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 你应该了解的国学常识 新世纪普及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任浩之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09008973
  • 页数:571 页
图书介绍:本书详细介绍国学知识的通俗读物,内容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学、民俗学、伦理学、考据学、版本学等,详尽罗列和介绍了中国古代礼制民俗、政治职官、学制科举、哲学思想、语言文学、国学典籍、国学典故、国学名句、国粹集成、国学大师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一本帮助读者提升国学修养、丰富知识储备的理想读物。

一 礼制、民俗 1

伦理 1

什么是“仁” 1

什么是“义” 2

什么是“礼” 2

什么是“智” 3

什么是“信” 3

什么是“孝” 4

什么是“悌” 4

什么是“忠” 4

儒家倡导的“勇” 5

三纲五常 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7

克己复礼 8

礼义廉耻 8

什么是“五伦” 9

孔门三戒 9

“禁欲”与“寡欲” 9

何谓“知耻” 10

怎样“慎独” 10

什么是“三纲领” 10

什么是“八条目” 11

十六字心传 11

什么是“忠恕” 12

什么是“中庸” 12

立德、立功、立言 12

什么是“孔颜气象” 13

什么是“修齐治平” 13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3

什么是“内圣外王” 14

“气节”的内涵 14

什么是“三从四德” 15

什么是“七出” 16

什么是“节烈” 17

礼俗 17

什么是宗法 17

什么是五礼 18

古代的祭礼 20

社稷的本意 21

帝王为什么要封禅 21

什么是明堂 22

什么是宗庙 23

古人为什么要斋戒 24

古代的礼器有哪些 24

古时丧葬习俗 25

古代的宫室 27

古代的车马 28

什么是“五服” 28

什么是服丧 29

什么是守制 30

什么是夺情 31

初生礼 32

三朝礼 32

满月礼 33

百日礼 33

周岁礼 33

男子的成年礼仪:冠礼 34

女子的成年礼仪:笄礼 35

古代的婚聘六礼 36

古代的拜堂 38

入洞房 39

拜见舅姑 40

新妇试厨 41

古代的收继婚 42

古代后妃制度 43

“立子杀母”的旧俗 44

古代的跪拜礼 45

细说“九拜” 46

什么是拱手 48

什么是作揖 48

长跪不是“长时间地跪” 49

避席的含义 49

什么是唱喏 50

拜谒之前先“投刺” 50

“执贽”就是见面礼 51

座次丝毫乱不得 51

称谓里面有学问 52

古人的谦称 53

古人的尊称 54

古人的避讳 54

谥号:一字显褒贬 55

姓氏的来历 56

什么是地望 57

帝王赐姓的几种情况 59

古人的改姓现象 60

古人的名和字 61

古人的行辈 63

冠巾也是文化符号 64

何谓“三教九流” 64

祭孔 65

孔子为什么称“素王” 65

历史上首位祭祀孔子的皇帝 66

历史上亲临曲阜祭孔的皇帝 67

孔子获得过哪些封号 67

最早的孔子庙立于何时 68

孔庙大成殿“四配”、“十二哲”是哪些人 69

国立孔庙为什么称文庙 70

世界上都有哪些国家设孔庙 70

一年几次祭孔,祭孔有哪些程序 71

“儒家文化圈”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 72

民俗 73

日、气、朔 73

古人怎么计时 73

二十八宿和三垣 74

什么是“四象” 74

二十四节气 75

历史悠久的农历 75

天干地支 76

黄道吉日 77

什么是黄历 77

十二生肖 78

元旦的变迁 78

什么是人日 79

元宵节的由来 80

花朝节的由来 81

上巳节的由来 82

社日的由来 82

寒食节的由来 83

清明节的由来 84

浴佛节的由来 84

端午节的由来 85

七夕节的由来 86

什么是中元节 87

中秋节的习俗 88

重阳节的习俗 88

腊日的习俗 89

除夕的习俗 90

古代的饮食 91

华夏图腾及符号 92

龙 92

龙生九子 92

凤凰 93

麒麟 94

饕餮 94

蟾蜍 95

鱼 95

鹿 96

鹤 96

龟 97

鸳鸯 97

喜鹊 98

蝙蝠 98

岁寒三友 99

盘古 99

女娲 99

伏羲 100

祝融 100

河伯 101

后羿 101

城隍 102

灶君 102

鼎 103

神秘文化 103

养生 103

炼丹 104

阴阳相谐 105

玉皇大帝与太上老君 105

八仙 106

符咒 106

巫蛊 107

占星法 107

八字 108

奇门遁甲 108

测字 108

相术 109

风水 109

二 政治、职官 110

古代的禅让 110

古代的养士之风 111

客卿制度 112

古代官员的俸禄 113

周代诸侯的等级 114

西安史话 115

洛阳史话 116

开封史话 117

杭州史话 118

北京史话 119

南京史话 121

官 122

僚 122

吏 122

家臣 123

相、丞相、宰相 123

太尉 123

御史大夫 124

十三曹 124

郎官郎吏 125

三公九卿 125

将军 126

汉朝几次官制变化 126

尚 书 127

卖官制 127

侍中 128

魏晋士族与“清官” 128

北周的官制改革 128

隋代的官制改革 129

秘书省 129

尚书省 130

门下省 130

中书省 131

三省的配合与制约 131

六部 132

宋代的宰执 132

枢密院 132

计相 133

翰林学士 133

宋代的谏官与政治失控 134

大学士 134

东西二厂 134

锦衣卫 135

八旗制度 135

三殿三阁大学士 136

军机处 136

南书房 137

理藩院 137

总理衙门 137

首任驻外大使 138

历代兵役制度 138

绿营兵 139

新军 140

钦差大臣 140

县的来历 140

郡县制 141

刺史 141

酷吏与循吏 142

三辅 142

南北朝的侨郡县 142

都护府 143

节度使 143

宋代的路、府、州 144

镇的意义 144

省的由来 144

达鲁花赤 145

明代三司 146

总督和巡抚 146

道员 146

绍兴师爷 147

南、北洋大臣 147

宦官之害 148

笏 148

致仕 149

补服与顶戴 150

明清胥吏 150

三 学制、科举 151

察举 151

征辟 151

孝廉 152

贤良方正 152

九品中正制 152

科举制度 153

院试、童试、乡试 153

会试 154

殿试 154

朝考 155

中国历代的学位 155

状元 155

榜眼、探花 156

进士 156

举人 156

秀才 157

“连中三元” 157

“蟾宫折桂” 157

科举四宴 158

举人为何称“公车” 158

武科 158

门生 159

萌生 159

监生 159

贡生 159

古代的博士、硕士、学士 160

九儒十丐的来历 160

留学生 161

帖经、帖括 161

试帖诗 161

明经 161

八股文 162

翻译科 163

枪替 163

师范 163

古代对老师的各种称呼 163

桃李满天下 164

太学 165

国子监 165

杏坛 166

木铎 166

稷下学宫 166

鸿都门学 167

太医署 167

书院 168

历史上的四大书院 168

东林书院 169

同文馆 170

通儒院 170

京师大学堂 170

私塾 171

四 哲学、思想 172

先秦思想 172

什么是太极 172

什么是八卦 172

诸子百家 173

墨家 174

名家 175

阴阳家 176

纵横家 177

法家 178

兵家 179

儒家 180

什么是儒学 180

儒学代表人物 180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81

而立、不惑、知天命 182

孔子论学习 182

大同与小康 183

和同之辨 185

忠孝如何两全 185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186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187

孔门四科 187

孔门十哲 188

天人合一 191

夷夏之辨 192

君子重义,小人重利 19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94

王道与仁政 195

成为大丈夫的标准 195

尽心、知性、知天 196

培养浩然之气 196

人皆可以为尧舜 197

文王之囿 198

治国之道 199

千里马难遇到伯乐 199

劳心与劳力 200

人性本善 201

苟子主张“天人相分” 202

如何获得全面性的认识 203

人性本恶 204

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205

君与民是舟水关系 205

人定胜天 206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07

见之不如知之,知之不如行之 207

大一统 208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9

君权神授 210

天人感应 210

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 211

白虎观会议 212

性三品说 213

李翱与《复性书》 213

什么是理学 214

什么是心学 214

周敦颐与太极图 215

张载:太虚即气 216

民胞物与 217

理气论 218

心与性有什么关系 218

程颢与程颐 219

存天理,灭人欲 220

理学大师朱熹 221

格物致知 222

“心学”始祖陆九渊 223

鹅湖之会 224

知行合一 225

王守仁格竹 226

心外无物 226

天理良心 228

满街都是“圣人” 229

天泉桥之辩 229

理在心中 230

乾嘉学派的考据之学 231

道家 232

老子所说的“道” 232

涤除玄览 233

柔弱胜刚强 234

无为而治 235

小国寡民 236

祸兮福之所倚 236

庄子的“齐物论” 237

逍遥游 238

无用与有用 239

白驹过隙 240

庖丁解牛与养生之道 241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41

庄周梦蝶 242

庄子妻死,鼓盆而歌 243

井底之蛙与东海之鳖 244

濠梁观鱼 245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246

人生本来就这样迷茫吗 247

材与非材 248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248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侯 249

道教是如何产生的 250

三清、四御、五老君 252

道家的修炼方式 253

魏晋玄学 254

魏晋风流 255

桀骜不驯的嵇康 256

玄学理论奠基人:王弼 258

玄学家何晏 259

玄学家郭象 260

竹林七贤 261

《太平经》 262

《黄庭经》 263

《抱朴子》 263

《太上感应篇》 264

《云笈七签》 264

佛教与禅宗 265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 265

大乘佛教、小乘佛教 266

缘起而不真 267

由苦入空 268

什么是禅宗 268

顿悟成佛 269

佛性本来清净,烦恼掩盖佛性 270

偶入佛门 271

慧能受钵 271

禅宗的五家七派 272

什么是“机锋” 273

什么是“棒喝” 274

《般若经》 274

《心经》 275

《金刚经》 275

《妙法莲华经》 276

《维摩诘经》 277

《六祖坛经》 278

《五灯会元》 278

《法苑珠林》 279

禅宗故事 279

非关文字 279

出门便是草 280

用觉悟作什么 280

不可思议 281

空手把锄头 281

芥子纳须弥 281

有与无 281

广厦之材,本出幽谷 282

风动与心动 282

南泉斩猫 282

烧木佛御寒 283

赵州救火 283

呵佛骂祖 283

五 语言、文学 284

小学 284

六书 285

音韵学 286

四声 287

韵部 287

直音法 288

反切法 288

字母 289

等韵学 289

训诂学 290

诗 290

赋、比、兴 291

古体诗 292

近体诗 292

词 293

词牌 293

赋 294

变文 295

传奇 295

话本 296

诸宫调 297

散曲 297

元杂剧 298

南戏 298

骈体文 300

笔记小说 300

章回小说 301

诗话 302

评点 302

建安风骨 303

玄言诗 304

田园诗 305

山水诗 306

宫体诗 307

新乐府运动 307

花间派 308

西昆体 308

婉约派 309

豪放派 310

江西诗派 310

永嘉四灵 311

台阁体 312

唐诗派 313

宋诗派 313

常州词派 314

古文运动 314

前后七子 315

公安派 316

江左三大家 317

桐城派 317

讲史小说 318

神魔小说 319

世情小说 319

才子佳人小说 320

公案小说 321

谴责小说 321

诗言志 322

诗无达诂 323

美刺 323

温柔敦厚 324

知人论世 324

文以载道 325

重要作家 325

屈原 325

贾谊 326

司马相如 327

班固 328

曹操 329

曹植 330

阮籍 331

陶渊明 331

谢灵运 332

陈子昂 333

孟浩然 334

王昌龄 335

李白 335

刘长卿 337

岑参 338

杜甫 339

韦应物 340

韩愈 341

刘禹锡 341

柳宗元 342

“郊寒岛瘦” 343

大历十才子 344

李贺 345

杜牧 346

赵嘏 347

韩偓 347

郑谷 347

温庭筠 348

李煜 348

林逋 349

晏殊、晏几道 349

柳永 350

张先 351

苏轼 351

李清照 352

辛弃疾 354

陆游 355

耶律楚材 355

吴敬梓 356

刘鹗 357

六 国学典籍 358

经部 358

“十三经”的由来 358

《周易》 359

《尚书》 360

《诗经》 362

《周礼》 363

《仪礼》 364

《礼记》 365

《左传》 366

《公羊传》、《穀梁传》 367

《论语》 368

《孟子》 369

《孝经》 370

《大学》 371

《中庸》 372

《尔雅》 373

《方言》 375

《说文解字》 376

《广雅》 377

《广韵》 378

《四书集注》 379

史部 380

什么是正史 380

什么是杂史 381

什么是别史 381

什么是野史 381

什么是纪传体 382

什么是编年体 383

什么是纪事本末体 383

什么是典志体 384

什么是会要体 384

什么是学案体 385

什么是起居注 385

什么是实录 386

什么是方志 387

什么是类书 387

什么是丛书 388

《国语》 388

《战国策》 389

“二十四史” 390

《史记》 391

《汉书》 392

《东观汉纪》 393

《后汉书》 393

《三国志》 394

裴注《三国志》 394

《晋书》 395

《宋书》 395

《南齐书》 396

《梁书》、《陈书》 396

《魏书》 397

《北齐书》 397

《周书》 398

《南史》、《北史》 399

《隋书》 399

《旧唐书》 400

《新唐书》 400

《旧五代史》 401

《新五代史》 401

《宋史》 402

《辽史》、《金史》 403

《元史》 403

《新元史》 404

《明史》 405

《明史稿》 405

《清史稿》 406

《竹书纪年》 406

《汉纪》 407

“班荀二体” 408

《后汉纪》 408

《资治通鉴》 409

《续资治通鉴长编》 410

《续资治通鉴》 410

《东华录》 411

《明实录》、《清实录》 411

《大唐创业起居注》 412

《通鉴纪事本末》 412

“九朝纪事本末”包括哪些书 413

历代会要 413

《两汉会要》 414

《唐会要》 415

《宋会要》 415

《明会典》、《清会典》 416

《华阳国志》 416

《水经注》 417

《洛阳伽蓝记》 417

《贞观政要》 418

《史通》 418

《通典》 419

《通志》 420

《文献通考》 421

《册府元龟》 421

《蒙古秘史》 422

《十七史商榷》 423

子部 424

《老子》 424

《庄子》 425

《墨子》 425

《荀子》 426

《韩非子》 427

《列子》 427

《吕氏春秋》 428

《晏子春秋》 428

《商君书》 429

《鬼谷子》 430

《公孙龙子》 430

《尹文子》 431

《六韬》 431

《司马法》 431

《孙子兵法》 432

《孙膑兵法》 433

《黄石公三略》 433

《新书》 434

《淮南子》 434

《法言》 435

《论衡》 436

《人物志》 437

《神灭论》 438

《颜氏家训》 438

《二程集》 439

《朱子语类》 439

《象山全集》 440

《传习录》 441

集部 441

《楚辞》 441

《列女传》 442

《博物志》 443

《古诗十九首》 443

《玉台新咏》 444

《昭明文选》 445

《文心雕龙》 445

《诗品》 446

《搜神记》 447

《世说新语》 447

《大唐西域记》 448

《反经》 448

《乐府诗集》 449

《容斋随笔》 449

《菜根谭》 450

《随园诗话》 450

《阅微草堂笔记》 451

《唐诗三百首》 452

《西厢记》 452

《三国演义》 453

《水浒传》 454

《西游记》 455

《金瓶梅》 456

“三言二拍” 457

《长生殿》 457

《桃花扇》 458

《红楼梦》 458

《聊斋志异》 459

《儒林外史》 460

《古文观止》 461

《曾国藩家书》 462

《文苑英华》 462

《太平御览》 463

《永乐大典》 463

《四库全书》 464

《古文辞类纂》 465

《考工记》 465

《齐民要术》 466

《农政全书》 467

《神农本草经》 467

《黄帝内经》 468

《伤寒杂病论》 469

《金匮要略》 469

《针灸甲乙经》 470

《千金要方》 471

《本草纲目》 471

《灵宪》 472

《九章算术》 473

《大明历》 474

《梦溪笔谈》 475

《天工开物》 476

蒙学 477

什么是蒙学 477

《三字经》 477

《百家姓》 478

《千字文》 478

《千家诗》 479

《弟子规》 479

《增广贤文》 479

《声律启蒙》 479

《幼学琼林》 480

《龙文鞭影》 480

《五字鉴》 480

《小儿语》 481

《笠翁对韵》 481

七 国学典故 482

不食周粟 482

箪瓢陋巷 482

盗泉 482

结缨 482

鸥鸟忘机 483

尾生抱柱 483

许由洗耳 483

坐怀不乱 483

请君入瓮 483

曲突徙薪 484

退避三舍 484

引而不发 484

半部《论语》 484

掉书袋 485

难兄难弟 485

吴下阿蒙 485

乌台诗案 485

田横五百士 486

草木皆兵 486

华亭鹤唳 486

孟母断织 487

千金市骨 487

沧海一粟 487

白云苍狗 488

沧海桑田 488

结草衔环 488

杵臼之交 489

相濡以沫 489

解衣推食 489

东山再起 489

苏武节 490

陈蕃室 490

程门立雪 490

一字师 490

李广难封 491

南柯梦 491

郢匠挥斤 491

中山狼 491

鼓盆而歌 491

沆瀣一气 492

好好先生 492

皮里阳秋 492

抱刺 492

周公吐哺 493

楚囚 493

马齿徒增 493

树犹如此 493

祸起萧墙 493

散木 494

棠棣 494

击壤歌 494

挂冠 494

接舆歌凤 494

断袖之癖 495

问鼎 495

长乐老 495

弹冠相庆 495

五日京兆 496

身无长物 496

捉刀人 496

坠楼人 496

羞与哙伍 497

伴食宰相 497

弄獐宰相 497

唾面自干 497

执牛耳 498

画虎不成反类犬 498

应声虫 498

上下其手 498

丧家之犬 499

食言而肥 499

逐客令 499

杜撰 499

牛衣对泣 500

青蝇吊客 500

董狐笔 500

糟糠 500

社鼠 501

掩鼻工谗 501

八 国学名句 502

治学篇 502

惜时篇 503

德行篇 503

志向篇 504

处事篇 504

生活篇 505

世道篇 505

政治篇 506

说理篇 506

九 国粹 507

古乐 507

古琴 507

编钟 507

磬 508

箜篌 508

古筝 509

琵琶 509

笛子 509

洞箫 510

二胡 510

葫芦丝 510

《高山流水》 511

《梅花三弄》 511

《阳关三叠》 512

《秦王破阵乐》 512

《夕阳箫鼓》(《春江花月夜》) 512

《汉宫秋月》 513

《阳春白雪》 513

《渔樵问答》 514

《胡笳十八拍》 514

《广陵散》 515

《平沙落雁》 515

《十面埋伏》 515

《霓裳羽衣曲》 516

棋道 516

围棋 516

中国象棋 517

书法 518

甲骨文 518

金文 518

篆书 519

隶书 519

草书 519

楷书 520

行书 520

钟繇 520

王羲之 521

欧阳询 521

张旭 522

怀素 522

颜真卿 523

柳公权 523

黄庭坚 523

米芾 524

赵孟頫 524

《兰亭序》 525

《中秋帖》 525

《真草千字文》 525

《书谱》 525

《祭侄文稿》 526

《神策军碑》 526

《蜀素帖》 527

《黄州寒食诗帖》 527

绘画 527

中国画 527

写意 528

工笔 528

皴法 528

泼墨 529

破墨 529

白描 529

十八描 530

顾恺之 530

阎立本 530

吴道子 531

宋徽宗 531

李公麟 532

马远 533

张择端 533

唐寅 533

徐渭 534

八大山人 534

石涛 535

扬州八怪 536

赵之谦 536

吴昌硕 537

《洛神赋图》 537

《历代帝王图》 537

《辋川图》 538

《韩熙载夜宴图》 538

《清明上河图》 539

《溪山行旅图》 539

《千里江山图》 540

《孟蜀宫伎图》 540

中国文物精品 540

红山文化玉龙 540

司母戊方鼎 541

四羊方尊 541

侯马盟书 541

越王勾践剑 542

曾侯乙墓玉佩 542

曾侯乙编钟 543

金村战国银着衣人像 543

虎符 543

虎座凤架鼓 544

商鞅铜方升 544

秦始皇陵兵马俑 545

马踏飞燕 545

金缕玉衣 546

长信宫灯 546

中医 546

四诊法 546

针灸 547

推拿 547

刮痧 547

拔火罐 548

药膳 548

经脉 548

穴位 549

方剂 549

太极图 549

十大名医 550

十 国学大师简介 551

俞樾 551

孙诒让 551

刘师培 552

严复 552

沈曾植 553

辜鸿铭 554

罗振玉 555

章太炎 555

梁启超 556

王国维 557

郭沫若 558

胡适 559

黄侃 560

钱玄同 560

张君劢 561

赵元任 561

顾颉刚 562

吕思勉 563

熊十力 564

梁漱溟 565

陈寅恪 566

钱穆 567

吴宓 568

冯友兰 569

徐复观 569

钱钟书 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