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分析化学的性质、任务和作用 1
第二节 分析方法的分类 1
第三节 分析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 3
一、分析过程 3
二、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4
第四节 分析化学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5
第五节 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 5
第二章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和数据处理 8
第一节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及其表示方法 8
一、误差的分类 8
二、准确度与误差 9
三、精密度与偏差 10
四、精密度与准确度的关系 12
五、测量不确定度 13
六、误差的传递 14
第二节 随机误差的统计学规律 16
一、频数分布 16
二、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18
三、正态分布 18
四、标准正态分布 20
五、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21
第三节 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 22
一、t分布 22
二、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24
第四节 测定数据的评价 25
一、可疑值的取舍 25
二、相关和回归 27
三、显著性检验 29
第五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32
一、有效数字及其定位规则 32
二、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33
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34
第六节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34
一、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34
二、减少测量误差 35
三、消除测量过程中的系统误差 35
四、减小随机误差 36
第七节 数据处理软件简介 37
一、实验数据的图表表示法 37
二、数据处理软件 38
第三章 分析化学实验室质量管理 43
第一节 实验室资质认定与实验室认可管理 43
一、实验室资质认定与实验室认可管理简介 43
二、实验室资质认定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44
三、实验室认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45
四、实验室资质认定和实验室认可的区别和联系 47
五、实验室资质认定和实验室认可的作用和意义 48
第二节 实验室资质认定与实验室认可的评审 48
一、实验室资质认定与实验室认可的主要评审依据 48
二、实验室评审内容 49
第三节 实验室认可程序 53
一、意向申请和正式申请 53
二、现场评审 54
三、认可评定 55
四、扩大、缩小认可范围 55
五、监督评审 55
六、复评审 56
第四节 分析工作的质量保证 56
一、实验室质量控制 56
二、分析全过程的质量保证 59
三、标准物质和标准分析方法 60
第四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64
第一节 概述 64
一、滴定分析过程 64
二、滴定分析方法的分类 64
三、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65
四、滴定方式 65
第二节 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 67
一、基准物质 67
二、标准溶液的配制 68
三、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69
第三节 滴定分析法的计算 70
一、滴定分析法计算的依据 70
二、滴定分析法的有关计算 71
第五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 79
第一节 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79
一、酸碱质子理论 79
二、活度与活度系数 80
三、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81
第二节 酸碱平衡体系中各种型体的分布 83
一、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 83
二、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平衡 84
三、不同酸度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分数 86
第三节 酸碱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 89
一、一元强酸(碱)溶液 89
二、一元弱酸(碱)溶液 90
三、多元弱酸(碱)溶液 92
四、混合溶液 93
五、两性物质溶液 95
第四节 酸碱缓冲溶液 97
一、缓冲溶液pH的计算 97
二、缓冲容量与缓冲范围 99
三、缓冲溶液的选择 100
第五节 酸碱指示剂 102
一、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102
二、酸碱指示剂变色的pH范围 103
三、影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103
四、混合指示剂 104
第六节 酸碱滴定原理 105
一、强酸(强碱)的滴定 105
二、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108
三、多元酸(碱)的滴定 111
四、终点误差 114
第七节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116
一、酸碱标准溶液 116
二、酸碱滴定方式 117
三、应用示例 118
第八节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120
一、非水溶剂的分类 121
二、非水溶剂的性质 121
三、非水滴定条件的选择 124
四、非水滴定应用示例 124
第六章 配位滴定法 128
第一节 EDTA及其螯合物 128
一、EDTA 128
二、EDTA的螯合物 129
第二节 配位平衡 130
一、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130
二、溶液中各级配合物的分布 131
第三节 影响EDTA螯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133
一、酸效应 133
二、共存离子效应 134
三、配位效应 135
四、水解效应 136
五、条件稳定常数 137
第四节 配位滴定法原理 137
一、配位滴定曲线 138
二、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 140
第五节 配位滴定指示剂 142
一、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142
二、金属指示剂的选择 144
三、金属指示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44
四、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145
第六节 终点误差及直接准确滴定的条件 145
一、终点误差 145
二、直接准确滴定的条件 147
第七节 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148
一、缓冲溶液和辅助配位剂的作用 148
二、单一金属离子配位滴定的适宜酸度范围和最佳酸度 148
第八节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150
一、控制溶液的酸度 151
二、掩蔽干扰离子 152
三、应用其他配位滴定剂 155
第九节 配位滴定法的应用 156
一、配位滴定的标准溶液 156
二、滴定方式及应用示例 156
第七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162
第一节 氧化还原平衡 162
一、原电池 162
二、电极电位 163
三、标准电极电位 164
四、条件电极电位 164
五、电极电位的应用 165
第二节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168
一、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168
二、催化作用与诱导作用 169
第三节 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170
一、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170
二、影响氧化还原滴定突跃的因素 172
第四节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173
一、氧化还原指示剂 173
二、自身指示剂 174
三、专属指示剂 174
第五节 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174
一、预处理的必要性 174
二、预处理中常用的氧化剂、还原剂 175
第六节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176
一、高锰酸钾法 176
二、碘量法 178
三、重铬酸钾法 181
四、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181
第八章 沉淀滴定法 184
第一节 基本原理 184
一、滴定曲线 184
二、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 186
三、分步滴定法 186
第二节 银量法 187
一、莫尔法 187
二、佛尔哈德法 188
三、法扬司法 190
第三节 银量法应用示例 191
一、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 191
二、应用示例 191
第九章 重量分析法 194
第一节 沉淀重量分析法 194
一、重量分析法对沉淀的要求 194
二、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95
三、沉淀的形成 201
四、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203
五、沉淀条件的选择 205
六、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或恒重 206
七、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207
八、应用示例 208
第二节 挥发重量分析法 208
一、直接挥发法 208
二、间接挥发法 208
三、应用示例 210
第三节 萃取重量分析法 210
第十章 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212
第一节 试样的采集与保存 212
一、试样采集的原则和样品的保存 212
二、试样采集方法简介 214
第二节 试样的制备 218
一、试样制备的目的 218
二、试样的初步制备方法 219
三、无机成分分析试样的制备方法 219
四、有机成分分析样品的制备 223
第十一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226
第一节 沉淀分离法 227
一、常量组分的沉淀分离法 227
二、微量组分的共沉淀分离和富集 230
三、生物大分子的沉淀分离和纯化 231
第二节 溶剂萃取分离法 233
一、萃取分离的基本原理 233
二、重要萃取体系 235
三、萃取操作方法 240
四、其他萃取技术 242
第三节 离心分离技术 244
一、离心分离原理 244
二、离心机 244
三、离心分离方法 245
第四节 膜分离技术 246
一、膜分离性能指标 246
二、常用的膜分离方法 247
附录 251
附录1 弱酸在水中的离解常数 251
附录2 弱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 252
附录3 配位化合物的稳定常数 253
附录4 金属离子与某些氨羧配位剂螯合物的稳定常数 255
附录5 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位 256
附录6 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位 258
附录7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 259
附录8 相对原子质量 260
附录9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261
附录10 常用酸、碱溶液的密度和浓度 263
参考文献 264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265