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教育通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雷通群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1934
  • ISBN:
  • 页数:454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第一章 教育史的意义 1

(一)教育史研究之二途 1

(二)教育史的领域 2

第二章 教育史的任务 3

第三章 教育史的研究法 6

(一)教育史研究的意义 6

(二)教育史研究的方法 6

(三)教育史组织的顺序 7

第四章 教育史的价值 9

(一)历史的一般价值 9

(二)教育史的价值 9

第一编 古代的教育 13

第一章 总论 13

(一)西洋教育史的区分 13

(二)古代教育的概观 14

第二章 希腊的教育 15

第一节 总论 15

(一)希腊之建国及兴亡 15

(二)希腊民族的特性 16

(三)希腊的社会状态 17

(四)希腊教育史的区分 18

第二节 斯巴达的教育 18

(一)斯巴达人的特性及国情 18

(二)斯巴达的教育理想 19

(三)斯巴达教育的实际 19

(四)斯巴达的女子教育 21

第三节 雅典的教育 21

(一)雅典人的特性及国情 21

(二)雅典的教育理想 22

(三)雅典教育的实际 23

(四)雅典的女子教育 24

(五)雅典与斯巴达教育的比较 25

第四节 民族时代的教育 25

(一)教育背景之变动 26

(二)民族时代的教育理想 27

(三)民族时代的实际教育 28

第五节 希腊的教育家 32

(一)毕达哥拉斯 32

(二)诡辩派 33

(三)苏格拉底 35

(四)色诺芬 37

(五)柏拉图 39

(六)亚里士多德 43

(七)布鲁达奇 45

第六节 希腊教育的总评 47

第三章 罗马的教育 49

第一节 总论 49

(一)罗马之建国及其兴亡 49

(二)罗马人的特质 50

(三)罗马的社会状态 50

(四)罗马教育史的区分 51

第二节 上古的罗马教育 51

(一)王政期的教育 52

(二)共和期的教育 52

第三节 古典时代的罗马教育 53

(一)希腊文化输入的影响 54

(二)古典时代的罗马教育 55

(三)女子教育 57

第四节 罗马的教育家 57

(一)锡西罗 57

(二)罗富斯 59

(三)塞匿加 59

第五节 罗马教育的总评 62

第二编 中世纪的教育 65

第一章 总论 65

(一)新旧民族及诸国家之兴亡 65

(二)日尔曼民族的特质 66

(三)中世纪的社会状态 66

(四)中世纪的思想倾向 67

第二章 基督及基督教 68

(一)基督略传 68

(二)基督教的根本思想 69

(三)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69

(四)基督教教育方法 70

第三章 中世纪前半期的教育 71

第一节 基督教的教育 71

(一)家庭教育 71

(二)问答学校 71

(三)僧庵学校 72

(四)其他学校 74

(五)庇尼忒派的教育 74

第二节 本期的世俗教育 75

(一)世俗教育的发达 75

(二)查理士大帝与教育 75

(三)亚尔弗烈大王与教育 76

第四章 中世纪后半期的教育 78

第一节 教育基调的变动 78

(一)社会基调的变动 78

(二)思想的变动 79

(三)新教育之勃兴 79

第二节 都市的世俗式教育 79

(一)市民教育的来因 79

(二)市民学校之勃兴 80

第三节 武士教育 81

(一)武士教育的来因 81

(二)武士教育之理想 81

(三)武士教育之实际 82

(四)女子教育 82

(五)武士教育的变迁 83

第四节 大学教育 83

(一)大学教育的勃兴 83

(二)中世纪大学的由来 84

(三)中世纪著名的大学 84

(四)大学的组织 85

第五节 各种教团的教育 86

(一)中世纪后半期的宗教团体 86

(二)傅兰硕士坚派与其教育 87

(三)杜美尼坚派与其教育 87

(四)共同生活的同胞团体 87

第五章 经院哲学及犹太与亚拉伯文化 89

第一节 中世纪教育与经院哲学的关系 89

(一)经院哲学的真相 89

(二)经院哲学与中世纪教育 90

第二节 中世纪教育与犹太文化的关系 91

(一)中世纪教育的要素 91

(二)犹太的教育特色 91

(三)犹太文化与中世纪教育的关系 92

第三节 中世纪教育与亚拉伯文化的关系 92

(一)亚拉伯国势发展的过程 92

(二)亚拉伯文化的贡献 93

第六章 中世纪的教育家 94

(一)克里门司 94

(二)疴黎革尼斯 94

(三)基利苏斯多姆士 95

(四)奥古士丁 95

(五)亚尔坤 96

(六)马拉 96

(七)圣韦度 97

第七章 中世纪教育的总评 99

第三编 近世的教育 103

第一章 总论 103

(一)近世教育史的划分法 103

(二)近世社会上思想上生活上的特徵 103

第二章 文艺复兴期的教育 108

第一节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108

(一)文艺复兴的眞相 108

(二)人文主义的眞相 110

(三)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关系 110

(四)两者勃兴之原因 111

第二节 人文主义的教育 112

(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传播之概要 112

(二)人文主义教育的理想 115

(三)人文主义教育的实际 116

第三节 文艺复兴期的教育家 118

(一)佛葛里乌斯 118

(二)韦多利诺 118

(三)委基乌斯 119

(四)比哥罗美尼 121

(五)费烈科 121

(六)亚格里哥拉 122

(七)温飞灵 123

(八)耶拉斯默 123

(九)韦佛士 124

第四节 文艺复兴期教育总评 126

第三章 宗教改革期的教育 128

第一节 宗教改革的眞相 128

(一)宗教改革的意义 128

(二)宗教改革的原因 129

(三)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130

(四)宗教改革的实际 131

第二节 新教主义的教育 134

(一)新教教育的立场及其特质 134

(二)新教主义教育的理想 135

(三)新教主义教育的实际 136

第三节 新教主义的教育家 136

(一)路德 136

(二)芝温黎与甲列文 138

(三)米兰希顿 138

(四)突禄成多福 139

(五)司打麻 141

(六)亚斯榷姆 142

(七)南笛 143

(八)弥尔顿 144

第四节 唯实主义教育之勃兴 146

(一)新教主义以外的教育 146

(二)唯实主义教育的勃兴 147

拉卑利 147

孟丹尼 150

莎伦 152

马加斯德 153

第五节 宗教改革期教育之实际 153

(一)初等教育 153

(二)中等教育 154

(三)大学教育 155

第六节 宗教改革期教育的总评 157

第四章 十七八世纪的教育 160

第一节 总论 160

(一)社会状况 160

(二)思想界的状况 161

(三)十七八世纪教育的概观 163

第二节 厄斯伊达派的教育 164

(一)厄斯伊达派的立场 164

(二)厄斯伊达派的创始者 164

(三)厄斯伊达派的组织 165

(四)厄斯伊达派的师资培养 165

(五)厄斯伊达派的教育目的 166

(六)厄斯伊达派的学校 166

(七)厄斯伊达派教育的兴衰 167

第三节 自然的唯实主义的教育 169

(甲)自然的唯实主义教育之眞相 169

(一)自然的唯实主义教育之意义 169

(二)自然的唯实主义教育之由来 169

(三)自然的唯实主义教育之要点 170

(乙)自然的唯实的教育家 171

(一)培根 172

(二)拉德开 173

(三)夸美纽司 175

(四)陆克 183

(五)卢骚 187

第四节 泛爱主义的教育 200

(一)泛爱主义教育的眞相 200

(二)巴西多 201

(三)泛爱派的教育家 205

(1)莎尔紫曼 205

(2)堪比 207

(3)托洛普 208

(4)鲁荷 208

第五节 赞善派及敬虔派的教育 209

(一)赞善派及其教育 209

(二)弗伦那 212

(三)敬虔派与其教育 216

(四)佛兰克 218

(五)佛庇杰与金达文 221

第六节 十七八世纪教育之实际 222

(一)教育实际的概况 222

(二)德国的实际教育状况 223

(三)法兰西的实际教育状况 225

(四)英国的教育实际 227

第七节 十七八世纪教育的总评 228

第四编 挽近的教育 231

第一章 总论 231

(一)社会状态 231

(二)思想界的状态 232

(三)教育界的状态 235

第二章 新人文主义的教育 237

第一节 新人文主义的眞相 237

(一)新人文主义的意义与特质 237

(二)新人文主义的内容 238

第二节 新人文主义的教育家 240

(一)赫德 240

(二)冯播尔特 241

(三)席勒尔 242

第三章 理性的道德的教育 245

第一节 理性的道德的教育之眞相 245

第二节 黎锡特 245

第三节 康德 246

第四节 奈买儿 252

第五节 海尔巴脱 254

第六节 海尔巴脱学派 265

(一)海尔巴脱学派 265

(二)启尔拉 266

(三)莱因 268

(四)海尔巴脱之反对者 268

第七节 罗仙克兰芝 270

第四章 社会的人道的教育 273

第一节 社会的人道的教育之眞相 273

第二节 裴斯塔罗齐 274

第三节 裴斯塔罗齐学派 285

(一)裴斯塔罗齐教育的传播 285

(二)裴斯塔罗齐学派 286

欧惠卜 286

丁铎尔 286

哈尼希 286

迪德维希 286

第四节 苏莱玛凯 288

第五章 国家社会主义的教育 294

第一节 国家社会主义的教育之眞相 294

(一)国家社会主义教育的概念 294

(二)国家主义教育之来由 295

第二节 斐希德 295

第三节 斐叶 299

第六章 科学的功利主义的教育 302

第一节 实证主义之勃兴 302

(一)实证主义的思潮之勃兴 302

(二)实证主义之意义与特质 303

(三)实证主义教育之勃兴 304

第二节 斯宾塞 304

第七章 其他的教育思想 309

第一节 福禄倍尔 309

第二节 奔纳开 317

第三节 威尔曼 322

第四节 查葛德 328

第五节 贝因 330

第六节 罗利 330

第七节 戴林格 331

第八节 康买儿 332

第八章 十九世纪的教育之实际 334

第一节 德国教育之实际 334

第二节 法国教育之实际 337

第三节 英国教育之实际 339

第四节 美国教育之实际 343

第五节 本期著名的教育实际家 351

(一)法国的著名教育家 352

拉萨聿提 352

达里兰 352

昆杜实 352

(二)英国著名的教育家 353

晏那尔 353

比尔 354

朗卡斯达 354

雷克思 355

(三)美国著名的教育家 355

疴利斯曼 355

潘讷德 356

裴芝 356

薛尔敦 357

朱诺德 357

派克 357

第九章 十九世纪的教育总评 359

第五编 现代的教育 361

第一章 欧战以前的教育 361

第一节 总论 361

(一)欧战前的社会状态 361

(二)欧战前思想界的状态 362

(三)欧战前的教育 365

第二节 社会本位主义的教育 365

(一)社会本位的教育之由来 365

(二)社会的教育学之概念 366

(三)社会的教育学者 366

白尔格曼 367

拿德普 371

第三节 新个人主义的教育 382

(一)新个人主义教育的概念 382

(二)新个人主义教育之由来 382

尼采 383

爱伦凯 385

第四节 国家公民的教育 388

(一)国家公民教育的概念 388

(二)国家公民教育之由来 389

凯善西台奈 389

其他的国家公民教育主倡者 393

第五节 人格的教育 394

(一)人格的教育之由来 394

(二)人格的教育之概念 394

(三)人格的教育学者 395

(1)魏铿的新理想主义 395

(2)步德 396

(3)林德 398

(4)其他的人格教育说 402

第六节 艺术的教育 403

(一)艺术的教育之概念 403

(二)艺术的教育之由来 404

(三)艺术的教育论者 404

(1)拉士琼 404

(2)朗格 406

(3)威巴之美的教育学 407

第七节 实验的教育学 410

(一)实验教育学之概念 410

(二)实验教育学之由来 411

(三)实验教育学者 411

(1)黎意 411

(2)梅勉 414

第二章 欧战后的教育 417

第一节 总论 417

(一)欧战后社会的倾向 417

(二)思想界的倾向 418

(三)教育界的倾向 418

第二节 民本主义的教育 418

(一)民本主义的解释 419

(二)杜威 419

第三节 文化的教育 425

(一)文化教育学之意义 425

(二)文化教育学之由来 425

(三)文化教育学之立场与特色 425

(四)文化教育学者 426

(1)德尔台 426

(2)休普朗格 430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教育 435

(一)社会主义的概念 435

(二)社会主义的由来 435

(三)现代社会主义的理想 437

(四)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家 437

(1)西达保罗 438

(2)平克微芝 440

社会主义教育的总评 443

第三章 现代欧美教育之实际 446

第一节 总论 446

第二节 苏俄的教育 446

第三节 德意志共和国的教育 450

第四节 英法美的教育 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