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 2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2
四季的整体特征与人体调养 5
二十四节气与中医养生 8
二十四节气与经络穴位养生 11
经络穴位调养方法 15
常用穴位定位法 23
春季篇 29
立春:养肝护阳,养肝重在疏泄(每年2月4日或5日) 29
雨水:护脾疏肝,防湿邪(每年2月18日或19日) 29
惊蛰:平衡作息,提高疾病预防意识(每年3月5日或6日) 30
春分:保持阴阳平衡,心情愉悦(每年3月20日或21日) 30
清明:重在养肝,乍暖还寒注意保暖(每年4月4日或5日) 31
谷雨:重养肝祛湿气,忌焦虑防过敏(每年4月20日或21日) 31
春季常用保健穴位 32
预防春季易感疾病 44
感冒 44
穴位养生保健:列缺、合谷、迎香、风池 44
花粉症 47
穴位养生保健:印堂、迎香、合谷、肺俞 47
过敏性皮炎 50
穴位养生保健:曲池、大椎、肺俞、肾俞 50
头痛 53
穴位养生保健:列缺、风池、百会、太阳 53
旅行性肠胃炎 56
穴位养生保健:足三里、天枢、中脘、神阙 57
夏季篇 64
立夏:早睡早起,注意养阳(每年5月5日或6日) 64
小满:健脾利湿,清心祛暑(每年5月21日或22日) 64
芒种:晚睡早起,顺应阳气(每年6月5日或6日) 65
夏至:补养心阴,以防阴不潜阳(每年6月21日或22日) 65
小暑:起居要定时,勿贪凉露宿(每年7月7日或8日) 66
大暑:宁心安神,恬淡虚无(每年7月23日或24日) 66
夏季常用保健穴位 67
预防夏季易感疾病 75
中暑 75
穴位养生保健:足三里、内关、大椎、百会 76
急性胃肠炎 77
穴位养生保健:阴陵泉、足三里、上巨虚、天枢 78
冠心病 81
穴位养生保健:内关、阴郄、膻中、丰隆 81
红眼病 83
穴位养生保健:睛明、攒竹、丝竹空、太冲 84
日光性皮炎 86
穴位养生保健:四白、颊车、劳宫、尺泽 86
秋季篇 92
立秋:滋肺阴,敛肺气(每年8月7日或8日) 92
处暑:祛暑防燥,养脾保阴(每年8月23日或24日) 93
白露:宣肺化痰,滋阴益气(每年9月7日或8日) 94
秋分:早卧早起,保暖防湿(每年9月23日或24日) 94
寒露:养阴防燥,润肺益胃(每年10月8日或9日) 95
霜降:保养阴精,润燥宜平补(每年10月23日或24日) 95
秋季常用保健穴位 96
预防秋季易感疾病 107
秋燥 107
温燥穴位养生保健:尺泽、合谷、列缺、曲池 107
凉燥穴位养生保健:列缺、太渊、太溪、三阴交 109
秋乏 111
穴位养生保健:足三里、气海、肺俞、血海 112
慢性咽炎 114
穴位养生保健:孔最、尺泽、天突、复溜 114
咳嗽 117
外感咳嗽穴位养生保健:肺俞、风门、合谷、列缺 118
内伤咳嗽穴位养生保健:肺俞、丰隆、脾俞、肾俞 120
便秘 122
穴位养生保健:合谷、曲池、足三里、天枢 122
冬季篇 128
立冬:驱寒护阳,补肾为先(每年11月7日或8日) 128
小雪:宽心顺气,补肾健脾(每年11月22日或23日) 128
大雪:温补避寒,艾灸祛病(每年12月7日或8日) 129
冬至:阳气初生,补肾填精(每年12月22日或23日) 129
小寒:养肾防寒,保胃攻坚(每年1月5日至7日) 130
大寒:防风御寒,养精护阳(每年1月20日或21日) 131
冬季常用保健穴位 131
预防冬季易感疾病 141
慢性支气管炎 141
穴位养生保健:列缺、丰隆、肺俞、肾俞 142
哮喘 145
穴位养生保健:列缺、肺俞、定喘、膻中 145
中风 148
穴位养生保健:内关、三阴交、足三里、合谷 149
流行性感冒 151
穴位养生保健:合谷、列缺、曲池、大椎 152
冻疮 154
穴位养生保健:太渊、大椎、合谷、足三里 155
常见疾病与节气养生篇 160
脑血管疾病(中风) 160
穴位养生保健:足三里、三阴交、百会、风池、悬钟 162
原发性高血压 166
穴位养生保健:太冲、合谷、曲池、三阴交、风池 168
糖尿病 172
穴位养生保健:胃俞、肺俞、肾俞、三阴交、太溪 175
高脂血症 178
穴位养生保健:阴陵泉、足三里、中脘、丰隆、脾俞 180
功能性胃肠病 184
穴位养生保健:足三里、中脘、阴陵泉、天枢、太冲 186
慢性支气管炎 189
穴位养生保健:肺俞、中府、肾俞、天突、列缺 191
过敏性鼻炎 194
穴位养生保健:迎香、风池、印堂、肺俞、合谷 197
肥胖症 200
穴位养生保健:中脘、丰隆、天枢、足三里、阴陵泉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