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
二、课程的发展历程 1
三、腧穴的解剖组织结构 2
(一)皮肤 3
(二)皮下组织 4
(三)深筋膜 5
(四)骨骼肌 6
(五)血管和淋巴管 8
(六)神经和神经末梢 10
第一章 头部 12
第一节 局部应用解剖 12
一、颅部 12
(一)额顶枕区 12
(二)颞区 13
二、面部 13
(一)面部浅层结构 13
(二)腮腺咬肌区 14
(三)面侧深区 14
(四)眶区 15
第二节 腧穴解剖结构 15
一、百会 15
二、上星 17
三、神庭 18
四、头维 18
五、角孙 18
六、率谷 19
七、印堂 20
八、素髎 21
九、头临泣 21
十、阳白 22
十一、攒竹 23
十二、睛明 24
十三、承泣 26
十四、四白 27
十五、丝竹空 28
十六、瞳子髎 28
十七、太阳 29
十八、颧髎 30
十九、迎香 30
二十、水沟 31
二十一、承浆 32
二十二、地仓 32
二十三、下关 33
二十四、颊车 35
二十五、大迎 35
二十六、听会 36
二十七、听宫 38
二十八、耳门 38
第二章 颈部 39
第一节 局部应用解剖 39
一、颈前部 39
(一)颈部浅层结构 39
(二)颈前区 40
(三)胸锁乳突肌区 40
二、颈外侧区和颈根部 41
(一)颈外侧区 41
(二)颈根部 41
第二节 腧穴解剖结构 42
一、廉泉 42
二、翳风 43
三、人迎 44
四、扶突 45
五、缺盆 46
六、天突 47
第三章 胸腹部 49
第一节 局部应用解剖 49
一、胸部 49
(一)胸壁浅层结构 49
(二)胸壁深层结构 49
二、腹部 50
(一)腹壁浅层结构 50
(二)腹壁深层结构 50
(三)腹股沟区 51
第二节 腧穴解剖结构 52
一、中府 52
二、俞府 53
三、天池 54
四、大包 55
五、膻中 55
六、期门 56
七、日月 57
八、章门 58
九、京门 59
十、带脉 59
十一、鸠尾 60
十二、中脘 61
十三、下脘 62
十四、梁门 63
十五、肓俞 64
十六、天枢 65
十七、大横 65
十八、气海 66
十九、关元 67
二十、中极 68
二十一、大赫 68
二十二、归来 69
第四章 项背腰骶部 70
第一节 局部应用解剖 70
一、项部 70
(一)浅层结构 70
(二)深层结构 70
二、背部 71
(一)浅层结构 71
(二)深层结构 71
三、腰骶部 71
(一)浅层结构 71
(二)深层结构 71
四、脊柱 71
(一)椎管 71
(二)脊髓被膜和脊膜腔 72
第二节 腧穴解剖结构 72
一、风府 72
二、哑门 75
三、风池 76
四、天柱 77
五、大椎 78
六、风门 80
七、肺俞 81
八、膏肓 82
九、心俞 83
十、至阳 83
十一、膈俞 83
十二、肝俞 84
十三、胆俞 86
十四、脾俞 86
十五、胃俞 87
十六、命门 87
十七、肾俞 87
十八、志室 88
十九、腰阳关 89
二十、大肠俞 90
二十一、膀胱俞 90
二十二、次髎 90
二十三、长强 91
第五章 上肢 94
第一节 局部应用解剖 94
一、肩部 94
(一)腋窝 94
(二)三角肌区 95
(三)肩胛区 95
二、臂部 95
(一)臂前区 95
(二)臂后区 96
三、肘部 96
(一)肘前区 96
(二)肘后区 96
四、前臂部 97
(一)前臂前区 97
(二)前臂后区 97
五、腕部 97
(一)腕前区 97
(二)腕后区 98
六、手部 98
(一)手掌 98
(二)手背 98
(三)手指 99
第二节 腧穴解剖结构 99
一、肩井 99
二、天宗 100
三、肩髃 100
四、肩髎 102
五、极泉 103
六、臑俞 104
七、臂臑 105
八、曲池 105
九、尺泽 106
十、曲泽 107
十一、少海 108
十二、小海 108
十三、手三里 110
十四、孔最 110
十五、郄门 112
十六、间使 112
十七、支沟 113
十八、支正 114
十九、偏历 115
二十、内关 116
二十一、外关 116
二十二、列缺 117
二十三、养老 118
二十四、太渊 118
二十五、神门 120
二十六、阴郄 121
二十七、通里 121
二十八、大陵 122
二十九、阳溪 122
三十、阳池 124
三十一、腕骨 124
三十二、中渚 125
三十三、合谷 125
三十四、劳宫 127
第六章 下肢 129
第一节 局部应用解剖 129
一、臀部 129
(一)浅层结构 129
(二)深层结构 129
二、股部 130
(一)股前内侧区 130
(二)股后区 130
三、膝部 131
(一)膝前区 131
(二)膝后区 131
四、小腿部 131
(一)小腿前外侧区 131
(二)小腿后区 131
五、踝部和足部 132
(一)踝前区和足背 132
(二)踝后区 132
(三)足底 132
第二节 腧穴解剖结构 133
一、居髎 133
二、秩边 134
三、环跳 134
四、承扶 135
五、伏兔 136
六、风市 137
七、血海 138
八、梁丘 139
九、犊鼻 139
十、委中 140
十一、委阳 141
十二、曲泉 141
十三、阳陵泉 142
十四、阴陵泉 143
十五、足三里 144
十六、上巨虚 145
十七、下巨虚 146
十八、条口 146
十九、丰隆 148
二十、承山 148
二十一、地机 149
二十二、飞扬 149
二十三、蠡沟 151
二十四、光明 151
二十五、三阴交 152
二十六、悬钟 153
二十七、复溜 154
二十八、太溪 154
二十九、昆仑 155
三十、解溪 156
三十一、申脉 156
三十二、照海 157
三十三、丘墟 158
三十四、足临泣 158
三十五、太冲 159
三十六、公孙 160
三十七、涌泉 161
三十八、内庭 162
三十九、至阴 162
附篇 164
一、多学科研究穴位的方法 164
(一)西医学方法 164
(二)物理学方法 165
(三)系统科学方法 165
(四)电子计算机方法 165
二、穴位形态结构配布的研究 167
(一)穴位与神经的配布 167
(二)穴位与血管的配布 167
(三)穴位与淋巴的配布 168
(四)穴位与肥大细胞的配布 168
(五)穴位与感受器的配布 168
(六)穴位立体构筑理论 169
三、危险穴位针刺深度的研究 170
(一)材料与方法 170
(二)研究结果 170
(三)讨论 172
四、穴位数字化虚拟人的研究 173
(一)数字化虚拟人的研究阶段 174
(二)数字化虚拟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74
(三)数字化虚拟人的应用前景 176
五、骨性、肌性和皮肤的体表标志 177
(一)头颈部 177
(二)躯干部 180
(三)上肢部 182
(四)下肢部 184
六、血管神经的体表定位 185
(一)头颈部 185
(二)躯干部 186
(三)上肢部 186
(四)下肢部 187
七、内脏器官的体表投影 188
(一)肺和胸膜的体表投影 188
(二)心和瓣膜的体表投影 189
(三)腹腔主要脏器的体表投影 189
(四)肝的体表投影 190
(五)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190
(六)阑尾根的体表投影 190
(七)脾的体表投影 190
(八)肾的体表投影 190
八、针刺意外事故的处理与预防 190
(一)滞针 191
(二)弯针 191
(三)断针 191
(四)晕针 192
(五)血肿 192
(六)气胸 193
(七)刺伤内脏 193
(八)刺伤周围神经 194
(九)刺伤延髓或脊髓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