学校管理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920
一、学校管理概述 920
二、教学管理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925
三、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930
四、宿舍管理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936
第八节 大学生创造力测评 939
一、大学生创造力测评的意义和原则 939
二、创造力测评的内容 942
三、创造力测评的方法 944
第十一章 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与培养 951
第一节 概论 951
第二节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特殊反映 956
第三节 艺术是主体生命的审美创造 959
一、客观生活的两重属性 959
二、间接生活是开阔艺术家审美视界的重要因素 963
第四节 艺术观察力 970
一、艺术观察是审美主客体的初级融合 970
二、艺术观察的心理定势 971
三、艺术观察的情感性与彻底性 972
第五节 艺术想像力 976
一、艺术想像的涵盖与表现 976
二、艺术想像的特点 979
第六节 艺术创造思维能力 985
一、艺术创造力的涵盖 985
二、把握艺术创造思维活动的本然秩序 985
三、创造能力在感知事物过程中的表现 989
四、从两位欧美摄影家的“极端”创作与表现中看 993
第七节 音乐艺术欣赏 996
一、音乐欣赏基础知识 996
二、音乐作品赏析示例 1003
第八节 书法艺术欣赏 1006
一、书法概述 1006
二、文房四宝 1007
三、学书四法 1009
四、书法作品欣赏示例 1011
第九节 绘画艺术欣赏 1012
一、中国绘画 1012
二、西方绘画 1015
三、绘画作品欣赏示例 1019
第十节 雕塑艺术欣赏 1021
一、什么是雕塑 1021
二、雕塑的分类 1023
三、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 1024
四、雕塑艺术欣赏要点 1025
五、雕塑作品欣赏示例 1027
第十一节 舞蹈艺术欣赏 1029
一、什么是舞蹈 1029
二、舞蹈的分类 1029
三、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1030
四、舞蹈艺术欣赏要点 1031
五、舞蹈作品欣赏示例 1033
第十二节 影视艺术欣赏 1035
一、什么是影视艺术 1035
二、影视艺术的分类 1036
三、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1037
四、影视艺术欣赏要点 1039
五、影视作品欣赏示例 1041
第十二章 大学生审美素质教育与培养 1044
第一节 审美概述 1044
一、审美基础 1044
二、绝对美与相对美 1047
三、美感 1050
四、审美心理 1055
第二节 大学生审美价值观 1059
一、真、善、美统一的社会价值观 1060
二、天人合一的自然审美观 1062
三、为我所用的艺术审美视 1063
四、扭曲的审美价值 1065
第三节 大学生审美心理活动 1067
一、大学生审美心理概述 1067
二、大学生审美直觉 1074
三、大学生审美心理活动三境界 1077
第四节 大学生审美心理机制 1082
一、心理机制与审美心理机制 1082
二、大学生审美心理机制 1085
三、影响大学生审美心理发生的因素 1090
四、大学生审美心理的动力机制 1093
第五节 大学生的文学审美 1096
一、大学生文学审美的特征 1097
二、大学生文学审美的价值 1101
三、大学生文学审美的批评 1104
第六节 大学生的音乐审美 1107
一、大学生音乐审美的特征 1108
二、大学生音乐审美的作用 1111
三、大学生音乐审美的趋势 1116
第七节 大学生的舞蹈审美 1120
一、大学生舞蹈审美的特征 1121
二、大学生舞蹈审美的作用 1126
第八节 大学生的摄影审美 1130
一、大学生摄影审美的特征 1131
二、大学生摄影审美的作用 1134
三、大学生摄影审美的趋势 1139
第九节 大学生的影视审美 1143
一、大学生影视审美的特征 1143
二、大学生影视审美的作用 1148
三、大学生影视审美的趋势 1152
第十节 大学生的戏剧审美 1157
一、大学生与戏剧审美 1158
二、大学生戏剧审美的作用 1164
三、加强大学生戏剧审美,培养戏剧艺术的知音 1168
第十一节 大学生审美心理透视 1172
一、大学生情趣审美 1172
二、大学生生活中的审美心理 1174
三、大学生学习中的审美心理 1181
四、学习效果的审美愉悦 1185
第十二节 大学生审美心理培育 1186
一、大学生心理美育的含义和特点 1186
二、大学生心理美育的实施原则 1191
三、大学生心理美育的培养及其功能 1194
第十三章 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培养教育 1200
第一节 健康新概念 1200
一、WHO的健康观 1200
二、健康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辩证统一 1201
三、“完满康强”的健康观 1201
第二节 大学生生理发展的特征 1201
一、大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 1202
二、身体素质良好的具体体现 1203
第三节 影响身体素质的因素和行为 1203
一、影响身体生长发育的因素 1203
二、个体危害健康的行为 1205
三、不良生活方式 1208
第四节 增强身体素质的途径 1209
一、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1209
二、体育锻炼 1212
三、积极的休息与睡眠 1213
四、心理平衡 1214
第十四章 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培养教育 1216
第一节 概论 1216
一、心理与心理素质 1216
二、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1219
三、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1224
第二节 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1227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1227
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变化及类型 1232
三、大学生完善自我的途径与方法 1237
第三节 有效的情绪调节与管理 1240
一、情绪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1240
二、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及面临的困惑 1247
三、大学生的情绪自我管理与调节 1252
第四节 挫折应对与意志力培养 1255
一、大学生常见挫折及特点 1255
二、挫折的性质及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 1261
三、挫折应对的策略与方式 1265
四、意志力培养与提高挫折承受力的途径和方法 1267
第五节 塑造良好的个性 1269
一、大学生的个性及对成才的影响 1270
二、影响大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277
三、大学生优化个性的途径与方法 1280
第六节 学习心理与创造思维 1285
一、大学生的学习及特点 1285
二、与大学生学习心理有关的学习理论 1288
三、积极学习心态的培养和有效学习方法的习得 1291
四、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93
第七节 沟通与人际交往 1296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及其交往特点 1296
二、人际交往的理论 1300
三、成功交往能力的提高与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 1305
第八节 性心理与性健康 1308
一、大学生的性心理困惑 1308
二、性心理发展的理论 1313
三、大学生性健康的维护 1315
第九节 恋爱心理与爱的能力培养 1321
一、爱情 1322
二、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及其困扰 1323
三、如何培养爱的能力 1330
第十节 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1333
一、了解常识,积极规划 1333
二、认识自我,明确目标 1339
三、调整心态、积极竞争 1344
第十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预防 1350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350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特点 1351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354
四、增进心理健康和预防心理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1356
第十五章 大学生公关素质与培养教育 1360
第一节 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理论 1360
一、公共关系的含义 1360
二、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 1364
三、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 1364
四、公共关系的职能 1366
五、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1369
六、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 1370
第二节 大学生应具备的公共关系素质 1371
一、较强的公共关系意识 1371
二、合理的知识结构 1373
三、超众的才能 1375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 1377
第三节 礼仪在公共关系和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1381
一、礼仪在公共关系中的作用 1381
二、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1383
第四节 礼仪概述 1385
一、礼仪的含义 1385
二、礼仪的特征 1387
第五节 仪表礼仪 1391
一、面容清洁精神饱满 1392
二、口腔清洁无异味 1395
三、头发干净整齐 1395
四、手干净整洁 1398
五、服饰鞋帽整洁干净 1398
六、无不良习惯 1398
第六节 仪容礼仪 1398
一、表情礼仪 1398
二、化妆礼仪 1402
第七节 仪态礼仪 1407
一、站姿礼仪 1407
二、落座礼仪 1409
三、行走礼仪 1410
四、手势礼仪 1412
第八节 服饰礼仪 1414
一、着装的基本原则 1415
二、着装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1420
三、着装的基本礼仪 1424
第九节 语言礼仪 1428
一、语言礼仪的基本要求 1429
二、语言礼仪在公关交际中的运用 1433
三、提高语言礼仪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1438
第十节 相识的礼仪 1441
一、介绍的礼仪 1441
二、握手的礼仪 1445
三、使用名片的礼仪 1448
第十一节 交往的礼仪 1449
一、拜访约会的礼仪 1449
二、待客的礼仪 1453
三、敬烟奉茶的礼仪 1455
四、探视病人的礼仪 1457
五、馈赠的礼仪 1458
六、餐饮礼仪 1463
七、舞会礼仪 1469
八、使用电话的礼仪 1472
九、交往空间礼仪 1476
第十二节 校园礼仪 1478
一、课堂礼仪 1478
二、宿舍礼仪 1480
三、图书馆礼仪 1482
四、集会礼仪 1482
第十三节 求职应聘礼仪 1483
一、明确目标,正确定位 1483
二、求职应聘前的准备 1490
三、求职面试的礼仪 1494
四、工作伊始的礼仪 1496
第十六章 大学生安全素质与培养教育 1498
第一节 校园安全与大学生活 1498
一、大学生活的特点 1498
二、大学生活常见安全问题 1504
第二节 校园盗窃案的类型及预防对策 1508
一、学生宿舍盗窃 1508
二、教室盗窃 1511
三、校园及公共场所盗窃 1513
三、校园盗窃案的处置 1515
第三节 校园常见诈骗案的类型及预防对策 1516
一、学生宿舍诈骗 1516
二、校园公共场所诈骗 1518
三、校外诈骗 1520
第四节 抢劫、抢夺案的类型及预防对策 1522
一、抢劫、抢夺犯罪的成因,特点、特征、类型及方式 1522
二、抢劫、抢夺案件的预防对策 1526
第五节 校园流氓滋扰案的类型及预防对策 1529
一、暴力滋扰 1529
二、性滋扰 1531
三、通讯滋扰 1534
第六节 校园火灾的类型及预防对策 1536
一、校园火灾的特点和类型 1536
二、校园火灾的预防 1539
三、校园火灾的扑救 1542
四、国家消防法规定的义务和责任 1545
第七节 交通及出行安全 1546
一、乘坐交通工具的安全防范 1546
二、外出旅游的安全防范 1548
三、外出实习的安全防范 1551
第八节 生活安全 1551
一、生活消费中常见安全问题及预防对策 1551
二、人际交往中常见安全问题及预防对策 1556
三、体育运动中常见安全问题 1559
第九节 社会活动安全 1561
一、大型公共活动安全 1561
二、社团活动中常见安全问题 1564
三、勤工俭学中常见安全问题 1567
四、宗教活动中常见安全问题 1569
第十节 国家安全与涉外安全 1574
一、国家安全常识 1574
二、涉外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1577
三、涉外保密常识 1579
第十一节 计算机网络安全 1583
一、网络社交安全 1583
二、利用计算机网络违法犯罪的预防对策 1586
三、防范计算机病毒 1591
第十二节 就业安全 1593
一、就业准备阶段常见安全问题 1593
二、择业阶段常见安全问题 1595
三、试工阶段常见安全问题 1597
第三部分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估标准 1601
第一章 教育评价的一般过程 1601
第一节 教育评价的准备阶段 1601
一、组织准备 1601
二、人员准备 1601
三、方案准备 1601
四、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在准备阶段的心理现象与调控 1603
第二节 教育评价的实施阶段 1605
一、实施阶段 1605
二、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在实施阶段的心理现象与调控 1607
第三节 教育评价结果的处理与反馈阶段 1610
一、评价结果的处理和反馈 1610
二、评价者在评价结果处理阶段的心理现象及调控 1611
三、被评价者在评价结果处理阶段的心理现象与调控 1613
第二章 编制教育评价标准的方法 1616
第一节 编制教育评价标准的依据 1616
一、教育目的与目标的区别和联系 1616
二、教育目标与教育活动及教育评价的关系 1617
三、教育目标和评价目标 1617
四、教育目标的结构 1617
五、中外学生发展目标的比较 1619
第二节 设计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1622
一、指标 1622
二、设计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程序和技术 1623
第三节 制定教育评价基准的方法 1627
一、教育评价基准 1627
二、教育评价基准的种类及其特点 1628
三、教育评价基准的选择 1629
第三章 收集教育评价信息的方法 1630
第一节 测验法 1630
一、测验法的性质 1630
二、测验的定义 1630
三、测验的类型 1631
四、测验的信度 1631
五、测验的效度 1633
六、测验项目的分析 1634
七、测验的编制和实施 1636
八、测验法的主要优缺点 1637
第二节 问卷法 1637
一、问卷法的性质 1637
二、问卷的类型 1637
三、问卷法的实施 1640
四、问卷法的主要优缺点 1640
第三节 访谈法 1641
一、访谈法的性质 1641
二、访谈法的类型 1641
三、访谈法的实施 1642
四、访谈法的优缺点 1643
第四节 观察法 1643
一、观察法的性质 1644
二、观察的类型 1644
三、观察法的实施 1645
四、观察法的优缺点 1646
第五节 文献法 1646
一、文献法的性质 1646
二、文献的类型 1647
三、文献调查的实施 1647
四、文献法的主要优缺点 1648
第四章 学力测验 1649
第一节 学力的概念 1649
一、学力的定义 1649
二、学力的结构 1649
第二节 学业成就测验 1650
一、学业成就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 1650
二、命题技术 1653
第三节 操作技能测验 1659
一、操作技能测验的重要性 1659
二、操作技能测验是我国学业测验中的薄弱环节 1660
三、操作测验的性质 1660
四、操作测验的侧重点 1661
五、操作测验的类型 1661
六、编制操作测验的步骤 1662
七、操作技能测验中的特殊问题 1663
八、学生理科实验能力的整体评价 1664
第五章 人格测验 1666
第一节 人格测验概述 1666
一、人格的内涵 1666
二、人格测验的种类 1666
第二节 自陈量表 1667
一、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 1668
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MMPI) 1670
三、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1672
四、加州心理问卷(CPI) 1673
第三节 投射测验 1673
一、罗夏墨迹测验 1673
二、默瑞主题统觉测验(TAT) 1675
第四节 评定量表和情景测验 1676
一、人格评定量表 1676
二、情境测验 1678
第六章 学生评价 1680
第一节 学生评价概述 1680
一、学生评价的定义 1680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内容 1680
第二节 学生思想品德评价 1681
一、思想品德评价的概念及意义 1681
二、思想品德评价的方法 1682
三、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指标的举例 1684
四、当前思想品德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685
第三节 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评价 1686
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含义 1687
二、评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本方法 1687
三、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标举例 1688
四、研究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1689
第四节 学生评价的发展趋势 1690
第七章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评估指标体系 1694
第一节 设计思想 1694
第二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建设与评估标准》的指标权重分配 1695
一、第一级与第二级指标权重分配 1695
二、第三级指标模式的设计 1695
第三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总表 1698
一、评估指标体系 1698
二、分数计算 1710
三、评估结论标准 1710
四、本方案适用范围 1710
第四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估分项指标体系表 1711
一、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评估指标 1711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评估指标 1712
三、法律素质评估指标 1714
四、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估指标 1716
五、艺术教育的评估 1719
六、外语素质教育的评估 1720
七、经济管理素质教育的评估 1721
八、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评估 1722
九、大学生创新精神教育的评估 1723
十、大学生体能素质评估标准 1724
十一、大学生合作素质教育的评估 1731
十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估 1731
第八章 大学生德育评估 1733
第一节 德育评估一般原理 1733
一、德育评估的概念 1733
二、德育评估的一般过程及特点 1734
三、德育评估的分类 1737
四、德育评估的功能 1738
五、德育评估的原则 1739
第二节 德育评估信息的搜集 1741
一、观察法 1741
二、问卷法 1744
三、访谈法 1747
四、查阅档案资料法 1750
第三节 德育评估信息分析 1751
一、德育评估信息的处理 1752
二、德育评估结果的处理 1757
第四节 大学生品德评估指标 1762
一、学生品德评估的作用与意义 1762
二、学生品德评估的内容 1763
三、学生品德评估指标要素及标准 1764
四、学生品德评估的组织与实施 1764
第四部分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1773
第一章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出的实践依据 1773
第一节 时代发展对大学生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1773
一、大学生将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的主力军 1773
二、知识经济对大学生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1774
第二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要与时俱进 1776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1776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1779
第三节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大学生素质教育新的发展与实践 1780
一、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优势 1780
二、共青团组织在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781
三、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共青团参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阶段 1784
第四节 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与素质教育内涵的发展 1786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开启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阶段 1786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发展 1787
第二章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目标 1790
第一节 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分析 1790
一、素质教育概念的界定 1790
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容 1791
第二节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契合 1792
一、让大学生学会求知 1793
二、让大学生学会做事 1794
三、让大学生学会共同生活 1795
四、为了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 1796
第三章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组织与实施 1798
第一节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体系概述 1798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体系的构成 1798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理念和原则 1798
第二节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组织 1800
一、机构建设 1800
二、制度建设 1801
三、队伍建设 1801
四、资源整合 1802
五、网络支持 1802
第三节 大学生职业设计导航系统 1803
一、职业设计分析系统 1803
二、导师指导系统 1804
第四节 大学生素质训练体系 1806
一、项目管理系统 1806
二、资源管理系统 1806
三、训练管理系统 1809
第五节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认证体系 1809
一、书面认证系统 1809
二、网上认证系统 1809
第四章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评价体系 1812
第一节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评价原则 1812
一、全面评价原则 1812
二、分层评价原则 1812
三、动态评价原则 1813
四、量化评价原则 1813
第二节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 1813
一、国家机构 1814
二、高等院校 1814
三、社会评价组织 1814
四、大学生 1814
第三节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评价指标体系 1815
一、系统性指标 1815
二、评价性指标 1816
三、过程评价指标 1817
四、结果评价指标 1818
第四节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评价机制 1819
一、评价性质与手段 1819
二、评价过程与方式 1820
三、评价结果 1820
第五章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主题与活动 1821
第一节 确立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主题的意义 1821
一、素质拓展主题的主要内容 1821
二、素质拓展主题是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实践载体 1824
第二节 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举要 1825
一、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主题活动 1825
二、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主题活动 1827
三、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主题活动 1829
四、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主题活动 1830
五、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主题活动 1831
六、技能培训及其他主题活动 1833
第五部分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践 1837
第一章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1837
第一节 中国的“四书”与“五经” 1837
第二节 古希腊的“七艺” 1840
第三节 哈佛通识教育课程 1841
一、哈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四次重大改革 1842
二、哈佛现行的核心课程 1843
第四节 中国国内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比较 1845
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课程设置 1846
二、其他高校的课程设置 1847
第二章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途径有效途径 1850
第一节 概念和特点 1850
一、第二课堂概说 1850
二、第二课堂的特点 1851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 1852
一、教学内容 1852
二、活动形式 1853
三、组织形式 1854
第三节 功能和作用 1854
一、第二课堂的一般功能 1854
二、第二课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856
第四节 第二课堂建设 1858
一、加强领导与把握方向 1858
二、规范管理与正常运行 1858
三、积极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 1859
四、选择适当的活动形式和内容 1859
五、增加第二课堂教学的投入 1860
第三章 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 1862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 1862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1862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 1865
第二节 素质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1867
一、素质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867
二、素质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1869
三、素质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1871
第四章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1874
第一节 实践活动的理论渊源 1874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沿革 1875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初级阶段(1980~1989) 1875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阶段(1990~1996) 1876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拓展阶段(1997~) 1877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活动原则 1878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 1878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则 1878
第四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1881
一、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 1881
二、教学计划外的社会实践环节 1882
第五节 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1882
第六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884
一、存在的问题 1885
二、对策与出路 1886
第七节 建立优质规范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1887
一、建立优质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意义 1887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888
三、如何建设优质规范的大学生实践基地 1889
第五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 1892
第一节 心理咨询概述 1892
一、心理咨询的定义 1892
二、心理咨询的意义和作用 1892
三、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 1893
第二节 心理咨询的内容与方法 1893
一、心理咨询的内容 1893
二、心理咨询的方法 1894
第三节 团体咨询 1897
一、团体咨询的实质 1897
三、团体咨询的种类和特点 1897
二、团体咨询的技术 1898
四、团体咨询的原则及效果评价 1899
第四节 心理咨询的原则与技巧 1900
一、心理咨询的原则 1900
二、心理咨询的技巧 1901
第五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 1903
第六章 大学育人环境建设 1906
第一节 育人环境与素质教育 1906
一、育人环境的涵义、内容 1906
二、育人环境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907
第二节 校园育人环境建设 1908
一、校园环境育人特点 1908
二、校园环境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 1909
三、建设优雅整洁的校园 1909
四、建设设备先进、服务一流的现代化图书馆 1911
五、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的学术环境 1913
六、建设优良的校风 1914
第三节 某大学育人环境建设实践 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