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础论 1
第一节 继承传统 2
1.癖古识古 2
2.印学秦汉 12
3.近取浙皖 20
4.汲精去腐 29
第二节 印从书出 35
1.学好篆书 35
2.研读《说文》 45
3.既博又专 50
4.多体相融 59
第三节 掌握技法 65
1.章法团结 65
2.字法统一 75
3.刀笔相熔 83
4.款法协调 92
第二章 创作论 101
第一节 主题确定 102
1.择定印语 102
2.因字取势 111
3.多稿比较 117
4.款图互补 127
第二节 印外求印 136
1.取法吉金 136
2.采撷碑版 146
3.融汇砖瓦 158
4.得趣封泥 167
第三节 创造己貌 176
1.遵法变法 176
2.融会贯通 183
3.自写新面 190
4.避同己态 199
第四节 刀势笔意 206
1.意在笔先 206
2.以刀代笔 211
3.大胆落刀 217
4.小心收拾 223
第三章 审美论 231
第一节 气势与神韵 232
1.以气取势 232
2.气魄雄伟 241
3.气韵生动 249
4.得神情意 256
第二节 内质与外美 263
1.浑朴灵动 263
2.豪放静穆 273
3.险绝平正 279
4.峻骨筋肉 285
第三节 朴拙与工巧 291
1.朴拙工巧 291
2.古趣清雅 297
3.残缺完美 303
4.怪丑自然 308
第四节 对比与协调 316
1.外在对比 316
2.内在谐和 322
3.多样统一 330
4.统一变化 338
第四章 修养论 347
第一节 知行养性 348
1.读万卷书 348
2.行万里路 355
3.调养气质 363
4.有益道性 370
第二节 人品修养 375
1.修身养德 375
2.尊师重友 382
3.爱国爱乡 393
4.关心他人 399
第三节 诗书画印 405
1.各有所长 405
2.共冶一炉 409
3.印含众艺 414
4.精益求精 418
第五章 教学论 425
第一节 因材施教 426
1.教其立志 426
2.因材施教 431
3.启发诱导 437
第二节 循序渐进 443
1.打好基础 443
2.循序渐进 449
3.主次并举 455
第三节 关爱为先 460
1.鼓励为主 460
2.言传身教 465
3.多方关怀 471
第四节 业精于勤 477
1.虚心好学 477
2.业精于勤 482
3.转益多师 488
后记 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