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仪器分析方法的发展状况 1
1.2 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及分类 2
1.2.1 光学分析法 3
1.2.2 电分析化学法 4
1.2.3 色谱分析法 4
1.2.4 其他分析技术 4
1.3 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及主要性能指标 4
1.3.1 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 4
1.3.2 仪器分析方法的主要性能指标 5
1.4 仪器分析方法的校正 6
1.4.1 标准曲线法 6
1.4.2 标准加入法 7
1.4.3 内标法 7
1.5 仪器分析方法在科技工作中的作用 7
参考文献 8
第2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10
2.1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概述 10
2.1.1 光学分析法概要 10
2.1.2 电磁辐射的性质 10
2.1.3 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 11
2.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6
2.2.1 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17
2.2.2 谱线的强度 17
2.2.3 影响谱线强度的因素 18
2.2.4 谱线的自吸和自蚀 18
2.3 原子发射光谱仪器 19
2.3.1 光源 19
2.3.2 光谱仪 24
2.3.3 检测器 27
2.4 光谱定性方法 30
2.4.1 元素的分析线、灵敏线与最后线 30
2.4.2 光谱分析方法 30
2.5 光谱定量方法 31
2.5.1 光谱半定量分析 31
2.5.2 光谱定量分析 32
2.6 光谱分析的应用和特点 36
2.7 火焰光度分析 37
2.8 微波等离子体炬原子发射光谱 38
学习小结 39
习题 40
参考文献 42
第3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43
3.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概述 43
3.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44
3.2.1 共振线与吸收线 44
3.2.2 基态原子数与激发态原子数的分布 44
3.2.3 谱线轮廓及变宽 45
3.2.4 原子吸收与原子浓度的关系 47
3.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48
3.3.1 光源 48
3.3.2 原子化系统 50
3.3.3 光学系统 54
3.3.4 检测系统 55
3.3.5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55
3.3.6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构造原理的比较 56
3.4 定量分析方法 57
3.4.1 标准曲线法 57
3.4.2 标准加入法 57
3.5 干扰的类型及其抑制方法 58
3.5.1 物理干扰 58
3.5.2 化学干扰 59
3.5.3 电离干扰 59
3.5.4 光谱干扰 60
3.6 测定条件的选择 61
3.6.1 分析线选择 61
3.6.2 狭缝宽度选择 62
3.6.3 灯电流选择 62
3.6.4 火焰原子化条件选择 62
3.6.5 石墨炉原子化条件选择 62
3.7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灵敏度及检出限 63
3.7.1 灵敏度 63
3.7.2 检出限 63
3.8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应用 64
3.8.1 直接原子吸收法 65
3.8.2 间接原子吸收法 65
3.9 原子荧光光谱法 66
3.9.1 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66
3.9.2 原子荧光光度计 68
3.9.3 定量分析方法及应用 69
学习小结 69
习题 70
参考文献 71
第4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 72
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概述 72
4.1.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分类 72
4.1.2 光的选择吸收与物质颜色的关系 72
4.1.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的特点 73
4.2 光吸收定律 73
4.2.1 朗伯定律和比尔定律 73
4.2.2 吸收定律及吸光度的加和性 73
4.2.3 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 74
4.3 化合物电子光谱的产生 75
4.3.1 跃迁类型 75
4.3.2 常用术语 77
4.3.3 有机化合物的电子光谱 78
4.3.4 无机化合物的电子光谱 79
4.3.5 影响电子光谱的因素 79
4.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80
4.4.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分类 80
4.4.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组成及其结构原理 80
4.4.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简介 82
4.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83
4.5.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定性分析 83
4.5.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定量分析 87
学习小结 91
习题 92
参考文献 92
第5章 分子发光光谱法 94
5.1 分子发光光谱法概述 94
5.2 分子荧光和分子磷光光谱法 94
5.2.1 基本原理 94
5.2.2 荧光和磷光分析仪器 99
5.3 化学发光分析法 101
5.3.1 概述 101
5.3.2 化学发光分析的基本原理 101
5.3.3 化学发光反应的类型 102
5.3.4 化学发光的测量仪器 104
5.4 分子发光光谱法的应用 105
5.4.1 荧光分析法的应用 105
5.4.2 磷光分析法的应用 107
5.4.3 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应用 108
学习小结 108
习题 109
参考文献 109
第6章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 110
6.1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概述 110
6.2 红外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111
6.2.1 分子振动的形式及振动光谱 111
6.2.2 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条件和谱带强度 115
6.2.3 红外吸收峰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16
6.2.4 化合物的特征基团频率及影响基团频率位移的因素 117
6.3 红外吸收光谱仪 122
6.3.1 红外吸光光谱仪的主要部件 122
6.3.2 色散型红外吸收光谱仪 123
6.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 124
6.4 试样的处理及制备 125
6.4.1 红外吸收光谱对试样的要求 125
6.4.2 试样的制备方法 125
6.5 红外吸收光谱的应用 126
6.5.1 红外吸收光谱的定性分析 126
6.5.2 红外吸收光谱的定量分析 128
学习小结 133
习题 133
参考文献 135
第7章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 136
7.1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概述 136
7.2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137
7.3 核磁共振波谱仪 140
7.3.1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组成 140
7.3.2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分类 141
7.4 化学位移和核磁共振谱图 142
7.4.1 化学位移的产生 142
7.4.2 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 143
7.4.3 核磁共振谱图 144
7.4.4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145
7.4.5 化学位移与化合物结构的关系 147
7.5 自旋耦合及自旋裂分 149
7.5.1 自旋耦合及自旋裂分产生的原因 149
7.5.2 耦合常数 150
7.5.3 影响耦合常数的因素 152
7.6 谱图解析 154
7.7 核磁共振波谱的应用 156
7.7.1 定量分析 157
7.7.2 测定相对分子质量 157
7.7.3 手性化合物对映体的测定 158
7.8 13 C核磁共振波谱(13C-N MR) 158
7.8.1 13 C核磁共振波谱简介 158
7.8.2 13 C核磁共振波谱的特点 158
7.8.3 13 C核磁共振波谱的去耦技术 159
7.8.4 13 C的化学位移δc 160
7.8.5 13C核磁共振波谱谱图解析实例 161
学习小结 162
习题 163
参考文献 165
第8章 质谱分析法 167
8.1 质谱分析法概述 167
8.2 质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168
8.3 质谱仪 169
8.4 有机质谱中离子的类型 175
8.5 质谱定性分析及谱图解析 179
8.6 有机化合物结构剖析示例 187
8.7 色质联用技术 190
学习小结 191
习题 192
参考文献 193
第9章 电分析化学法 195
9.1 电分析化学法概述 195
9.1.1 电化学电池 196
9.1.2 电极种类 197
9.1.3 化学电池热力学 198
9.1.4 化学电池动力学初步 204
9.2 电位分析法 206
9.2.1 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06
9.2.2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类型及响应机理 207
9.2.3 电位分析法的应用 215
9.3 电解分析法和库仑分析法 221
9.3.1 电解分析法 221
9.3.2 库仑分析法 225
9.4 伏安分析法 231
9.4.1 经典极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231
9.4.2 极谱定量分析基础——扩散电流方程式 235
9.4.3 极谱定性分析基础——半波电位 239
9.4.4 极谱分析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42
9.4.5 现代极谱分析方法 242
9.4.6 溶出伏安法 247
9.4.7 循环伏安法 249
学习小结 250
习题 254
参考文献 256
第10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 257
10.1 气相色谱分析法概述 257
10.2 气相色谱分析理论基础 258
10.2.1 气相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258
10.2.2 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 261
10.2.3 分离度R 264
10.2.4 色谱分离基本方程式 265
10.3 气相色谱仪 266
10.3.1 气相色谱流程 266
10.3.2 气相色谱仪的结构 267
10.4 气相色谱固定相 268
10.4.1 气固色谱固定相 268
10.4.2 气液色谱固定相 269
10.5 气相色谱检测器 270
10.5.1 检测器性能评价指标 270
10.5.2 常用检测器 272
10.6 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 275
10.7 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276
10.7.1 气相色谱定性鉴定方法 276
10.7.2 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 277
10.8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279
学习小结 280
习题 282
参考文献 282
第11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283
11.1 高效液相色谱法概述 283
11.1.1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发展和特点 283
11.1.2 高效液相色谱法与经典液相色谱法的比较 283
11.1.3 高效液相色谱法与气相色谱法的比较 284
11.2 影响液相色谱柱效能的因素 284
11.2.1 液相色谱的速率理论 285
11.2.2 液相色谱的柱外展宽 286
11.3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及其分离原理 287
11.3.1 液液分配色谱法 287
11.3.2 液固色谱法 288
11.3.3 离子交换色谱法 288
11.3.4 离子对色谱法 289
11.3.5 离子色谱法 290
11.3.6 空间排阻色谱法 291
11.4 液相色谱固定相和流动相 292
11.4.1 液相色谱固定相 292
11.4.2 液相色谱流动相 293
11.5 高效液相色谱仪 294
11.5.1 液体输送系统 294
11.5.2 进样系统 297
11.5.3 分离系统 298
11.5.4 检测系统 298
11.6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 301
11.7 液相制备色谱和毛细管电泳 303
11.7.1 液相制备色谱 303
11.7.2 毛细管电泳 304
学习小结 307
习题 308
参考文献 308
第12章 其他分析技术 309
12.1 电子显微分析 309
12.1.1 电子束与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309
12.1.2 透射电子显微分析 310
12.1.3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和电子探针 315
12.2 X射线衍射分析 320
12.2.1 X射线衍射分析的基本原理 320
12.2.2 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 322
12.2.3 X射线衍射分析的应用 322
12.3 电子能谱分析 324
12.3.1 电子能谱的基本原理 324
1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 326
12.3.3 俄歇电子能谱法 328
12.3.4 紫外光电子能谱法 330
12.4 扫描探针显微镜分析 331
12.4.1 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发展 331
12.4.2 扫描隧道显微分析 332
12.4.3 原子力显微分析 334
12.5 热分析法 335
12.5.1 热重法 336
12.5.2 差热分析法 337
12.5.3 差示扫描量热法 338
学习小结 339
习题 340
参考文献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